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8月,我们对微分化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0)3例进行了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和免疫学特征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2009年起,我国生物样本库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理念和认识不同,生物样本库建设目标各异且相互之间协同性差,导致生物样本库资源共享与应用陷入困境。针对生物样本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引用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中的“重构(refactoring)”理念,讨论和阐明生物样本库建设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改进方式,旨在建议通过调整建设生物样本库的程序改善生物样本库的质量和功能,提高生物样本库建设成果的可维护性及建设模式的可扩展性,使生物样本库的设计模式和架构更趋于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细胞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体外富集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 的光镜形态学,细胞超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特征。方法 取健康人新鲜外周抗凝血,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经细胞因子(rhGMCSF,rhIL4 ,rhTNFα) 联合刺激培养9~12 天,富集含DC的细胞群,光镜形态学分辨DC形态及含量,用抗人血DC表面特异单克隆抗体(mAb Ⅻ) 确认DC的细胞化学特征。结果 体外培养富集的人外周血DC群的DC含量达70 % ~80 % 。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细胞因子诱导的人外周血DC群可见到两类DC亚群:一类可能来自DC前体细胞,其细胞表面有大量不规则树枝状突起( 粗细不等) ,细胞核不规则,核仁小,细胞化学染色[髓过氧化物酶(POX) 、非特异性酯酶(NSE)] 均为阴性;另一类是由单核细胞分化来的DC,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表面粗糙,有大量皱褶及较粗大树枝状突起,胞核常呈现肾形或马蹄形,核内异染色质边集。结论 细胞因子诱导的人外周血DC群存在多相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对一起^192Ir源辐射事故致亚急性放射病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动态观察,并估算受照剂量。方法对患者照后2d、1.5年和2.5年的外周血样本进行常规染色体畸变(CA)分析和微核(MN)检测,根据双+环(d+r)畸变频率,用G函数方法估算累积受照剂量。结果剂量估算结果与用物理方法估算的剂量接近,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照后1.5年和2.5年,双着丝粒体(dic)明显减少,无着丝粒断片(ace)和MN减少不明显。结论用G函数方法估算迁延性受照者的累积受照剂量基本可反映实际辐射损伤程度;亚急性放射病患者CA和MN的衰减速度可能较急性放射病缓慢。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UGT1A1*28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对63例恶性肿瘤外周血标本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 UGT1A1*28的基因型 TA(6)/TA(6)纯合子、TA(6)/TA(7)杂合子、TA(7)/TA(7)纯合子。结果迟发性腹泻的发生上一般临床特征如患者的年龄、性别、ECOG评分、复发转移灶、合并疾病史、剂量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上,剂量强度是危险因素(P<0.05),余各项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6)/TA(6)正常野生型48例(76.19% ),TA(6)/TA(7)杂合基因型15例(23.81% ),TA(7)/TA(7)纯合突变型0例;基因TA(6)/TA(6)野生型与TA(6)/TA(7)杂合型在患者的性别、年龄、ECOG评分、合并疾病、原发灶的部位与复发转移灶临床特征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T1A1*28基因TA(6)/TA(6)野生型最为常见,TA(6)/TA(7)杂合型次之;迟发性腹泻的发生与剂量强度无明显相关性,UGT1A1*28基因多态性是腹泻危险因素,TA(6)/TA(7)型基因患者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与剂量强度呈正相关,剂量强度越大的患者可能越易发生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肾嗜酸细胞腺瘤3例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组中肾占位2例,肾上腺占位1例。镜下可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巢索状、乳头状或呈腺泡结构,胞质丰富,嗜酸,间质少,伴透明样变性;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核圆形规则,染色质分布均匀,核仁位于中央,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显示CK、EMA表达均阳性,Vimentin、Hale胶体铁表达均阴性。病理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较少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避免误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肠型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患者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骨髓象的动态变化。方法分别对两例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常规瑞氏染色.每份样本在显微镜下计数200个有核细胞.分析骨髓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数量和形态学改变。结果病例A(肠型放射病)较病例B(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在受照后的骨髓损伤更严重。病例A于半相合移植后+7d.骨髓涂片只找到15个有核细胞,但可见中幼粒细胞,移植+14d后骨髓粒系、红系、巨核系均恢复造血功能。但未见产板巨核细胞。病例B于全相合移植后+7d,骨髓粒、红两系恢复,移植后+14d骨髓三系均恢复,各阶段细胞比值大致在正常范围。结论两例急性放射病患者在受照后骨髓损伤严重.但经半相合和全相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均在移植后2周骨髓恢复造血.  相似文献   
9.
正在生命科学领域,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开启,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聚焦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和研发。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人员聚焦于设计并操控生物样本库的采集、处理、分装、储存、分析、管理、分配生物样本和数据以备未来的研究使用。正是基于未来研究的需求,推动着生物样本库在政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化建设、运营和共享,以及生物样本库产业化和可持续性发展等诸多方面要重新探索明确定义、内  相似文献   
10.
2004-10-21中国山东省济宁市发生60钴(60Co)辐射事故,两例患者受到意外照射,受照剂量大,病情严重,于2004年10月-2005年1月在解放军307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分别诊断为"肠型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均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本文动态观察移植前后患者外周血碱性磷酸酶(NAP)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