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其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致残及死亡风险。因此,积极探寻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诊疗和管理方案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一些血清生物标志物及影像学参数可能与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将对近几年预测心房颤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刘东霞  王茜  许哲通 《中外医疗》2013,32(21):188-190
心房颤动为一种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加重心肌缺血及恶化心功能,并引起血栓形成,已确定为脑卒中及全身性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房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案一直是人们研究及探讨的焦点。目前研究表明多种炎症因子与房颤相关,通过对房颤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出有效的预测指标,对房颤的预防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抗炎治疗有可能成为治疗房颤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3.
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影响着患者预后,及时有效的指标检测有助于患者病情评估,以帮助临床医师尽早预测识别危重心律失常及具有不良预后转归的患者,指导患者管理。目前,有血清学指标与危重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相关指标可预测心房颤动高风险,评估其治疗后复发性,同时与心房颤动患者未来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且在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等风险及不良预后的评估中也体现出重要价值。但C反应蛋白、正五聚蛋白3、半乳糖凝集素3和尿酸与心房颤动发生及复发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未来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醛固酮及其受体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和实验均已证实醛固酮对心血管系统有多种毒性作用,在心脏中它已与肾素-血管紧张素共同促成心肌纤维化、血管重塑、心室肥大和动脉硬化等改变,进一步诱发心律失常,加重心肌缺血;在冠心病领域中可作为预测不良事件发生的一个独立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房颤动患者神经激素的激活,并与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对心力衰竭进程及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预防或延缓这些不利作用的发生,在心血管系统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是危害人类生存健康的常见临床心律失常疾病,可导致心衰、卒中、猝死等并发症。随着药物治疗弊端的显现及消融介入技术的成熟发展,导管消融术目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一线选择,但术后房颤复发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对近几年预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指标作一综述,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Q-T离散度研究证实.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指标.将Q-T离散度引伸到心房,产生了P波离散度(Pd)的概念.它是指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P波最大时限与最小时限间的差值。1998年Dilaveris等首先提出了以Pd评估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并认为它是预测心房颤动的敏感指标.近年来国内的很多研究报道也支持该观点,但某一疾病群体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与Pd的关系的研究少见报道。高血压病是最易并发心房颤动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病伴发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栓塞性并发症如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为此.我们观察了有阵发性心房颤动高血压病患者的Pd,并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比较,以探讨Pd能否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张理想  徐健  周晓娟  詹玲 《安徽医学》2019,40(12):1332-1335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再入院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172例心房颤动患者,依据术后3个月内是否再次入院分为再入院组(29例)与非再入院组(143例),分析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体质指数(BMI)、年龄、心房颤动类型、是否合并有其他心律失常及基础合并症个数是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再入院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BMI、年龄、心房颤动类型、是否合并其他心律失常及基础合并症个数是预测心房颤动术后再入院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是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为20%~25%。心房颤动可以增加患者心衰死亡率。脑栓塞的发生率,因而,探寻预测发生房颤的指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有研究表明,P波离散度是体表心电图预测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本文探讨P波离散度是否能作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指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柳茵  丁绍祥 《西部医学》2014,(3):269-271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阵发性或持续性心律失常,且随年龄增大其发病率逐渐增加。房颤可诱发栓塞风险,在高原地区更为严重,干扰心室泵血功能,加重心肌损伤。本文就心房解剖、心房肌细胞电生理、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等研究进展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10.
