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FDG PET-CT标准摄取值(SUV)及其变化在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40例未经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放射治疗前后均行PET-CT检查,分别测量出受照≤5 Gy、5.1~15 Gy、15.1~35 Gy、35.1~60 Gy以及>60 Gy肺组织放射治疗前后的平均SUV,比较发生放射性肺炎组与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组SUV的变化情况,以及受照肺组织的SUV与未受照射肺组织SUV值之比(L/B).结果 40例患者中,有8例在治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其中2级6例,3级2例.受照剂量35.1~60 Gy肺组织的SUV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明显相关,当SUV≥1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41.7%,明显高于全组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20.0%;X2=3.96,P<0.05),SUV预测放射性肺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5%和78.1%.L/B≥2.5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40.7%,亦明显高于全组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20.0%;X2=4.92,P<0.05).以L/B≥2.5为标准预测放射性肺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7%和90.9%.SUV≥1与L/B≥2.5在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2,P>0.05).结论 SUV和L/B的大小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呈正相关,临床医生可根据FDG PET-CT提供的SUV和L/B来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癌放射治疗后并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了解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自1995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793例肺癌病人.采有钴60或直线加速器6-10 MV X线外照射,常规分割,DT4 600 CGY-7 200 CGY/23~36 F.照射野面积大于120 cm2 547例.剂量大于5 000 CGY的680例.结果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13.4%.照射野面积大于120 cm2,剂量大于5 000 CGY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6.2%和14.6%.结论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损伤应引起高度重视,照射野面积大,剂量高,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伽玛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放射副反应.方法21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伽玛刀放疗.PTV边缘总剂量(50%等剂量曲线)50Gy,分8次~12次,2周完成(肺门肿大淋巴结40Gy ),中心最大剂量80Gy~100Gy,CTV边缘总剂量(70%~80%等剂量曲线处)70Gy,50%~80%等剂量曲线覆盖PTV 95%以上.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原发灶完全缓解率(CR)为28.2%(61/216),总有效率为80.3%(173/216).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1.9%(47/216)、6.25%(13/216).结论伽玛刀放射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控制率,并发症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照射剂量、照射野面积大小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关系。方法502例应用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按照射剂量、照射野面积的大小分组,比较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照射剂量DT<6000 cGy6、000~7000 cGy、>7000 cGy,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1%、9.18%、36.4%(P<0.05)。照射野面积>160 cm2、<160 cm2,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4%、7%(P<0.05)。结论照射剂量、照射野面积的大小是影响放射性肺炎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影响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照射剂量、照射野面积大小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关系。方法502例应用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按照射剂量、照射野面积的大小分组,比较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照射剂量DT<6000cGy、6000-7000cGy、>7000cGy,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1%、9.t8%、36.4%(P<0.05)。照射野面积>160cm^2、<160cm^2,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4%、7%(P<0.05)。结论照射剂量、照射野面积的大小是影响放射性肺炎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骆雯  王勇  唐仕敏 《现代肿瘤医学》2019,(16):2879-2882
目的:比较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两种放疗模式对糖尿病患者乳腺癌术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将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确诊为乳腺癌的术后患者共164例分为两组。常规分割放疗组99例:照射剂量为2 Gy/次,每周5次,总剂量50 Gy。大分割放疗组65例:照射剂量为2.656 Gy/次,每周5次,总剂量42.5 Gy。结果:大分割放疗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30.77%,常规分割放疗组为4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肺炎程度比较:1级放射性肺炎大分割放疗组17例,常规放疗组29例;2级放射性肺炎大分割放疗组3例,常规分割组15例;大分割组无3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常规放疗组有2例发生3级放射性肺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分割放疗组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率15.38%,稍高于常规分割放疗组1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放射性肺纤维化的患者中,两组均未发生3级及以上损伤,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乳腺癌术后大分割放疗未增加远期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而近期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较常规分割放疗组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低分割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20例接受低分割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3个月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37例(30.83%)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83例(69.17%)患者未发生放射性肺炎.有肺部疾病史、肿瘤体积≥40 cm3、V20≥12%、患肺最大受照剂量≥54 Gy、有化疗史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低分割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低分割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是各项指标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制定放疗计划时需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炎发生相关的临床及剂量体积因素,指导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计划的制定,减少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07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接受累及野照射的三维适形放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15例.在肺窗条件下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1和纵隔窗条件下短径≥10mm的淋巴结GTV2.临床靶体积(CTV)为GTV1外放8mm,及肿大淋巴结累及区.计划靶区(PTV)为CTV外放5~10mm.6MV-X线照射,1.8~2.0Gy/次,5次/周,PTV剂量达50~70Gy,中位剂量60Gy.其中42例单纯放疗,73例放、化疗结合治疗.记录临床因素与剂量体积(DVH)参数及放疗结束3个月内发生的≥2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炎采用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分级标准.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包.结果:33例发生2级及以上RP.发生率为28.7%.中位发生时间为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否合并基础肺疾病、全肺体积、V5、V10、D50、D75与RP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20、0.024、0.006、0.016、0.014、0.044).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基础肺疾病及V5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2、0.004).结论:DVH参数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相关,其中V5是预测RP的剂量学指标,在制定治疗计划时还应考虑患者是否合并基础肺疾病以减少RP发生.  相似文献   

9.
