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莎  王茂玉  高志位  高鹏  赵永利 《癌症进展》2018,16(7):862-865,869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剂量学参数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RIL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行三维适形放疗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ILI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RILI组(n=32)和未发生RILI组(n=74).分别于放疗前和放疗中(照射45~50 Gy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ET-1、IL-6、TNF-α水平,通过放疗计划系统调阅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获得V5、V10、V15、V20及平均肺剂量(MLD)等剂量学参数,分析上述细胞因子及DVH参数与RILI发生的关系.结果 106例患者中,32例患者发生RILI,发生率为30.2%.放疗前肺功能异常患者的RILI发生率为42.1%,明显高于肺功能正常患者的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RILI组患者放疗前的血浆IL-6水平高于未发生RILI组(P<0.05).发生RILI组患者的V5、V10、MLD均高于未发生RILI组(P<0.05);其中,V5≥60%患者的RILI发生率为42.0%,高于V5<60%患者的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血浆IL-6≥46.95 pg/ml且V5≥60%患者的RILI发生率高达45.5%,明显高于放疗前血浆IL-6<46.95 pg/ml且V5<60%患者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放疗前血浆IL-6水平较高、V5≥60%是RIL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24、3.393,P<0.01).结论 放疗前血浆IL-6水平较高和V5≥60%是RILI发生的高危因素,放疗前血浆IL-6水平联合V5有望作为预测RILI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联合DVH参数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肺癌胸部放疗前及照射40~50 Gy时血浆中TGF-β、IL-6及ACE含量变化、肺受照射剂量体积因素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关系。方法67例肺癌患者按治疗常规给予放疗或(和)化疗;男60例,女7例,中位年龄58岁(26~81岁)。放疗前、照射40~50 Gy时采血冻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液中TGF-β、IL-6及ACE含量。放射性肺炎根据CTC AE3.0标准评价,评价终点为≥2级放射性肺炎。结果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6个月。2级以上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25.4%。自放疗开始至发生放射性肺炎的中位时间73天。放疗前、放疗40~50 Gy时血浆中TGF-β、IL-6含量以及其在放疗期间的变化与放射性肺炎无明显相关性。发生放射性肺炎组患者的疗前、疗中血浆ACE含量明显低于未发生肺炎者(P=0.033、0.004)。发生放射性肺炎组的全肺接受10 Gy照射体积(V10)为44%,高于未发生肺炎组的39%(P=0.029)。健肺MLD、V10、V15、V20分别高于未发生肺炎组(1931 cGy:990 cGy、52%:35%、48%:23%、37%:10%,P<0.05)。将生物因素ACE含量和DVH参数联合分析发现疗中血浆ACE含量和全肺V10组合是放射性肺炎最强的预测因素。疗中ACE含量ACE>506 ng/ml且全肺V10≤40%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风险最低,13例中无一发生;但如果ACE≤506 ng/ml且全肺V10>40%时,放射性肺炎风险达50%(6/12);其他情况疗中ACE>506 ng/ml且V10>40%或疗中ACE≤506 ng/ml且V10≤40%时,放射性肺炎发生率26.7%(P=0.008)。结论(1)放疗前、放疗中血浆ACE含量低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2)血浆ACE联合DVH参数V10有望作为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虽然目前放射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是提高胸部恶性肿瘤治疗靶区剂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血浆IL-6、ACE及肺受照体积等参数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关系密切,放疗前血浆IL-6、ACE及剂量体积参数V20、V30和MLD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虽然目前放射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是提高胸部恶性肿瘤治疗靶区剂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血浆IL-6、ACE及肺受照体积等参数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关系密切,放疗前血浆IL-6、ACE及剂量体积参数V20、V30和MLD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及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在预测放射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常规给予60例不能手术切除或者不愿意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分别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第1周至第6周)、放疗后(放疗第8、1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IL-6及ACE的含量。 