黄尚能  凌霄 《右江医学》2009,37(1):103-105
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显著增加。Af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在老年人群中,脑卒中已成为Af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Af的治疗有三个主要目标:控制心室率、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及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而Af的防治仍然是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一大难题。现代研究认为,对所有心房颤动患者应尽可能地给予复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应给予积极抗凝及溶栓等治疗。现就近几年来Af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AF)的药物治疗仍是基本的治疗方式。最近提出了一些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例如心房选择性离子通道,其阻滞剂可以转复AF和维持窦性心律,且没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缝隙连接是又一新的作用靶点,其解耦联可以导致复极的不均一性,使部分缝隙连接开放可以抑制AF。心房离子通道、结构和电生理的重塑与AF的发生和维持有关,因此,抑制心房重塑可以延缓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闫静静  秦明照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7):3285-3289
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及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血栓栓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是房颤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规范的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及全身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但目前我国抗凝治疗现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本文对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规范化抗凝治疗的因素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各界对抗凝治疗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刘露  刘晓宇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9):1553-155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引起心悸、乏力、胸闷等症状,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心衰风险增加数倍。在传统的房颤防治模式下,虽然新型口服抗凝药、左心耳封堵术及导管消融术等新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其致残率仍呈上升趋势,医疗负担持续加重,房颤已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房颤综合管理是近年提出并证实可明显降低房颤患者住院率及死亡率的治疗策略。该策略需组建一支由全科医生、卒中专家、心脏内科、心脏外科、药学专家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对房颤患者进行综合、全面、连续地管理。全科医生在房颤一级预防中可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筛查、评估,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促进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的改善,从而控制或消除危险因素对房颤的影响;在房颤二级预防中通过常规体检、门诊复诊等方式做到房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已发生房颤的患者,全科医生通过及时有效的抗凝、控制心室率、维持窦性心律等治疗与监测,防治卒中、心衰、出血等并发症。本文从房颤综合管理角度,通过对全科医生在房颤各级预防中的角色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基层全科医生在房颤管理中的工作方向及流程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 For many years, treatment was predominantly pharmacological. The identification of signals from the pulmonary veins as critical to AF in many patients led to catheter ablation targeting these signals. Catheter ablation is more effective than antiarrhythmic drugs at restoring sinus rhythm, and may improve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AF. There is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catheter ablation would be even more beneficial if undertaken earlier in the disease process. Cost effectiveness of catheter ablation remains under assessment, but it does meet the NICE definition of cost efficacy and the figure improves as stroke risk rises. It is true that long-term data are lacking. However, until results of current long-term studies become available, ablation will continue to be reserved predominantly for patients with drug-refractory, symptomatic AF.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心房颤动(AF)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AF是引起脑卒中、心血管疾病、栓塞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国外研究表明,由多学科协作、以护士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AF患者的再入院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目前,我国AF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形成规范的综合管理模式。本文基于国内外AF管理指南和相关文献,梳理了AF综合管理模式的流程(包括筛查、综合评估、制定管理策略、健康教育、定期随访、转诊)及各流程的具体内容,初步制定出适合我国社区的AF筛查流程和综合管理过程,可以为构建社区AF规范化管理体系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6.
Hao P  Ma CS  Dong JZ  Liu XP  Long DY  Fang DP  Hu FL  Yu RH  Tang RB  Lu CS  Liu X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4):1669-1672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无症状性复发的发生率、复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对连续48例接受CPVI治疗的房颤患者进行48h动态心电图(Holter)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3及6个月。对年龄、性别、房颤类型、是否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左房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操作时间、术后心率变异性等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无症状性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 48例患者中随访资料完整的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岁±14岁。术前为阵发房颤的25例,非阵发性房颤的17例。术后1、3、6个月阵发房颤组无症状性复发的发生率分别为8%、12%、8%;非阵发房颤组分别为23.5%、29.4%、35.3%。非阵发房颤组6个月时的无症状性复发率显著高于阵发房颤组(P〈0.05)。CPVI术后无症状性复发的心律失常类型以房颤多见,而症状性复发的心律失常类型则以房性心动过速多见。结论 CPVI术后部分患者存在无症状性房颤复发。非阵发房颤、左房增大及术后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增加是预测CPVI术后出现无症状性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琪  车琳  陈晓光 《黑龙江医学》2010,34(4):257-25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及大,主要反映在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对房颤患者给予积极抗凝治疗,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引起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月消化性溃疡患者350例,确诊后予正规治疗,且进行随访,观察复发组与无复发组在性别构成、不良生活饮食习惯、药物因素、精神紧张、复发季节、溃疡愈合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3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访中复发90例,无复发260例,引起复发的危险因素为:男性、不良生活饮食习惯、药物因素、精神紧张、春秋季节、溃疡S1期愈合。结论消化性溃疡的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复发因素阻止溃疡复发: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及应对方式,提高溃疡愈合质量,预防性应用PPI减少药物因素引起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赵燕霞 《医学综述》2012,18(9):1303-1305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正在不断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近年来不乏对AF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炎症作为近几年对AF较有影响的因素备受关注。现就影响AF的炎性因子及可能发病机制作一综述,以AF的病理生理学为基础,在对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等炎性因子的研究中阐述炎症在AF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罗叶婷 《医学综述》2014,20(19):3542-3543
缺血性脑卒中(IS)以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为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命,而且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血压过高或过低都是脑卒中发生的高危但可干预的因素。首次发病后要尽早开展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针对首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再卒中的风险,以期挽救生命及预防残疾。血压调控在IS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血压长期处于高或低水平均可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而引起脑卒中的再发。该文就目前IS二级预防中高血压调控的策略及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