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的临床救治   总被引:26,自引:1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和探索肠型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中国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中2例病人受到意外照射。综合估算,病例A受照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放射病”;病例B受照剂量9~15Gy,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经联合预处理,2例分别行单倍体和HLA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2例患者均移植成功,供体完全植活,三系血细胞和骨髓造血重建成功,均无移植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病例A于照后33d(d33)死于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例B于d75死于心衰为主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骨髓和外周血染色体及牙齿ESR检查等对超大剂量放射病诊断有重要价值。HLA相合及半相合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救治急性放射病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仍然是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应加强对促进辐射损伤修复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研究。  相似文献   

2.
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肠型急性放射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救治肠型急性放射病中的作用.方法 山东"10·21"辐射事故患者"A"受到60Co γ射线全身相对均匀照射达20~25Gy,诊断肠型急性放射病.照射后3天全环境保护、抗感染、刺激因子、HLA配型等,给予"环磷酰胺(CTX) ATG 氟达拉滨"预处理,7天行同胞间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孢霉素A(CsA)/FK506 骁悉(MMF) CD25 间充质干细胞(MSC)"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17天白细胞开始上升,19天重建造血:白细胞数>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4×109/L,血小板>30×109/L,网织红细胞恢复正常.多种检测证明稳定完全植入,未发生GVHD.19天发生肺部细菌及真菌混合感染,放射损伤及肺部感染逐渐加重,33天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结论 本例是国内肠型急性放射病造血干细胞移植首次成功报告,延长了存活时间,对类似病例的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例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救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山东济宁“10.21”^60Co源辐射事故病例B的诊治经过的回顾,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方法剂量估算采用染色体畸变及微核分析、物理模拟、电子自旋共振(ESR)测量并结合尸检病理。临床诊断根据受照剂量、临床过程及实验室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治疗上给予全环境保护,HLA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洽疗,维护脏器功能。结果病例B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受照后7d进行了HLA完全相合的PBSCT,移植后9d三系造血逐步恢复,并获持续稳定的完全供者型植入,无移植排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由于病人的放射损伤继续发展,并逐渐发生严重肺部混合感染,心功能不全,照后45d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75d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应尽早分类诊断及实施全环境保护,可经异基因PBSCT使造血重建,为延长存活奠定基础。需加强抗感染及多脏器维护;促进免疫重建及组织损伤修复是今后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损伤研究的难点及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和肠型放射病合并真菌感染的诊治经验。方法2004年10月24日收治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和肠型放射病两例患者,行HIA相合及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并顺利恢复造血。病程中2例均反复并发严重的多部位、多种类真菌感染。结果采用联合抗真菌治疗及对症支持,病例A效果不好,病例B真菌明显控制,但2例最终死于急性放射病、严重感染及多脏器衰竭。结论真菌感染是放射病严重的合并症,多药联合抗真菌治疗放射病合并严重真菌感染,治疗有效,未见明显毒性增加,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2004-10-21中国山东省济宁市发生60钴(60Co)辐射事故,两例患者受到意外照射,受照剂量大,病情严重,于2004年10月-2005年1月在解放军307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分别诊断为"肠型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均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本文动态观察移植前后患者外周血碱性磷酸酶(NAP)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亲代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自2007年7月-2011年1月,对45例患者实施父母供子女的亲代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43例患者造血重建成功,2例患者植入失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为62.2%,其中急性GVHD发生率为40.0%,慢性GVHD发生率为22.2%。与母亲作为供者相比,父亲作为供者时患者GVHD的发生率较低。GVHD的发生率与供者年龄、HLA配型相合位点数目有关。移植后并发的感染中以血源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和肺部感染为多。随访6个月~4年,移植成功的43例患者中共死亡6例,主要死因为感染和原始疾病复发,患者存活率86.7%。7例患者采用联合脐血移植,与单纯采用亲代间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者相比,其造血重建时间提前,GVHD发生率占总发生率的7.14%。结论亲代间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治疗血液病有效,应选择HLA配型相合位点数目较多、男性、年轻供者。亲代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血移植,造血重建较快、GVHD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极重度骨髓型与肠型急性放射病的救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极重度骨髓型与肠型急性放射病(ARS)一直是医学难以攻克的热点问题。本文从4个方面概括ARS治疗的新进展:①WR-2721作为细胞防护剂的机制和早期应用,可能阻断组织器官的不可逆性放射损伤;②细胞因子治疗放射病的新进展,提出重视造血恢复后患者的免疫重建;③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射病有重要治疗意义;④放射病的抗感染防护和治疗,临床真菌感染症状出现前,抗真菌用药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加强造血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放射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不仅是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关键治疗手段,也是偏轻的肠型急性放射病的重要治疗措施.但HSCT在治疗急性放射病(ARS)方面的进展仍较缓慢,不但移植成功的病例不多,有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较少,而且相关的理念和观念等也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9.
