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临床房颤(subclinical atrial fibrillation)是无典型临床症状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由心脏植入器械(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记录的高心房率事件(atrial high rate events,AHREs)是一种表现形式。近来的临床研究表明,由CIED记录到的亚临床房颤发生率较高,且此类患者卒中风险增加;在卒中患者中由植入性心电记录器(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s,ICMs)随访记录到亚临床房颤发生,亚临床房颤与卒中有关。抗凝治疗降低心房颤动卒中风险,亚临床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目前暂不清楚。远程心电监测对于亚临床房颤的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亚临床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卒中关系、是否抗凝治疗、远程心电监测的运用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刘梅军  许轶洲 《浙江医学》2017,39(11):936-939
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相互并存、相互影响,增加卒中风险。尽管维生素K拮抗剂和华法林对于心房颤动卒中的预防有着明确的疗效,但本身的使用也受到很多限制。近年来,先后有4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投入临床使用,给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带来新的选择。本文就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的关系、NOACs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卒中预防的疗效及风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临床类型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98例因心房颤动住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位居首位(31.6%).非风湿性心房颤动以冠心病与高血压为主.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16例(16.3%),持续性心房颤动20例(20.4%),永久性心房颤动62例(63.3%).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是房颤的三大主要病因,详细了解心房颤动病因及临床分型,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其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致残及死亡风险。因此,积极探寻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诊疗和管理方案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一些血清生物标志物及影像学参数可能与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将对近几年预测心房颤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服用地高辛与心房颤动患者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文献数据库中地高辛用于心房颤动治疗的相关性研究,应用STATA12.0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并进行综述.结果 共纳入文献15篇、323 096例心房颤动患者,Meta分析显示地高辛的应用将使心房颤动患者增加20%的总体死亡风险[HR(95%CI)=1.20(1.14,1.27),P<0.05],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健;其中使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17%[HR(95%CI)=1.17(1.09,1.25),P<0.05],不伴心力衰竭患者增加34%[HR(95%CI) =1.34(1.14,1.57),P<0.05].结论 无论是否伴有心力衰竭,服用地高辛均可能增加心房颤动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症状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并且会增加患者缺血性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导管消融术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其降低卒中发生率。左心耳封堵术是心房颤动卒中预防的有效手段。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手术,适用于高卒中、高出血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本文综述了心房颤动一站式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疗效的影响因素,以供临床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背景 心房颤动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病率高,且易导致脑卒中,同时与心力衰竭互为因果。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的出现,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目前关于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调查较多,但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相关多中心调查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调查重庆地区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 纳入重庆市21家医院出院日期在2018年的4 011例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从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的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心房颤动类型、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栓塞史、出血史、心脏彩超结果、心力衰竭类型以及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栓药物、节律/心室率控制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强心药等]。计算纳入患者入院时的脑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和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确定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按年龄不同分为<65岁组、65~75岁组、>75岁组,按医院等级分为二级医院组、三级医院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是否为瓣膜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类型、NYHA分级、CHA2DS...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与年龄有一定相关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亦逐年递增。心房颤动患者自身多存在血栓或出血倾向,具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与细化,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心房颤动患者占有较高比例。因此,针对心房颤动并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患者如何进行出血与栓塞风险的评估,权衡利弊,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地选择抗栓药物,是心血管内科临床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慢性心房颤动显著增加人群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1-4].临床上大多数治疗心房颤动的药物应用后可能产生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集中在将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 de pointes,TdP)的风险降到最低.维那卡兰(Vernakalant)是加拿大Cardiome药物公司和美国Astellas公司合作开发的一种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律控制,在新近发作心房颤动的急性转复方面的疗效优于胺碘酮[5-7].现就维那卡兰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回顾如下.  相似文献   

10.