依照美国放射肿瘤学协作组(RTOG)放射性肺损伤标准进行放射性肺炎诊断及分级,以出现放射性肺炎组为观察组,未出现放射性肺炎组为对照组,统计两组血浆中IL-6、 ACE、DVH参数V20、V30、平均肺剂量(MLD)及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结果 60例患者中16例发生放射性肺炎,其中5例发生于放疗中,10例发生于放疗结束后1个月内,1例发生于放疗结束后2个月内;包括Ⅱ级11例,Ⅲ级5例。放疗前、中、后血浆IL-6水平变化在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E在放疗中第3周至第6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20、V30、MLD及NTCP在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6.2±4.5)%比(30.5±7.5)%、(37.5±5.6)%比(20.5±5.6)%、(20.4±2.3)Gy比(15.5±3.5)Gy、(25.2±8.2)%比(9.9±4.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浆中IL-6、ACE水平、V20、V30、MLD及NTCP指标均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血液中TGF-β、IL-6及ACE含量在预测放射性肺炎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放疗前血液中TGF-β、IL-6及ACE含量及照射40~50Gy含量变化与放射性肺炎关系.方法 42例入选患者按治疗常规给予放疗或(和)化疗;男38例,女4例,中位年龄57岁(40~81岁);肺癌39例,食管癌2例,胸腺瘤1例.放疗前、照射40~50Gy时采血冻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统一检测血液中TGF-β、IL-6及ACE含量.放射性肺炎按RTOG急性放射性肺炎标准评价,评价终点为≥2级放射性肺炎.统计方法采用SPSS 10.0软件.结果 13例发生了放射性肺炎,与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的TGF-β疗前含量分别为7.73、7.48ng/ml(P=0.920),照射40~50Gy时分别为4.91、3.88 ng/ml(P=0.250);IL-6疗前含量分别为5.08、7.06pg/ml(P=0.740),照射40~50Gy时分别为21.75、6.78 pg/ml(P=0.190);ACE含量疗前分别为394.17、518.22ng/ml(P=0.020),照射40~50Gy时分别为375.52、497.32 ng/ml(P=0.050).疗前ACE<365 ng/ml者6/10发生了放射性肺炎,ACE>365 ng/ml者6/30发生放射性肺炎(P=0.040)(2例未测).照射40~50Gy时,TGF-β及IL-6升高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E含量有望作为检测放射性肺炎易感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肺癌(肺靶区)与纵隔肿瘤及食管癌(纵隔靶区)三维适形放疗中放射性肺炎(RP)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放射治疗的肺癌、纵隔肿瘤及食管癌患者83例的临床资料,采用χ2 检验对临床因素(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期、化疗)与RP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分别对两靶区的DVH参数与RP的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用t检验对肺靶区与纵隔靶区DVH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2级 RP 发生率为36.5 %(31/81)。各临床因素与≥2级RP发生无关(χ2 值分别为0.377、0.215、0.018、0.717、0.215,均P>0.05)。两靶区的DVH参数中,V5、V10、V20、V30、全肺平均剂量(MLD)与RP的发生均具有明显相关性。两靶区发生RP的患者V5[(50.9±17.8)%、(69.9±20.4)%](t=2.745,P<0.05)、V10[(38.6±15.2)%、(53.5±18.8)%](t=2.43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V20(t=0.388,P>0.05)、V30(t=0.005,P>0.05)及MLD(t=0.138,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靶区未发生RP患者的DVH参数t检验后得到类似结果。结论 在肺靶区、纵隔靶区的放疗中,RP的发生与DVH参数密切相关,尤其是V20、V30及MLD对RP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韦嵩  蒙如闯  张发恩 《癌症进展》2016,14(3):269-271
