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 心房颤动是医疗实践中症状最为明显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已经列入自1990年以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八大死亡原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最高可达9%,80岁以上人群最高可达17%;高血压患者到60岁以后将会有60%以上发生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增加了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认知功能障碍及痴呆等疾病的发病风险,但是否会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是否会增加新发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 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开滦研究人群)96 750例,其中心房颤动患者458例(心房颤动组),无心房颤动者96 292例(非心房颤动组)。记录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人体测量指标(体质量、身高、血压等);收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每2年随访1次,即分别在2008—2009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和2016—2017年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0年,随访终点事件为新发心肌梗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心房颤动对新发心肌梗死的影响。 结果 (1)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年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LDL-C、FPG、糖尿病发生率、吸烟率、饮酒率、新发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较非心房颤动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RR=1.841,95%CI(1.118,2.869),P<0.05〕,校正年龄、性别(男性)后,心房颤动较非心房颤动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RR=1.635,95%CI(1.049,2.547),P<0.05〕,进一步校正BMI、SBP、LDL-C、FPG、吸烟、饮酒后,心房颤动较非心房颤动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RR=1.381,95%CI(1.087,1.573),P<0.05〕;饮酒为新发心肌梗死的保护因素〔RR=0.664,95%CI(0.572,0.770),P<0.05〕。 结论 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背景新发心房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20%。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死亡风险和卒中风险显著增加。糖尿病是急性心肌梗死也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在疾病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达格列净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其降糖效果确切,然而鲜有研究报道其对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目的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64例,根据是否存在新发心房颤动将研究对象分为新发心房颤动组188例和无心房颤动组57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和实验室检验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新发心房颤动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糖化血红蛋白、左心房内径、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无心房颤动组,而收缩压、胰岛素比例、达格列净比例、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无心房颤动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达格列净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风险降低相关,达格列净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34%的新发心房颤动风险(OR=0.66,P=0.008)。结论达格列净的使用与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低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 高血压是一般人群新发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否达标对新发CVD的影响,国内外尚缺乏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新发CVD影响的研究。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CVD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连续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8、2010、2012年度体检且无CVD病史、肿瘤病史的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共16 131例观察对象纳入统计分析。以观察对象完成2012年度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新发CVD、死亡或随访结束(2017-12-31)为随访终点。根据在2008、2010、2012年度健康体检中血压值是否达标将观察对象分为达标0次组(5 850例)、达标1次组(4 838例)、达标2次组(3 276例)和达标3次组(2 167例)。观察各组人群基线资料和新发脑卒中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分别删除糖尿病人群、吸烟人群和高脂血症人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不同血压达标次数组间年龄、男性占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吸烟者占比、饮酒者占比、体育锻炼者占比、糖尿病检出率、高脂血症检出率、服降压药者占比及服降糖药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4.61±0.80)年,CVD的发病密度为102.40/万人年,血压达标0、1、2、3次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5%、6.9%、3.4%和1.9%,经Log-Rank检验后,各组间CVD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3,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BMI水平、hs-CRP水平、高脂血症、糖尿病、服用降压药史、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后,与血压达标0次组比较,血压达标1次组、血压达标2次组和血压达标3次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为0.90(0.76,1.06)、0.53(0.42,0.68)和0.37(0.26,0.53)。在敏感性分析中,分别删除糖尿病人群、吸烟人群和高脂血症人群后上述结果未发生改变。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多是CVD的保护因素,持续血压达标可以降低CVD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张莹  杜鑫  李劼  马琳  张树华  吴寿岭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0):2532-2536
