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19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 年5 月至2011 年6 月应用PFNA治疗102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资料。术前根据CT 三维重建图像所示外侧壁情况分为2 组: 外侧壁骨折组(A 组, 41 例, 其中AO/OTA 31-A2 型5 例, 31-A3 型36 例), 外侧壁未骨折组(B 组, 61 例, 均为AO/OTA 31-A2 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 天数, 根据术后2 周的X 线片及CT 三维重建图像比较外侧壁爆裂情况。采用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unctional recovery scale, FRS)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A 组手术时间为(56±8)min、术中出血量为(238±21)ml、住: 天数为(17±3)d, 均高于B 组的(45±6)min、(175±11)ml、(15±3)d, 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X 线片示A 组8 例(19.5豫, 8/41)、B 组3例(4.9豫, 3/61)发生外侧壁爆裂;而术后CT三维重建示A组36 例(87.8豫, 36/41)、B 组45 例(73.8豫, 45/61)发生外侧壁爆裂。82 例患者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35 个月, 平均19.5 个月。随访时间在1 年以上有56 例, FRS 评分: A 组为(64.2±4.8)分, B 组为(76.5±7.9)分。结论 PFNA 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时, 容易造成股骨转子外侧壁骨折或加重外侧壁损伤, 影响患者髋部功能恢复。CT三维重建技术可有效评估该类医原性创伤。  相似文献   
42.
目的总结肢体成软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总结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1991年2月至2008年2月经手术治疗的肢体成软骨细胞瘤患者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12-38岁,平均20.14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5例,胫骨近端5例,肱骨近端1例。手术方法均采用病损局部开窗切刮术,术后腔内用石炭酸、75%酒精灭活。病损切刮术后骨缺损填充采用自体骨6例,异体骨1例,人工骨1例,骨水泥3例。未作内固定。结果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16年,平均8.6年。8例患者病损区植骨均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3例复发,其中1例恶变。结论成软骨细胞瘤有一定的复发率和恶变率,初次手术的彻底性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3.
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4.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DHS及PFNA固定Evans-Jensen Ⅱb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模型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判断何种技术更加具有优势。方法模拟临床常见的Evans-Jensen Ⅱb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负重时股骨近端的力学状况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PFNA固定时,股骨粗隆区应力、内固定上的应力都较DHS固定时有明显减小,各向位移量也相应减小。结论PFNA系统固定Evans-Jensen Ⅱb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比DHS系统具有明显优势,伴有较大范围股骨小粗隆骨折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系统内固定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45.
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联合替代骨填充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应用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联合可注射人工替代骨填充治疗跟骨骨折的经验和技术要点。[方法]2004年4月~2006年4月,作者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联合可注射型高黏度人工替代骨填充方法,对15例16侧跟骨骨折进行治疗,男13例14侧,女2例2侧;年龄24~61岁,平均36.6岁。术前均摄跟骨侧位、轴位及足斜位X线片,并行CT三维重建检查。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14侧(Ⅱa型3侧,Ⅱb型3侧,Ⅱc8侧),SandersⅢac型2侧。术中通过斯氏针垂直穿过跟骨结节牵引恢复跟骨长度,再沿跟骨外侧骨折线做0.5cm切口,用弯组织剪向后上方撬拨复位后关节面。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规格的空心松质骨螺钉固定骨折块。最后经切口注入人工替代骨填充跟骨内缺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34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螺钉断裂及跟骨内翻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0周。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系统,优12例,良4例,优良率100%。X线片检查示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联合可注射人工替代骨填充适用于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6.
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价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应用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ASIF)设计的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4~78岁,平均42.5岁;左侧8例,右侧13例.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Ⅲ型12例(Ⅲ型2例,Ⅲac型6例,Ⅲbc型4例),Ⅳ型9例.术后随访包括临床检查、问卷式调查、摄x线片及应用三维动态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进行足底压力分析.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进行足踝功能评分. 结果 18例获随访,时间10~21个月,平均15.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7~14周,平均11.4周.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骨折端无移位,螺钉无松动、拔出及断钉.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患侧在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1.7分(60~94分),其中优6例,良9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83.3%.末次随访X线片上的跟骨形态学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动态足底压力测量结果提示无一例发生创伤件平足,患足躅趾、第1~5跖骨头平均峰值压力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跟部平均峰值压力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有利于患肢早期负重锻炼,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评价老年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997年1月-2007年6月间,手术治疗老年人跟骨骨折37例(41侧),男23例,女14例;年龄60~78岁,平均68.3岁.按Sanders CT分型,41侧跟骨骨折均累及距下关节面,Ⅱ型14侧,Ⅲ型18侧,Ⅳ型9侧.采用自制可塑形跟骨钛钢板18侧,"Y"形钢板4侧,Depuy跟骨钛钢板12侧,重建钢板5侧,AO跟骨锁定钢板2侧,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以x线影像学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价功能.结果27例(27/31,61%)共31侧跟骨骨折获得12~48个月(平均27.6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跟骨术后影像学形态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平均主动活动度:跖屈36°,背伸12°,内翻15°,外翻10°.Mar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16侧,良13侧,可2侧,优良率94%(29/31).结论 对于后关节面移位明显的老年跟骨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研究:MRI所显示的骨肉瘤大小与p53表达及患者三年存活之间的关系,探讨:MRI影像能否反映骨肉瘤的生物学行为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术前:MRI各序列上的(SE序列T1WI、T2WI,STIR,增强后T1WI)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显示的肿瘤大小进行仔细测量,与X线平片、手术结果对照,对反应骨肉瘤生物学行为的p53表达进行分析,并与术后三年随访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运用Spearmans非参数检验分析,MRI显示的肿瘤最大横向径值比、横径/纵径比与三年生存随访结果、p53表达之间无相关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显示的骨肉瘤大小不能作为判断骨肉瘤恶性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9.
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国内外文献报道多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但疗效不甚满意.笔者报告16例,多数以闭合复位治疗,效果较好.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6例中,男5例,女11例;年龄23~69岁,平均54岁.其中盂下脱位11例,喙突下脱位5...  相似文献   
50.
目的:对骨肉瘤血管产生机理进行初步的研究,观察骨肉瘤细胞是否有仿血管发生的能力.方法:应用Ⅰ型胶原蛋白凝胶的三维培养基对骨肉瘤细胞进行培养,观察骨肉瘤细胞在三维培养基中是否可形成血管样结构,并运用电镜、光镜观察这些血管样结构的形态学构成.结果:电镜、光镜下观察到骨肉瘤细胞在Ⅰ型胶原蛋白凝胶的三维培养基中能够形成血管样结构.结论:骨肉瘤细胞体外能够自身形成血管样结构,具有仿血管发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