目的 探讨肺癌放射治疗致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95例,以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在放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的含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放疗前观察组患者TNF-α的含量为(18.9±l1.2)pg/ml,IL-6的含量为(11.8±4.1)pg/ml;对照组患者TNF-α的含量为(16.2±7.3)pg/ml,IL-6的含量为(10.2±2.2)pg/ml,两组TNF-α与IL-6的含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的含量为(38.2±2.3)pg/ml,IL-6的含量为(29.3±3.4)pg/ml,对照组患者TNF-α的含量为(22.3±3.4)pg/ml,IL-6的含量为(17.3±3.5)pg/ml,两组TNF-α与IL-6的含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放射面积,放射剂量以及TNF-α与IL-6的含量均为放射性肺炎的高危影响因素(P<0.05).结论 在治疗过程中要适当减小放射面积,缩短放射时间,严格控制TNF-α与IL-6的含量以预防肺癌放射治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炎发生相关的临床及剂量体积因素,指导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计划的制定,减少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07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接受累及野照射的三维适形放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15例.在肺窗条件下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1和纵隔窗条件下短径≥10mm的淋巴结GTV2.临床靶体积(CTV)为GTV1外放8mm,及肿大淋巴结累及区.计划靶区(PTV)为CTV外放5~10mm.6MV-X线照射,1.8~2.0Gy/次,5次/周,PTV剂量达50~70Gy,中位剂量60Gy.其中42例单纯放疗,73例放、化疗结合治疗.记录临床因素与剂量体积(DVH)参数及放疗结束3个月内发生的≥2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炎采用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分级标准.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包.结果:33例发生2级及以上RP.发生率为28.7%.中位发生时间为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否合并基础肺疾病、全肺体积、V5、V10、D50、D75与RP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20、0.024、0.006、0.016、0.014、0.044).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基础肺疾病及V5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2、0.004).结论:DVH参数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相关,其中V5是预测RP的剂量学指标,在制定治疗计划时还应考虑患者是否合并基础肺疾病以减少RP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部肿瘤放疗中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问题。我院放疗科自1992年7月到1996年6月间共收治放疗病人3008例,其中胸部肿瘤(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计1501例。在放疗疗程中发生心脏性猝死6例。男女各3例,平均年龄65岁。其中中下段食管鳞癌3例,左下肺鳞癌3例。方法 放射治疗采用6MV-X体外照射,2Gy/次,5次/周的常规分割放疗。食管癌为前后对穿野加两后斜野,肺癌为纵隔加原发灶前后对穿照射,后缩野避开脊髓针对原发灶加量。结果 心脏受照射的胸部肿瘤病人疗程中猝死发生率为0.4%(6/1501)。6例病人猝死时放射治疗的肿瘤剂量平均为52Gy,心脏受照射面积平均为62%。而心脏未受照射的非胸部肿瘤病人疗程中无猝死发生。结论 胸部肿瘤病人的放射治疗可诱发心脏性猝死,特别是当心脏受照射剂量大于40Gy,心脏受照射面积大于60%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正常肺V5和V10联合V20评价放射性肺炎(RP)的意义.方法 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初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其中Ⅲa期6例、Ⅲb期29例、Ⅳ期55例.放疗剂量61~80 Gy,中位数70 Gy.由剂量体积直方图计算全肺V5、V10、V20、V30、平均肺剂量(MLD),对侧肺V5、V10及同侧肺V30.用CTC3.0标准评估肺损伤.结果 90例患者中发生RP为1级29例、2级23例、3级5例、4级1例、5级1例.全肺V5、V10、V20、对侧肺V10、大体肿瘤体积(GTV)、计划靶体积、射野数目与≥1级RP相关(χ2=2.04、2.05、2.01、4.62、6.50、5.61、5.61,P=0.044、0.043、0.047、0.030、0.010、0.020、0.020),全肺V5、V10、V20和V30、MLD与≥2级RP相关(χ2=2.05、2.20、2.96、4.96、5.20,P=0.040、0.030、0.000、0.030、0.020).多因素分析显示GTV与≥1级RP发生相关(χ2=4.06,P=0.044),V20与≥2级RP发生相关(χ2=9.61,P=0.002).全肺V5、V10、V20的中位数分别为66%、48%、31%.V20>31%时≥2级RP概率增加,V20>31%+V10>48%+V5>66%时≥2级RP概率增加,V20>31%+V5>66%时≥2级RP概率增加;V20>31%时V10>48%与<48%比较RP概率相似,V20≤31%时V5>66%与<66%、V10>48%与<48%比较RP概率也相似.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式、KPS与≥1、2级RP无关.结论 肺V5、V10联合V20评价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可能提高预测放射性肺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ALB/C小鼠肺组织照射后,TNF-α和IL-1α细胞因子在肺和肝脏的释放特点。方法 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配到照射组(R)和对照组(C)。