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6例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MRI表现。结果:肿瘤位于肾盂19例,位于肾盏7例。MR信号在T2WI上为均匀略高信号15例,混杂等高信号8例,均匀等信号2例,等低信号1例;在T1WI上为均匀低信号16例,混杂信号8例,均匀等信号2例;增强18例中10例轻度均匀强化,8例轻度不均匀强化。MRI明确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18例,可疑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5例,误诊2例,漏诊1例。结论:MRI对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病灶的发现,观察生长方式和侵犯范围均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侵及颈静脉孔区的原发性中耳癌的CT、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及颈静脉孔区原发性中耳癌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6例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1例行常规CT增强扫描,7例均行MR平扫+增强.结果 HRCT显示鼓室、鼓窦、外耳道深部及颈静脉孔区软组织病灶伴不规则虫蚀样骨质破坏,涉及颈静脉孔(7例)、咽鼓管骨性段(7例)、面神经管(4例)、颈动脉管(4例)、外耳道前后壁(3例)、听小骨(2例)及前庭窗、水平半规管(1例)等结构的破坏.4例病变密度较均匀,CT值约30~55 HU,2例肿块内见少许小片状高密度影.1例CT增强显示中度较均匀强化.MR平扫示边界不清软组织肿块,与脑灰质相比,T1WI呈等、略低信号,T2WI呈等、略高信号,其中5例信号较均匀,2例肿块内见少许小片状T1WI、T2WI低信号灶,增强扫描5例呈中度较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内见小片状无强化区.MRI显示4例侵及颈内动脉,1例侵及乙状窦.结论 原发性中耳癌可广泛侵及颈静脉孔区,易造成误诊.HRCT可准确显示中耳癌骨质破坏特点及范围,咽鼓管骨性段破坏可帮助减少误诊;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范围,肿瘤信号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PNET)的CT、MRI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PNET的CT、MRI表现.结果①中枢性PNET 4例,影像学上共同表现为幕上较大肿块,边界不清楚,内见囊变坏死区,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囊变多位于周边部,未见钙化,瘤周水肿不明显.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②外周性PNET 13例,软组织pPNET 11例,其中10例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囊变坏死区,未见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实质不均匀强化;MRI T1WI为等、低混杂信号,T2WI为等、高混杂信号.10例中2例病变邻近骨见骨质破坏.椎管内软组织pNET 1例表现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块,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椎体及附件无骨质破坏.原发骨的pNET 2例,CT表现为明显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未见骨膜反应、肿瘤骨和钙化;MRI 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所有病例免疫组化至少有一种神经元标记物阳性表达.结论 PNET缺乏典型的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但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CT和MR扫描能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以及手术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9例,术前分别经X线平片、CT平扫、MR SE T1WI、T2WI和T1WI增强扫描,仔细复习影像征象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9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中,位于股骨5例,胫骨3例和髂骨1例.位于长管状骨者,5例位于干骺端,2例位于骨干,1例接近骨端.肿瘤直径6.3~11.8 cm.所有肿瘤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呈椭圆形5例,不规则地图形4例.病灶呈囊状9例,7例病灶境界不清,7例病变见骨膜增生,伴软组织肿块8例,所有病例软组织肿块境界清楚.5例行CT检查,病灶密度低于肌肉或与肌肉相仿,CT显示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块较平片清楚,增强扫描软组织明显强化.4例行MR检查,T1WI为混杂信号3例,低信号1例;T2WI为低、等和高信号混杂4例.T2WI 4例均可见明显囊状改变和液-液平面,均可见软组织成分,软组织构成囊壁和分隔,部分呈不规则肿块结节,T2WI软组织信号高于肌肉.结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好发于长管状骨干骺端,呈卵圆形或地图样溶骨性破坏,容易呈多囊状坏死,但肿瘤内常见软组织成分,常伴骨膜增生和骨外软组织肿块,CT增强扫描和MR有助于显示病灶的软组织成分.  相似文献   