10例放射性肺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198 7年 1月~ 1988年 12月放射治疗 2 30例肺癌、乳腺癌患者。其中肺癌 135例 ,乳腺癌 95例。发生放射性肺炎分别为 5 .1% (7/ 135 )、3.1% (3/ 95 )。并胸水患者行全胸移动条野照射 16例 ,发生放射性肺炎 31.2 % (5 / 16 )。而常规照射野占 2 .3% (5 / 2 14)。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靶区剂量、照射面积为正比关系 ,化疗后再放疗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分析其与各临床、剂量学因素关系,探讨低剂量区体积对放射性肺炎的预测价值.方法 2005-2008年本科收治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食管癌患者共161例接受了三维适形放疗,其中局部晚期NSCLC患者53例,处方剂量60 Gy分30~34次,均行长春瑞滨+顺铂同期化疗;食管癌患者108例,处方剂量58~70 Gy分29~35次,单纯放疗46例,余62例接受亚叶酸钙+氟尿嘧啶+顺铂同期化疗.对急性放射性肺炎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Logistic因素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随访率100%.全组急性放射性肺炎总发生率为57.8%(93例),其中NSCLC组为94%(50例,4、5级各1例),食管癌组为39.8%(43例,无≥4级病例).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r=0.19,P=0.016)、大体肿瘤体积(r=0.52,P=0.000))、平均肺剂量(r=0.33,P=0.000)、肺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r=0.30,P=0.000)、接受5、10、15、20、25、30 Gy照射的肺体积百分比(肺V5~V30,r=0.21~0.29,P=0.000~0.027)均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相关.Logistic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V5(X2=7.07,P=0.008)、大体肿瘤体积(X2=10.21,P=0.001)是预测≥2级放射性肺炎最有价值指标.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684,P=0.000;曲线界值为V5=55%.肺V5≥55%组与<55%组≥2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43%(36/84)和18%(14/77).结论 平均肺剂量、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V5~V30可较好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其中V5可能是最有价值的预测性指标.当V5>55%时≥2级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可能会明显增加,制定治疗计划时除平均肺剂量、V20、V30外,还应将低剂量区体积限制在适当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建立数学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行三维适形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7例.全组患者均为根治性放疗,剂量采用常规放疗,分割方式为2Gy/f,处方剂量60 ~78 Gy,中位剂量66 Gy.不同组别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价其临床诊断性能.结果 本组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62.6%,≥2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38.3%,其中2级23例(21.5%),3级14例(13.1%),4级4例(3.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T分期、射野数目、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的体积、CTV的平均剂量、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体积、PTV的平均剂量、双肺体积和双肺Dmean、V5、V10、V15、V20、V25、V30、V35、V40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双肺Dmean、V20、V40为影响≥2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因素(均P<0.05).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放射性肺炎的预测模型为Y=ex/(1+ex),其中x=-5.797-0.986×T分期+1.193×肺平均剂量+1.259 × V20+ 1.329×V40.结论 T分期、双肺Dmean、V20和V40为影响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2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因素,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对这类患者≥2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益气活血养阴方在老年肺癌放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养阴方在老年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94例三维适形放疗V30≥20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剂量-分次-时间:2.0~2.5Gy/次,5次/周。