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7篇
医药卫生   19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制备地西他滨温度敏感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对处方进行筛选及优化,并且对制剂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选用逆相蒸发法制备地西他滨温度敏感长循环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采用微柱离心-HPLC测定包封率,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考察磷脂浓度、磷脂胆固醇质量比、药脂比、水化介质等因素对脂质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正交设计对处方进行优化。 结果 正交设计结果表明,磷脂质量浓度为5 g·L-1,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4∶1,药物磷脂质量比为40∶1,水相pH7.0为最佳处方,制得的脂质体包封率为(44.50±1.08)%,Zeta电位为-8.34 mV,平均粒径为(140.25±2.40)nm,药物在42~43 ℃有突释。结论 优选出最佳处方,制得到地西他滨温度敏感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在相变温度时,体外释药明显。  相似文献   
22.
目的:评估梅毒对HIV-1感染者血浆HIV-1病毒载量,CD4 T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于1年前对HIV-1感染者进行梅毒ELISA和RPR检测,对RPR检测阳性者根据其CD4 T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进行配对,与1年后重新检测CD4 T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比较,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分析梅毒对HIV感染者CD4 T细胞与病毒载量的影响.结果:在271例HIV-1感染者中,共11例梅毒阳性者,占4.1%.本研究中包括HIV-1感染者20例,其中10例梅毒与HIV-1共感染者.在梅毒与HIV共感染者病例中,CD4 T细胞计数明显降低(99个细胞/ml),但病毒载量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梅毒显著地降低HIV-1感染者的CD4 T细胞数量,但病毒载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为了延缓HIV-1感染者进入AIDS阶段的时间,应加强对梅毒的治疗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3.
银杏叶提取物速释滴丸的研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速释滴丸的处方和滴制工艺。方法 :分别以银杏总黄酮溶出百分量和丸重差异为评价指标 ,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处方和工艺优化。结果 :优化结果表明 ,滴丸平均T50 为 3.62min ,平均丸重差异为2.80%。结论 :所研制的银杏叶提取物速释滴丸能明显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 ,达到制剂目的。  相似文献   
24.
麝香保心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和麝香保心丸的药效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和麝香保心丸的药效动力学参数。方法 以大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为效应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麝香保心丸在大鼠体内呈一室模型特征,其最低起效剂量为0.54mg/kg,效应呈现半衰期为0.53h,效应消除半衰期为1.21h,药效作用期为3.48h,效应达峰时间为1.13h,效量吸收半衰期为0.23h,消除半衰期为1.47h,达峰时间为0.88h,统计矩结果表明麝香保心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和麝香保心丸的平均效应维持时间分别为5.05h和2.33h,效量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7.70h和3.21h,麝香保心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的效量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4.03%.结论 麝香保心丸在体内具有吸收快,消除快和作用维持时间较短的特点,耐麝香保心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在体内具有起效迅速,药效持久,缓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5.
江苏省吸毒人群HIV感染危险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江苏省吸毒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危险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匿名调查,获得吸毒人群的行为学资料,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调查的952名吸毒人群中,静脉注射吸毒占59.66%,其中有44.54%的人曾与他人共用过针具,近20%的人曾与我国艾滋病流行率最高的云南和新疆地区的吸毒者一起吸食过毒品。70.38%的人有多性伴史,59.56%的人从未用过安全套。多因素分析注射吸毒的危险因素包括首次吸毒年龄(OR=0.39),吸毒年限(OR=192),吸毒圈中有云南、新疆人(OR=6.79);共用注射器吸毒的危险因素包括注射史>3年(OR=3),吸毒圈中有云南、新疆人(OR=2.1)。结论:江苏省吸毒人群中存在HIV感染流行的危险,应进一步完善目前的行为监测系统,并加大美沙酮社区维持和针具交换项目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布洛芬丁香酚酯微乳剂的镇痛作用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考察布洛芬丁香酚酯微乳的镇痛作用.大鼠尾静脉给药后,分别于给药后5,10,25,40 min和1,1.5,2,3,4,5,7和9 h取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布洛芬的浓度.结果:布洛芬丁香酚酯微乳可剂量依赖性延长小鼠热板痛阀时间,且效果等同于同剂量布洛芬.布洛芬丁香酚酯微乳及布洛芬溶液组静脉注射后的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6.30±0.56)和(2.79±0.29)h,清除率(CL)分别为(94.93±12.09)和(112.17±7.00)mL·h-1·kg-1,稳态表观分布容积(Vss)分别为(543.62±64.68)和(243.12±6.87)mL·kg-1,两组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布洛芬丁香酚酯微乳与布洛芬溶液剂镇痛作用相当,静脉注射后消除时间较布洛芬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27.