R组:24只/组,C组:6只/组,照射组用6MV-X射线单次25Gy胸部照射;两组小鼠在照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被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照射小鼠肺和肝脏组织中TNF-α和IL-1α表达水平。结果 R组的TNF-α和IL-1α在肺和肝脏的表达水平在照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明显高于C组(P<0.01),在2个月后表达最高。结论 肺组织照射后TNF-α和IL-1α在肺和肝脏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在照射后2个月的小鼠中TNF-α和IL-1α表达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瞻性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放射性肺炎(RP)的关系。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2月,121例符合研究条件的食管癌及肺癌患者接受了15MVX线常规胸部照射,DT60~68Gy/30~34f/42~46d。放疗前均行胸部CT扫描,并经三维TPS生成DVH图,得出V20。放疗前、放疗中第20天以及放疗结束时行血清TGF-β1检测。根据增强CT结果结合临床症状诊断RP。结果:121例患者中有32例发生了RP。TGF-β1比率≥1者较易发生RP。结论:生物学因子TGF-β1比率对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肺癌患者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的变化、肺受照射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等,并结合临床因素,探讨其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18例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肺癌患者放疗前后行肺灌注显像检查,比较照射前后肺灌注显像的变化。放射性肺炎的评价按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肺炎标准评定。获得的CT与单光子发射CT(SPECT)肺灌注图像融合后,将等剂量曲线投影到SPECT图像,将传统的DVH转换成f-DVH。将f-DVH曲线中每例患者的V5、V10和V20所对应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相加,取其最大值,寻找到曲线的界值。分析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变化及肺受照射的DVH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中,33.3 %(6/18)发生了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放疗前后肺灌注受损加重者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62.5 %(5/8),肺灌注受损改善者发生率为10.0 %(1/10)。f-DVH图曲线中V5、V10和V20的界值分别为53 %、41 %和27 %,以V5对中重度急性放射性肺炎的预测准确度最高。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的变化联合全肺DVH参数V5是放射性肺炎最强的预测因素。结论 肺癌患者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能反映患侧肺灌注功能的变化。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的变化联合DVH参数V5有望作为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后行放射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5年2月,我院收治的有病理证实的初治非小细胞肺癌,全肺切除术后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者,收集分析患者肺受照射超过特定剂量的体积占健侧肺体积的百分数(V20等)、肺平均受照剂量(MLD)、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情况及生存率.结果 18例符合入组条件,放疗中位剂量60 Gy,平均MLD为(7.6±4.9)Gy.平均V20为(7.9 4-5.0)%.有7例出现治疗复发进展,其中只有1例合并有局部区域复发.结论 如能严格控制肺受照射剂量,全肺切除术后行放射治疗是安全的,有可能提高肺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V20、MLD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放疗计划的制定,避免或减少放射性肺损伤,提高局部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0年6月,47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肺癌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应用6MVX-线照射,剂量50~70Gy/25~35f。制定放疗计划,生成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得到物理参数V20及MLD,分析以上参数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放疗计划要求V20≤30%,脊髓总量≤45Gy。放疗结束后定期行胸片及CT复查,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诊断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依据RTOG分级标准评价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结果 47例中有15例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31.9%(15/47)。