现有资料表明,重度和重度以下的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应用对症综合支持疗法或伍用现有的抗放药物可使多数患者治愈。然而极重度骨髓型或轻度肠型放射病则只有在对症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移植造血干细胞,才能取得满意效果,这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放射病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胚胎时期的肝脏中和成年期的骨髓中。1962年Good-man等发现哺乳动物外周血中也存在着具有  相似文献   

10.
一例肠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2004年济宁“10.21”辐射事故患者A的受照经过、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方法依据临床表现、现场模拟、生物剂量估算、电子自旋共振(ESR)等结果,综合估算全身受照20~25Gy,诊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照后3d入院,立即全环境保护、抗感染、HIJA配型等,7d进行同胞间单倍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3d后出现顽固性腹泻,13d出现急性腹膜炎及不全肠梗阻,经过泰能等抗感染综合治疗伴随造血功能恢复而治愈。17d白细胞数开始上升,19d造血重建,骨髓及外周血均获稳定植入,同时出现肺部混合感染。25d皮肤放射损伤最严重,诊断为Ⅲ度皮肤急性放射损伤(皮肤损害面积14%)。肺部感染逐渐加重,先后出现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肾衰竭等,给予强有力抗细菌、抗真菌及全身支持等综合救治,效果不佳。30d呼吸机辅助呼吸,33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结论患者A的全身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这是国内首例肠型急性放射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报告。延长了患者的存活时间,获得了宝贵的临床救治经验,对今后类似病例的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广泛严重放射性损伤、感染及MOF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放射病患者中的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例病人分别被诊断为极重度急性骨髓性放射病(病例B)和肠型急性放射病(病例A).hs-CRP采用比浊法全自动定量测定.结果 hs-CRP升高贯穿于2例患者疾病的全过程,患者出现严重细菌感染时hs-CRP均快速、大幅度升高升高,但当有效治疗后sCRP会快速下降.病例A共有3个hs-CRP高峰期,其hs-CRP最高升至188.8mg/L.病例B有4个hs-CRP高峰期,hs-CRP最高达377.2mg/L.此外,病人合并脏器功能损伤和严重的皮肤组织损伤时hs-CRP也会轻度升高,但幅度较小较轻.结论 hs-CRP对判断急性放射病患者合并细菌感染及判断其感染轻重和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感染越重sCRP升高越明显,但放射损伤等也会有hs-CRP轻度升高.  相似文献   

12.
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观察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的临床和治疗经验,为事故性放射病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41例经过大剂量照射预处理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外周血象、体温和症状,并作统计学比较与相关分析。结果 照射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逐渐下降,平均于照后第10天、第13天至最低值,分别于第18天、第17天恢复,血红蛋白仅有轻至中度降低。移植后使用rhG-CSF与未使用rhG-CSF患者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前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与骨髓重建时间呈负相关。照射副作用除常见呕吐、乏力、腮腺肿大、口腔溃疡、肝功异常及皮肤损伤外,25.6%患者照射后体温升高。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期感染发生率为63.4%,多为轻度,心脏功能及肾脏功能基本不受影响。患者均能平稳渡过骨髓抑制期。结论 rhG-CSF的应用可明显缩短粒细胞缺乏期,促进骨髓重建;而移植前采集足够数量的单个核细胞是治疗医源性放射病、缩短造血恢复时间的关键;严格实行全环境保护和及时、联合、足量应用抗生素的原则为医源性急性放射病患者能够顺利渡过极期、减少感染等合并症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3.