本文分别以麦胚凝集素、西红柿凝集素和天门冬豌豆凝集素为表面修饰材料,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制备了不同凝集素修饰的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分别考察了活化剂的用量、活化时间、凝集素的用量、孵化时间对凝集素修饰纳米粒的影响,由此确定最佳制备条件。福林-酚法测定凝集素的修饰率为(18.97±2.9)%~(20.15±2.4)%,纳米粒表面的凝集素浓度为(9.46±1.45)~(10.05±1.19) μg·mg-1。采用黏蛋白结合法对纳米粒的体外黏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纳米粒与黏蛋白溶液在室温下孵化60 min后结合反应达到平衡,此时不同凝集素修饰纳米粒的黏蛋白结合量分别为15.5%,12.1%和11.8%,是普通纳米粒黏蛋白结合量的2.4~3.2倍。经Langmuir方程拟合计算得到各结合速率常数分别为2.373×10-3,1.536×10-3和1.714×10-3 (μg·min/mL)-1。不同凝集素修饰纳米粒与黏蛋白的结合可被该凝集素的特异性单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纳米粒相比,凝集素修饰纳米粒与黏蛋白的体外黏附能力显著增强,预计其口服后可与胃肠黏膜表面产生黏附作用,从而延长制剂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28.
近年来,利用机体免疫系统进行抗肿瘤的免疫疗法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抑制性肿瘤微环境限制了免疫治疗的效果,因此克服肿瘤微环境及其中的免疫抑制性细胞的作用成为肿瘤免疫疗法的一大热点。纳米制剂具有重新编程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巨大潜力,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有效策略。随着主动靶向性纳米载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药物作用位点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更精准主动靶向功能的亚细胞器靶向性纳米载体材料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各亚细胞器与肿瘤的关系,概述了基于酸碱性调节、活性氧含量、免疫原性及免疫抑制细胞的肿瘤微环境特点的纳米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设计策略与研究进展,为亚细胞器途径靶向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9.
目的在合成了两亲性接枝共聚物丁酰基-羧甲基-壳聚糖(butyryl-carboxymethyl-chitosan,BR-CM-CS)的基础上,采用化学键合载药方式结合透析法制备了阿霉素pH敏感两亲性共聚物胶束并对其相关性质进行考察。方法利用芘荧光探针技术测定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通过透析法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胶束的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利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动态光散射法(DLS)和zeta电位分析仪对胶束及其冷冻干燥产品的形态、粒径和表面电位进行了表征;采用透析法考察了载药聚合物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胶束的CMC值为1.0 mg.L-1,载药量可达12.5%,包封率为89.1%;胶束的粒度分布很窄,平均粒径为205.2 nm;胶束粒子为类球形且分散良好,其表面zeta电位值为25.94 mV;胶束释药行为体现pH敏感性。结论以壳聚糖为载体的化学腙键释药胶束作为抗肿瘤药物的传递系统具有可行性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目的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贝伐单抗介导的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制备工艺。方法在采用去溶剂化-固化交联法制备出的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基础上,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NHS-PEG3500-MAL作为偶联剂,将贝伐单抗偶联到载药白蛋白纳米粒表面。以2-亚氨基硫烷盐酸盐用量、载药白蛋白纳米粒与贝伐单抗质量比、NHS-PEG3500-MAL用量为影响因素,以纳米粒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效应面法设计试验,并对免疫纳米粒的制备进行优化;考察制备出的免疫纳米粒的抗体活性保存率及稳定性。结果优化后的处方是2-亚氨基硫烷盐酸盐50μg、DOX-A-NPs与Bevacizumab质量比为27.5 mg.mg-1、NHS-PEG3500-MAL用量为8.8 mg,以此处方制得的免疫纳米粒粒径为(216.1±2.31)nm、载药量为(28.93±0.94)%、包封率为(80.39±2.83)%,测得值与预测值相差较小。结论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并制备阿霉素白蛋白免疫纳米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