放射总剂量与时间:非小细胞肺癌为60~66Gy,6~8周完成治疗;小细胞肺癌为46~50Gy,4~5周完成治疗。治疗组服用益气活血养阴方,每日1剂,放疗开始至放疗结束后8周,对照组服用氨溴索,时间相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肿瘤CR率分别为63.8%和42.1%,治疗组与对照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例数分别为8例和14例,持续时间分别为(17.18±5.8)d和(25.83±5.6)d,体积分别为(618±114)cm3和(827±132)cm3,2~3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40.4%和63.2%,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放射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Karnofsky评分、肺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讨论益气活血养阴方能预防和治疗放射性肺损伤,减少食管炎的发生,提高肺癌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早中期鼻咽癌长期生存者正常组织晚期损伤的相关因素,探讨常规放疗条件下减少晚期损伤的方法.方法:收集在门诊复查的2000-03-06-2002-12-20本院收治的Ⅰ~Ⅱ期初治鼻咽癌患者183例,为非连续病例.全组病例均用6 MV X射线行外照射.鼻咽部设野采用面颈联合野照射103例,耳前野照射80例,颈部采用切线野照射.鼻咽部照射剂量≤70 Gy 150例,>70 Gy 33例,中位剂量70 Gy(64~82 Gy).颈部照射剂量≤50 Gy 45例,>50 Gy 138例,中位剂量68 Gy(49~85 Gy).结果:当鼻咽部照射剂量≤70 Gy或>70 Gy时,晚期损伤分别为口干91.3%(137/150)、100.0%(33/33),张口困难48.0%(72/150)、81.8%(27/33),放射性颞叶损伤14.7%(22/150)、36.4%(12/33),后组颅神经损伤17.3%(26/150)、42.4%(14/33).当颈部剂量≤50 Gy或>50 Gy时,晚期损伤分别为:颈纤维化22.2%(10/45)、63.8%(88/138),后组颅神经损伤11.1%(5/45)、25.4%(35/138).照射剂量与晚期损伤呈明显正相关.结论:二野照射方法剂量分布不合理,是造成早中期鼻咽癌正常组织迟发反应的主要原因.采用后装腔内放疗、鼻前野或鼻前面颈联合野等的方法有望减少危及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提高放疗剂量有可能降低食管癌的局部失败率.本研究试图获得食管癌的三维适形放疗的最大耐受剂量,并观察疗效.方法:剂量从70 Gy开始递增到76 Gy.所有病例均先大野时常规分割46 Gy/23 Fx/4.5 周,缩野时改用加速超分割,1.5 Gy/FX,加量24 Gy/16 Fx.每完成5例后再加量3 Gy.以≥15%的患者发生≥RTOG Ⅲ级急性放射性损伤为终止剂量递增标准.结果:从2000年7月-2001年7月,共18例患者入组.70 Gy和73 Gy各5例,76 Gy组8例.70 Gy组没有≥3级急性和晚期放射性损伤;73 Gy水平组≥3级晚期放射性损伤4例(其中2例死亡);76 Gy组出现≥3级放射性损伤5例(62.5%),≥3级晚期放射性损伤6例(75%)(其中3例死亡).结论: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食管癌的放射治疗不应追求高剂量,当食管癌照射剂量超过70 Gy以后,放射损伤明显增加.食管癌的剂量递增试验应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氨溴索注射液对急性放射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72例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采用适形放射治疗技术,总剂量60Gy~64Gy,V20限制在20%~30%;治疗组从放疗开始到放疗结束应用氨溴索注射液每天40mg,bid,静脉点滴;对照组单纯放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放射性肺炎发生例数(率)分别是4(11.1%)和12(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无2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结论:肺癌患者放疗期间应用氨溴索注射液能有效预防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55例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患者,对放疗设野、放疗剂量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及放射性脑病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放射性脑病5年累积发生率19.5%,发现>70Gy比≤70Gy的照射剂量有较高明显的放射性脑病发生率,急性期激素+脱水+高压氧联合治疗均有效.结论 放射性脑病在鼻咽癌常规放疗病人中有较高发生率,多数病例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可以得到控制和稳定.  相似文献   

17.