【摘要】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以下简称亚临床甲减)是介于正常甲状腺功能与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之间的中间状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亚临床甲减检出率明显升高。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亚临床甲减像肥胖、吸烟、糖尿病一样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升高。故本文就甲状腺激素与心血管系统的联系,亚临床甲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间的关联,及亚临床甲减患者是否应进行干预治疗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致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栓塞部位、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64例老年人心房颤动致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人心房颤动致脑栓塞栓塞部位以大脑中动脉(45例)最常见,栓塞面积大,病情重,致残率(58%)、致死率(28%)高.结论 心房颤动是老年人脑栓塞的常见原因,积极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意义,其分折预后.方法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组36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29例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心房颤动组心力衰竭发生率(27.8%比11.6 %)及病死率(33.3%比12.4%)均高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组冠状动脉的2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P<0.05).心房颤动早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P<0.05),心房颤动迟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预后差.但采用常规治疗及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治疗24小时内的心率、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结果 ;心房颤动组在24h后的心率、疗效、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方面均优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疗效较好,心房颤动的转复较快,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心房颤动的因素很多,其中运动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进展关系密切,运动是否会增加心房颤动发生的风险,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运动方案,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运动与心房颤动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运动影响心房颤动的生理基础,客观评价了目前制定运动方案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5年—2009年门诊和住院7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冠心病占35.9%,高血压占23.1%,风湿性心脏病占19.2%,其他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等只占一部分比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占12.8%,持续性心房颤动占21.8%,永久性心房颤动占65.4%.结论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是引起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对心房颤动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病人心房颤动的发病原因。方法随机选择120例心房颤动患者,回顾性查阅病例与随诊病人。结果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引起心房颤动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冠心病及与冠心病相关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引起房颤的比例明显上升,占主要比例。特发性房颤也占一定比例,多以年轻人多见,但缺乏较长期随诊,不能排除其他疾病如亚临床心肌病变的可能。结论房颤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高龄等均与房颤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行肝胆手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及其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收集因肝胆疾病行手术治疗的115例既往无心房颤动病史的老年(≥6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心房颤动持续5 min以上分为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脏超声指标及血hs-CRP检测结果.结果 术后发生心房颤动36例(31.3%).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在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手术时间及术前各项心脏超声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心房颤动组术后第1、2天hs-CRP水平分别为(131.92±25.48)、(113.06±22.68)mg/L,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的(115.09±21.53)、(95.27±20.7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老年患者肝胆外科手术后心房颤动容易发生,血 hs-CRP水平升高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hs-CRP≥131.92mg/L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应严密观察,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7.
背景新发心房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20%。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死亡风险和卒中风险显著增加。糖尿病是急性心肌梗死也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在疾病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达格列净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其降糖效果确切,然而鲜有研究报道其对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目的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64例,根据是否存在新发心房颤动将研究对象分为新发心房颤动组188例和无心房颤动组57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和实验室检验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新发心房颤动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糖化血红蛋白、左心房内径、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无心房颤动组,而收缩压、胰岛素比例、达格列净比例、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无心房颤动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达格列净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风险降低相关,达格列净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34%的新发心房颤动风险(OR=0.66,P=0.008)。结论达格列净的使用与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低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种危险因素及基础心血管病可增加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目前,心房颤动被认为是一种由细胞拉伸、神经体液激活、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纤维性心房心肌病。抗心律失常药物、射频消融等治疗尚缺乏有效性及安全性,加之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影响,致使心房颤动复发、进展,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死亡风险增加。心房颤动节律控制与复发预测指标的研究可预防和治疗病因、延缓心房颤动的进展。越来越多简便易得且可操作性强的生物标志物(重组人脑利钠肽、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ST2等)、基因检测、影像学检查等相关指标可共同评估并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复发、进展及预后,该文对以上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病人心房颤动的发病原因。方法随机选择120例心房颤动患者,回顾性查阅病例与随诊病人。结果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引起心房颤动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冠心病及与冠心病相关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引起房颤的比例明显上升,占主要比例。特发性房颤也占一定比例,多以年轻人多见,但缺乏较长期随诊,不能排除其他疾病如亚临床心肌病变的可能。结论房颤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高龄等均与房颤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全球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高血压患者已达12.8亿,心房颤动患者约5 970万例。高血压极大增加了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将高于60%。同时心房颤动增加了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脏病及痴呆的发病风险。对于庞大的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目前研究尚少,且其风险是否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 分析高血压人群中罹患心房颤动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 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集团职工于唐山市工人医院和开滦总医院健康查体人群中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12-31,终点事件为患者新发心肌梗死。最终42 833例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患者基线心电资料是否诊断为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n=270)和非心房颤动组(n=42 563)。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心肌梗死事件的累积发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新发心肌梗死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对新发心肌梗死的影响。 结果 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高于非心房颤动组,舒张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按年龄进行分层,≤60岁患者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患者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2.89,95%CI(1.74,4.82),P<0.01〕,≤60岁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4.72,95%CI(2.11,10.56),P<0.01〕。 结论 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年龄≤60岁高血压人群,积极控制血压、治疗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重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