背景 颈动脉内中膜(CIMT)增厚、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均密切相关,然而探讨二者结合与心脑血管疾病(CVD)关系的大型研究较少见。目的 探讨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与新发C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随机选取参加2006年7月-2007年1月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群(≥40岁)5 4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于2010年复检时对该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及生活习惯定义见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依据患者是否存在CIMT增厚及高血压进行分组,第一组:CIMT正常(CIMT<1.0 mm)无高血压;第二组:CIMT增厚无高血压;第三组:CIMT正常(CIMT<1.0 mm)合并高血压;第四组:CIMT增厚合并高血压。以完成2010年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以发生CVD(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为终点事件,随访截止日期2017-12-31。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CVD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累积发病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对新发CVD的影响。结果 随访时间(6.84±0.89)年,4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8%、2.96%、5.73%和8.37%;4组CVD累计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0,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第一组相比,第二、三、四组新发CVD的HR(95%CI)分别是1.15(0.55,2.37)、3.34(2.15,5.19)、3.16(1.91,5.12)。经性别分层后,男性:与第一组相比,第二、三、四组新发CVD的HR(95%CI)分别是1.35(0.62,2.94)、3.46(2.04,5.89)、3.29(1.84,5.90);女性:与第一组相比,第三、四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是2.53(1.13,5.65)、2.67(0.98,7.31)。排除药物干扰进行敏感性分析,在删除降压药干扰后第四组的HR高于第三组(P<0.05)。分别剔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未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中,相对于第一组,第四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是3.36(2.02,5.59)、3.19(1.19,5.71)、3.59(2.06,6.25)。结论 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与新发CVD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可为临床预防CVD的发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新发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急性期是否发作房颤分为房颤组(n=25)和非房颤组(n=168),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随访终点为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计划性血运重建,因心肌缺血症状再次住院,缺血性脑卒中及心力衰竭。结果房颤组患者较非房颤组年龄更大(P<0.001)、男性及吸烟比例更高(P=0.018,P=0.006),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脑利钠肽前体水平更高(P=0.006,P<0.001,P<0.001),发病至接受冠脉介入治疗时间更长(P=0.035),而使用替罗非班药物比例、Killip分级水平更低(P=0.022,P=0.012)。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房颤组较非房颤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时间更短(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新发房颤与患者发生心血不良事件相关(P=0.01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新发房颤是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周淑清  沈涛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4):2929-2932
背景 心房颤动是脓毒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不仅加重患者病情,还可导致预后不良。但目前对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研究尚不多。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急诊监护病房(EICU)、呼吸监护病房(RICU)诊断为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患者54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新发心房颤动82例(15.1%,新发心房颤动组),无新发心房颤动460例(84.9%,非新发心房颤动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指标,分析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结果 新发心房颤动组年龄和器官功能障碍中的急性肾损伤、心力衰竭、代谢紊乱、凝血功能障碍、呼吸衰竭发生率及机械通气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率、儿茶酚胺药物使用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大于非新发心房颤动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8,95%CI(1.013,1.063)〕和器官功能障碍中的急性肾损伤〔OR=2.142,95%CI(1.035,4.432)〕、代谢紊乱〔OR=2.071,95%CI(1.083,3.959)〕、凝血功能障碍〔OR=7.621,95%CI(3.236,17.945)〕及CRRT情况〔OR=6.567,95%CI(2.306,18.705)〕、儿茶酚胺药物使用情况〔OR=6.683,95%CI(3.224,13.853)〕是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P<0.05)。两组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心房颤动组住监护病房时间长于非新发心房颤动组(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高,年龄越大和发生器官功能障碍中的急性肾损伤、代谢紊乱、凝血功能障碍及接受CRRT、使用儿茶酚胺药物是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新发心房颤动延长了脓毒症患者住监护病房时间,但并未增加其28 d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 高尿酸血症(HUA)和高血压都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常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加速心血管病的进程。目的 探讨高血压人群HUA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访北京市某体检中心2012—2016年3 930例高血压患者1~4年,分析其HUA的发病水平,比较非HUA组与HUA组人口统计、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资料,并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HUA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人群HUA的发病率为23.31%(916/3 930),男性高于女性〔24.76%(742/2 997)比18.65%(174/933),χ2=14.853,P<0.001)〕。<45、45~<60、60~<75、≥75岁年龄组HUA的发病率分别为25.67%(295/1 149)、21.76%(363/1 668)、21.44%(149/695)、26.08%(109/418)。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HUA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7,P=0.495)。HUA组男性占比、白细胞计数、γ-谷氨酰转移酶、肌酐、三酰甘油、尿酸、体质指数、腰臀比高于非HUA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低于非H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高血压人群进展为HUA的因素有肌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红细胞沉降率、是否肥胖(P<0.05);男性HUA发病的影响因素有血红蛋白、肌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是否肥胖(P<0.05);女性HUA发病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总胆固醇、是否肥胖(P<0.05)。结论 高血压人群HUA的发病水平随年龄增加未呈现增高趋势。影响高血压人群进展为HUA的因素包括肌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红细胞沉降率及是否肥胖;男性和女性的HUA发病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45-48