当V20≤25%和>25%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4.3%和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MLD≤15Gy和>15Gy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4.3%和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20、MLD与放射性肺损伤有相关性,对预测放射性肺损伤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脏低剂量区体积预测食管癌单纯三维适形放疗(3D-CRT)所致急性放射性肺炎(RP)的价值,并确定肺脏V5(接受5Gy照射时的肺脏体积占全肺总体积的百分比)与双侧肺脏受照平均肺剂量(MLD)和肺脏V20不同组合预测RP发生的最优组合.方法 选取接受单纯根治性3 D-CRT的食管癌患者222例,观察并记录双侧肺脏接受5、10、15、20、25和30 Gy照射时的肺脏体积占全肺总体积的百分比(V5、V10、V15、V20、V25、V30)和双侧肺脏MLD,对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计划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22例患者中,发生1级急性RP者68例(30.6%)、2级40例(18.0%)、3级8例(3.6%)、4级1例(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射野数、大体肿瘤体积、双侧肺脏MLD、肺脏V5、V10、V15、V20、V25和V30均与≥1级和≥2级急性RP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侧肺脏MLD、肺脏V5、V20和V25为食管癌患者发生≥1级急性RP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射野数、双侧肺脏MLD和肺脏V5为食管癌患者发生≥2级急性RP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0.05).以双侧肺脏MLD、肺脏V5和V20的分界值(分别为14 Gy、60%和28%)进行不同组合,当患者双侧肺脏MLD≤14 Gy+肺脏V5≤60%+V20≤28%时,≥1级和≥2级急性RP的发生率均减低(均P <0.05);当肺脏V20≤28%+ V5≤60%时,≥1级和≥2级急性RP的发生率均减低(均P <0.05);当双侧肺脏MLD≤14 Gy+V5≤60%时,≥1级急性RP的发生率减低(P<0.05);当双侧肺脏MLD> 14 Gy+V5≤60%时,≥2级急性RP的发生率减低(P<0.05).结论 肺脏低剂量区体积与食管癌单纯3D-CRT所致急性RP的发生密切相关;双侧肺脏MLD、肺脏V5和V20组合有可能提高预测急性RP发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肺炎(RP)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三维适形放疗的9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放疗物理参数。结果 15例患者出现RP;RP相关因素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再程放疗、放疗剂量、照射野数、肺V5、V10、V15、V20、V25、V30、V40等;性别、吸烟史、糖尿病、临床分期与RP的发生无关。结论 V10、V15、V20、MLD和COPD是R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适形结合调强放疗与单纯调强放疗在胸中段食管癌放疗中的正常组织剂量分布情况,为临床食管癌放疗计划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进行CT定位扫描。由主治及以上医师勾画出放疗靶区,设计两组放疗方案。A组为调强与适形放疗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适形放疗10次,调强放疗20次);B组为单纯的调强放疗(30次)。最后以95%PTV体积获得60Gy处方剂量进行剂量归一,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对以上两组计划进行下列参数的比较。两侧肺分别受量为5Gy、10Gy、15Gy、20Gy、25Gy、30Gy、35Gy、40Gy、50Gy及肺部平均受量Vlung时的体积值;心脏受量为20Gy、30Gy、40Gy、50Gy及心脏平均受量Vheart时的体积值;脊髓最大点受量。结果:A组肺部除V40及V50外,其余各组数据均较B组降低。A组心脏受量仅V40及V50较B组增加,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07)。A组脊髓最大点受量较B组增加(P<0.05)。结论:食管癌的放疗计划中,使用调强与适形结合的方式,可以在基本不增加心脏和脊髓受量的同时有效减少肺低剂量区受照射体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适形结合调强放疗与单纯调强放疗在胸中段食管癌放疗中的正常组织剂量分布情况,为临床食管癌放疗计划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进行CT定位扫描。由主治及以上医师勾画出放疗靶区,设计两组放疗方案。A组为调强与适形放疗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适形放疗10次,调强放疗20次);B组为单纯的调强放疗(30次)。最后以95%PTV体积获得60Gy处方剂量进行剂量归一,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对以上两组计划进行下列参数的比较。两侧肺分别受量为5Gy、10Gy、15Gy、20Gy、25Gy、30Gy、35Gy、40Gy、50Gy及肺部平均受量Vlung时的体积值;心脏受量为20Gy、30Gy、40Gy、50Gy及心脏平均受量Vheart时的体积值;脊髓最大点受量。结果:A组肺部除V40及V50外,其余各组数据均较B组降低。A组心脏受量仅V40及V50较B组增加,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07)。A组脊髓最大点受量较B组增加(P<0.05)。结论:食管癌的放疗计划中,使用调强与适形结合的方式,可以在基本不增加心脏和脊髓受量的同时有效减少肺低剂量区受照射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