细胞因子联合DVH参数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肺癌胸部放疗前及照射40~50 Gy时血浆中TGF-β、IL-6及ACE含量变化、肺受照射剂量体积因素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关系。方法67例肺癌患者按治疗常规给予放疗或(和)化疗;男60例,女7例,中位年龄58岁(26~81岁)。放疗前、照射40~50 Gy时采血冻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液中TGF-β、IL-6及ACE含量。放射性肺炎根据CTC AE3.0标准评价,评价终点为≥2级放射性肺炎。结果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6个月。2级以上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25.4%。自放疗开始至发生放射性肺炎的中位时间73天。放疗前、放疗40~50 Gy时血浆中TGF-β、IL-6含量以及其在放疗期间的变化与放射性肺炎无明显相关性。发生放射性肺炎组患者的疗前、疗中血浆ACE含量明显低于未发生肺炎者(P=0.033、0.004)。发生放射性肺炎组的全肺接受10 Gy照射体积(V10)为44%,高于未发生肺炎组的39%(P=0.029)。健肺MLD、V10、V15、V20分别高于未发生肺炎组(1931 cGy:990 cGy、52%:35%、48%:23%、37%:10%,P<0.05)。将生物因素ACE含量和DVH参数联合分析发现疗中血浆ACE含量和全肺V10组合是放射性肺炎最强的预测因素。疗中ACE含量ACE>506 ng/ml且全肺V10≤40%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风险最低,13例中无一发生;但如果ACE≤506 ng/ml且全肺V10>40%时,放射性肺炎风险达50%(6/12);其他情况疗中ACE>506 ng/ml且V10>40%或疗中ACE≤506 ng/ml且V10≤40%时,放射性肺炎发生率26.7%(P=0.008)。结论(1)放疗前、放疗中血浆ACE含量低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2)血浆ACE联合DVH参数V10有望作为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寻找合理的预测指标。[方法] 对118例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随访。处方剂量60~75Gy,以患者临床症状、胸部X线片、薄层CT了解患者有无放射性肺炎发生,对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计划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结果] 118例患者经治疗后37例出现≥2级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占31.35%;临床因素中放疗合并化疗、放疗前合并COPD以及有吸烟史对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GTV、V5等10项放疗剂量学指标在有无放射性肺炎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些物理指标分层分析显示,当GTV>135cm、V10>47%、V20>25%、V25>22%、V30>18%、V35>15%或者V40>13%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增高(P<0.05)。放疗前合并有COPD、双肺V10>47%,V30>18%和同期放化疗为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伴有肺部慢性疾病的患者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对肺部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正常组织受量,使V20≤25%,V30≤18%。  相似文献   

19.
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诊治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癌患者接受胸部放疗后并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了解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及诊治情况。方法:选取接受胸部放疗的Ⅱ~Ⅳ期肺癌患者968例,研究照射剂量、面积等14个因素对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影响。应用SPSS 13.0进行χ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结果:113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11.7%(113/968)。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剂量、射野面积、辐照体积V30及合并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有肺慢性疾病病史是放射性肺炎的主要影响因素;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性别、合并化疗、糖尿病与放射性肺炎无关。放射性肺炎的治疗除吸氧、支气管扩张剂等一般处理外,抗生素加激素治疗是关键。结论:照射野面积大和剂量高的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在肺癌放疗中正确设计放疗靶区,全面了解患者的肺部并发症,可明显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机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及寻找预测因素。方法 2007—2011年间在我院治疗的256例未手术、Ⅲ期NSCLC患者。放疗采用受累野IMRT。放疗剂量50~70 Gy (中位值60 Gy),分割剂量2 Gy/次。109例(42.6%)接受同期化疗。采用NCI的CTCAE 3.0标准评估级别。以放疗结束后6个月内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作为终点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男215例(84%)、女41例(16%)。诊断时平均年龄59.2岁。43例(16.7%)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出现放射性肺损伤时间距放疗开始时间为20~169 d (中位数64 d)。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肿瘤位置、双肺平均剂量、双肺V5—V20与≥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可疑相关(P=0.108、0.106、0.030、0.04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肺平均剂量和双肺V5—V20与≥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密切相关(P=0.048)。结论 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双肺平均剂量和DVH中低剂量区体积可以初步预测症状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