目的 探讨RDW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AF)的相关性,识别和发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新发AF风险更多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心内科连续入选49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新发AF,对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血液检测指标RDW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引起新发AF的危险因素。结果 入选患者中,有新发AF者50例,无新发AF者44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高血压史、心衰史Killip分级及RDW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 OR=1.48(95%CI:1.13~2.37),年龄OR=1.57(95%CI:1.07~2.76),Killip分级OR=3.64(95%CI:2.12~7.38),血压OR=1.85(95%CI:1.47~5.94)。结论 RDW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潜在型克山病患者长期跟踪随访及进展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潜在型克山病(KD)患者的10年转归情况并分析其进展为慢型KD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48例新发潜在型KD进行10年跟踪随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生存模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心电图、血硒、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心率及跟踪随访期内新发生的高血压、继发性心电图异常等因素是否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10年随访期间的慢型KD累积发病率和累积危险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累积慢型KD发生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最终有效病例414例,平均随访时间(112.9±17.5)月。在随访期内,慢型KD发病率为22.2%(92例)。年龄在15岁以上、男性、有KD家族史、有吸烟史、血硒质量浓度低于60 μg/L、有主要心电图改变、18.5 kg/m2≤BMI≤23.9 kg/m2的潜在型KD患者在随访10年间进展为慢型KD的累积发病率和累积危险率均较高。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主要心电图异常改变、低硒、BMI、高血压及继发性室性早搏均为潜在型KD进展为慢型KD的危险因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血硒质量浓度呈正相关(r=0.719, P<0.01)。结论 主要心电图改变、低硒、BMI、高血压及继发性室性早搏均是潜在型KD进展为慢型K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项目(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 CHERRY)中构建的队列人群,估算其中糖尿病患者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效应大小,为选择筛查CKD发病风险较高的的重点人群及CKD的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从基于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CHERRY研究中,纳入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18岁以上基线无肾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组成队列,提取该队列人群的基线报卡、随访和医疗机构的体检数据,根据体检数据中提供的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60 mL/(min×1.73 m2)或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3 mg/mmol定义为CKD结局事件,采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CKD标准化发病率,并在Cox比例风险模型中分析糖尿病患者CKD危险因素的效应大小。结果:在最终纳入的13 829名糖尿病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3.2年,随访期间新发CKD共1 087人,粗发病率为23.7/1 000人年(95%CI:22.3~25.2), 标化发病率为14.8/1 000人年(95%CI:12.1~17.6),>60岁的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高于≤60岁的糖尿病患者(26.6/1 000人年对11.5/1 000人年,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与CKD关联的危险因素是>60岁(HR=1.88,95%CI:1.51~2.35)、共患高血压(HR=1.81,95%CI:1.56~2.10)、总胆固醇(HR=1.07,95%CI:1.00~1.14)和糖尿病病程(每年HR=1.02,95%CI:1.00~1.0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保护因素(HR=0.49,95%CI:0.40~0.61)。性别、吸烟、饮酒状况及空腹血糖随访均值与CKD发生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性别、年龄是否≤60岁、总胆固醇是否控制达标(<4.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否控制达标(男>1.0 mmol/L,女>1.3 mmol/L)及糖尿病病程是否<5年分组后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即使总胆固醇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达标,共患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发生CKD的风险仍然较高。结论:宁波市鄞州区糖尿病患者的CKD发病率较高,年龄>60岁和共患高血压是与CKD的发生关系最密切的危险因素,提示应将年龄>60岁、共患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作为CKD的重点筛查人群。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3.
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芹黄素对大鼠缺血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Long-Evans大鼠用动脉结扎法造成视网膜缺血模型,其中治疗组20只腹腔注射芹黄素,对照组10只注射溶媒二甲基亚酚。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芹黄素治疗组视网膜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芹黄素能促进大鼠缺血视网膜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人体寄生虫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赞同和欢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和评价头孢他啶(泰得欣)应用于普通胸外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对比试验,观察2005年8-10月96例普胸手术预防和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泰得欣在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中总有效率9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结论 泰得欣临床效果满意,使用安全,值得在普胸手术中选用。  相似文献   

19.
罗岩 《当代医学》2010,16(11):247-248
患者女,19岁,体检发现全身多处固执破坏4个月。影像学检查:平片及CT平扫检查:双侧髂骨、耻骨、股骨颈及股骨上段均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略呈膨胀性,边界清楚,部分可见硬化边。双侧肱骨上段、肩胛骨近关节盂处骨质及股骨下段、右胫骨近端、左腓骨中上段可见多个囊性骨及右侧锁骨亦可见多发局限性低密度减低区、略呈膨胀性(图1、5)。MRI平扫:脊柱可见多个囊状长T1长T2信号,部分略呈膨胀性。(图2~4)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