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64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自创刊以来,在历届编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杂志社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下,已成为我国肿瘤学界的重要学术论坛,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信誉和影响。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3版)》中,本刊影响因子为0.78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本刊影响因子为0.930,在30余种肿瘤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位。本刊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近年来,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及分子对接技术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领域十分活跃的一部分,逐渐成为链接中药应用与现代化的重要纽带.本研究基于分子对接技术与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中药大黄活性成分土大黄苷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求土大黄苷作用与CML的可能机制.方法 前期研究中构建了CML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了CML关键靶点蛋白,作为本研究的受体;通过软件Chemoffice 8.0构建土大黄苷的分子结构,导入SYBYL软件中,进行一系列数据处理,作为本研究的配体.利用SYBYL8.1软件的Surflex-Dock模块进行分子对接,用配体-受体亲和力的一致性评分函数进行打分,并对氢键及其结合部位进行观察、分析.进一步对分子对接结果进行文献验证.结果 得到土大黄苷与CML19个相关基因之间的分子对接评分及氢键数,其中与JUN(2G01)受体对接得分及氢键数是最高的,说明土大黄苷与JUN(2G01)结合最好,可以推断JUN(2G01)是土大黄苷优先选择的作用受体.其次,得分较高的还有SRC (SRC)、JAK2 (5AEP)、MAPK14(2YIX)、FRAP1(3OAW)、MAPK8(3PZE)和PARP1(1U5Y)等.结论 大黄活性成分土大黄苷对CML的作用机制是多靶点、多途径相互作用的,其作用受体可能与JUN、SRC、JAK2、MAPK14、FRAP1、MAPK8和PARP1等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我国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随着本阶段脱贫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患者个体化放疗分类及可行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放疗由经验模式发展到循证模式,循证医学已成为当今放疗之本。但循证模式是基于整个患者群体的大量统计学数据,而患者个体产生的治疗效果及治疗损伤差别都很大,故将其用于指导个体患者的治疗存在明显的缺陷。目前,循证医学已发展到了多学科综合的个体化治疗时代。个体化放疗是在大量个体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基因水平参数上指导治疗的“量体裁衣”,是最理想的治疗模式。个体化放疗的定义是在循证医学综合治疗模式下,以患者个体生物学特性为指导,在影像学提供高清晰图像基础上,考虑患者个体肿瘤内部代谢、乏氧、增殖、凋亡、基因突变及不同亚靶区放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应用三维放疗技术给予不同生物学特性靶区或亚靶区不同剂量、分割模式的放疗。影像技术与实验室诊断技术密切结合及精确放疗软件和施照设备的快速研发与应用,为个体化放疗的可行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6.
光声流式细胞技术(PAFC)是在整合了高重复率激光技术、信号快速获取技术、超声聚焦转换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体内细胞检测技术.其原理为采用低功率、高重复率的激光在特定波长下进行照射,检测目标物接受特定波长的激光激发后产生快速激光能量的弛豫,发射出声波信号被接收.PAFC具有高效、无创、实时的特点,使实时动态监测循环或淋巴系统中肿瘤细胞的愿望逐渐成为现实,是一种极具前景的临床肿瘤研究工具.文章介绍PAFC的原理、近年来的发展应用及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复方阿胶浆对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化疗方案导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行GP方案化疗的119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n=55)和治疗组(n=64),两组均给予GP方案(吉西他滨1g/m2,d1、d8;顺铂20mg/m2,d1~d8;21天为1周期),治疗组于化疗前1~2天开始口服复方阿胶浆,20ml/次,每日3次,直至化疗结束后1周。比较两组化疗期间使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11(rhIL-11)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剂量,以及第1、2个周期化疗前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化疗后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最低值和因骨髓抑制导致的化疗推迟率,同时化疗2个周期后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版评价近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rhIL-11和rhG-CSF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1、2个周期化疗前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个周期化疗后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第1、2个周期化疗后的白细胞计数最低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按时完成107个化疗周期,推迟21个;而对照组按时完成75个化疗周期,推迟35个;治疗组的化疗推迟率低于对照组(16.2% vs. 32.1%, P<0.05)。对照组的有效率和临床控制率分别为49.09%和85.45%,与治疗组的43.75%和79.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服用复方阿胶浆期间未见任何明确相关的不适感及副作用。结论 复方阿胶浆可改善GP方案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有效提高外周血中血小板水平,对化疗的近期疗效无负面影响,但其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范围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肺癌均已成为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有机会通过根治性切除而治愈,而晚期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主要治疗原则为全身化疗.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准确分期、探测复发及评价预后,有助于积极实现个体化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常规影像检查技术能解决大部分患者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等问题,但对一些早期病变仍难以定性.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先进的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等方面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其空问分辨率较差.无法准确显示病变位置及较小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常规及双时相显像在监测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食管癌术后临床怀疑复发转移而行FDG PET-CT检查的4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细胞学、病理或随访结果分析FDG PET-CT检查结果.两样本率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结果 48例患者中位随访21.5个月,34例出现复发转移,确定复发转移灶61处.FDG PET-CT常规显像对全部病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44%、74.29%和86.46%;对局部复发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67%、57.14%、78.95%和90.48%、77.78%、84.62%.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诊断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常规显像,分别为96.97%∶90.90%(P=0.613)、96.00%∶72.00%(P=0.049)、96.55%∶82.76%(P=0.029).结论 FDG PET-CT常规显像虽然检测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较低,但仍是检测其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手段;双时相显像较常规显像更具优势,可有效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及准确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regular and dual-time-point 18-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FDG PET/CT)imaging fo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in esophageal carcinoma(EC)after curative esophagectom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on 48 patients received curative esophagectomy, who underwent FDG PET/CT scans to detect doubtful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lesion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FDG PET-CT was assessed with the help of pathological findings as well as clinical or follow-up data. Using Fisher's Exact Test from SPSS 11.5 to analyze the data.Results Of the 48 patients, after a median follow-up of 21.5 months, 61 sites of local and regional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were finally confirmed in 34 patients.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regular FDG PET/CT imaging in detecting recurrence of all sites were 93.44%, 74.29% and 86.46%respectively. The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local recurrence and regional metastasis were 57.14% ,78.95% and 77.78% ,84.62%,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dual-time-point FDG PET/ CT imaging in detecting local and regional recurrence(96.97% ,96.00% and 96.55%)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regular FDG PET/CT(90.90%, 72.00% and 82.76%)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P = 0.049, P = 0.029). Conclusions Regular FDG PET/CT imaging is highly effective in detecting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in EC patients after curative esophagectomy despite the low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Dual-time-point FDG PET/CT imaging can elevate the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