骨髓基质细胞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造血恢复的影响,经放、化疗预处理的BALB/c小鼠,分别输入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T组)、外周血干细胞联合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实验组),观察受体鼠4周的生存率、骨髓有核细胞(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生态率,BMNC、CFU-GM、CFU-F较PBSCT组显著升高(P<0.005);白细胞的最低值较PBSCT组高(P<0.01),白细胞恢复较PBSCT组块(P<0.01)。提示骨髓基质细胞输注有促进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技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34例行亲缘全相合异基因PBSCT(allo-PBSCT);5例行亲缘半相合allo-PBSCT,12例行自体PBSCT。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植入并快速重建造血。亲缘全相合allo-PBSCT中Ⅰ~Ⅱ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为26.4%,未见Ⅲ~Ⅳ度急性GVHD;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54.1%。亲缘半相合allo-PBSCT中Ⅰ~Ⅲ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为32.1%,未见Ⅳ度急性GVHD;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74.5%。本组死亡11例,总病死率为21.6%。结论 auto-PBSCT、亲缘HLA配型完全相合与半相合allo-PBSCT均具有造血重建快、aGVHD发生率较低、疗效较好、安全可行及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尤其亲缘半相合allo-PBSCT为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5.
A nuclear criticality accident occurred in Japan on September 30, 1999, which resulted in severe exposure of three victims to mixed flux of neutrons and gamma-rays. Estimated average doses for the three victims were 5.4 Gy of neutrons and 8.5 Gy of gamma-rays for Patient A, 2.9 Gy of neutrons and 4.5 Gy of gamma-rays for Patient B, and 0.81 Gy of neutrons and 1.3 Gy of gamma-rays for Patient C. They then suffere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resulting in acute radiation syndrome. In Patients A and B, bone marrow failure was so severe that they received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The graft initially took successfully in both patients, although in Patient B it was later taken over by his own haematopoietic cells. They also suffered from severe skin lesions, later exhibite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eventually died of multiple organ failure 82 and 210 days after the accident, respectively. The survival of these patients beyond the period of agranulocytosis means that bone marrow failure per se caused by exposure to ionizing radiation may now be overcome. Patient C also developed bone marrow failure and was treated with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s well as supportive care. He recovered without major complications and is now under periodical follow-up. Remarkably, during the prodromal phase, all the patients exhibited hypoxaemia, two of whom also showed interstitial oedema of the lungs. In Patient C these manifestations improved within a week.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accident and the initial medical treatment of the victims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特大剂量照射后外周血和骨髓染色体培养方法,拟合6Gy以上大剂量照射染色体双着丝点+环剂量-效应曲线,对山东济宁“10.21”事故受照者进行准确生物剂量估算和DNA损伤检测。方法采集2例受照者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计数双(多)着丝点+环数目;用正常离体人血拟合6~22Gy双+环剂量效应曲线及数学方程;对2例事故受照者进行生物剂量估算。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受照者外周血DNA损伤。结果B的外周血染色体双+环平均数为4.47个/细胞;A的外周血培养无分裂细胞,骨髓染色体双+环平均数为9.15个/细胞。用6—22Gy剂量效应方程估算全身平均受照剂量,B为9.4Gy,A为19.5Gy。单细胞凝胶电泳可见2例受照者的多数彗星细胞呈小头大尾形状。结论用新建立的6~22Gy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曲线估算2例受照者的生物剂量,已分别达到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和肠型放射病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例急性放射病(ARS)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等参数的变化,探讨其在ARS救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Sysmex-2000i 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连续测定2例AR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等血象指标,以及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网织红细胞绝对数、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高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HFR)、中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MFR)、低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LFR)6项网织红细胞参数.结果: 2例ARS患者WBC在受照后初期一过性升高,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RET和RET绝对数降低,HFR和IRF均为0.造血干细胞移植后HFR和IRF最早恢复,先于WBC升高1 d,先于RET、RET绝对数升高2 d,先于Plt升高3 d.结论:受照初期WBC、淋巴细胞计数以及RET和RET绝对数等与受照剂量有关.WBC升高结合HFR、IRF值的变化可以用于早期判断ARS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