5.
肾透明细胞癌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临床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透明细胞癌25例,均行MRI扫描,其中16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本组25例患者均为单肾发病,其中左肾11例,右肾14例。肿块直径2.0~16.2cm,其中肿块直径小于4.0cm 8例,直径大于40cm17例。平扫在T1WI呈低信号20例,等信号2例,混杂信号3例,T2M呈高信号22例,低信号1例,混杂信号2例。肿块呈膨胀性生长21例,呈浸润性生长4例。肿块内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MR信号显示不均12例。显示假包膜12例。增强显示16例均以边缘强化为主,全瘤均呈不均匀强化;16例中于皮质期明显强化4例,强化程度高于肾皮质,呈轻中度强化11例,不强化1例;实质期明显强化3例,轻度强化13例;肾盂期16例均呈轻度强化。12例肿块内有不规则坏死、囊变区于增强各期中均未见强化。假包膜呈轻中度持续性强化。结论:MRI能观察肾癌生长方式,了解侵犯周围组织及转移情况,根据信号和增强表现能作出较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赵越  易飞 《放射学实践》2020,(6):761-767
【摘要】目的:分析钙化上皮瘤的CT及MRI表现,并探讨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钙化上皮瘤患者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其中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行CT平扫,1例先行X线片,后行MR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10例CT共13个病灶。8个病灶见钙化,其中5个病灶完全钙化。2个病灶见坏死。10个病灶边界清清楚,3个瘤周见絮状稍高密度影。8例CT增强扫描共11个病灶,其中3个轻度强化,5个不均匀中度强化,3个病灶完全钙化无强化。6例MR均为单发,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外周高中央低信号,DWI呈环状高信号,增强呈“环靶征”。2例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见微囊状更高信号,灶周可见斑片状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2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1例X线片呈高密度,T1WI呈低信号,T1WI压脂呈不均匀稍高信号,T2WI压脂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以中央强化较为明显。结论:钙化上皮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当病灶位于皮下,边界清楚,CT见广泛泥沙样或致密的局灶性钙化,MR上见微囊状改变,增强扫描轻至中度强化,尤其呈“环靶征”表现时,应考虑到PM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三维容积内插体部检查(volume interpolated body examination,VIBE)增强联合冠状位T2WI诊断肝外远端胆管癌的价值。方法 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远端胆管癌行MR冠状位T2WI、VIBE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MR表现,测量病灶长度。结果 17例肝外远端胆管癌在冠状位T2WI上表现为肝外远端胆管梗阻,10例于胆管梗阻处见软组织肿块、3例见胆管壁增厚,同周围组织相比呈低信号。VIBE动态增强扫描17例病灶均呈进行性强化,10例肿块者中2例均匀性强化,8例肿块边缘强化更明显;7例胆管壁增厚、强化,在轴位VIBE图像上呈"环"形强化,在冠状位VIBE图像上,5例呈平行的"线条"状强化,2例呈"V"形强化。病灶平均长度为18.7 mm。结论 VIBE增强联合冠状位T2WI能较好地显示肝外远端胆管癌。  相似文献   

8.
肾脏恶性肿瘤的MRI诊断(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肾脏恶性肿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比较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恶性肿瘤患者的MRI检查资料 ,其中 1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术前MR诊断正确的 13例 ,2例分别误诊为肾周陈旧性血肿、肾血管源性肿瘤。 12例为肾细胞癌 ,3例为肾移行细胞癌。病变大多边缘光整 ,有完整包膜 ,T1 WI为等或低信号 ,T2 WI大多为高信号 ,仅 1例T2 WI为低信号 ,若伴囊变者为混杂信号。病变强化无明显特征 ,仅有 1例肾盂癌明显强化 ,不符合其常见的乏血管特征。 1例肾上盏的 2cm× 2cm的肿瘤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漏诊 ,MR信号特征可鉴别之。结论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多方位成像的技术特点 ,在诊断肾脏恶性肿瘤中 ,对明确诊断和确定手术范围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附1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东华  孙明   《放射学实践》2011,26(5):530-533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资料,局限型9例,弥漫型4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4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9例行MR平扫,6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X线片仅显示关节旁软组织肿块和骨质侵蚀、破坏。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和骨质改变较X线片清晰,还有1例显示软组织钙化和液化,增强扫描软组织肿块呈轻到中度强化。MRI T1WI上7例呈较均匀等信号,2例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上3例呈不均匀等高信号,6例呈不均匀等低信号;6例增强扫描呈中度到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和CT检查对大多数腱鞘巨细胞瘤可明确诊断;MRI检查、尤其是增强扫描对于发现特异性含铁血黄素信号和确定病变范围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同时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ESFT)的MSCT与MRI影像诊断。方法:分析12例ESFT的CT与MRI资料,5例行CT平扫和增强,4例MR平扫和增强,1例行CT平扫及MR平扫和增强,2例MR平扫。结果:腹盆部5例,头面部5例,四肢2例;单发11例,双发1例,共13处病灶;瘤体呈类圆形5例,不规则形8例;边缘清楚6例,边缘呈浸润或模糊状7例;实性10例,囊实性3例。CT平扫呈均匀及混杂密度各3例,5例增强后动脉期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3例,强化呈斑片状和线条状,静脉期进行性增强或减低,3例见钙化及坏死。MR平扫肿瘤实质部分4例T1WI等信号,T2WI等及稍高信号;4例T1WI等、低信号,T2WI等、低或稍高混杂信号;增强后肿瘤实质明显强化。结论:ESFT影像学有一定特征,典型征象为孤立的明显进行性强化的软组织肿瘤,当肿瘤实质区T1WI或T2WI出现等低信号且增强明显强化时应考虑SFT诊断可能。  相似文献   

11.
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影像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4种检查方法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术前经IVP、超声、MRI、螺旋CT检查,分析其敏感性。结果:静脉肾盂造影21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8例,可疑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3例,占52.4%。超声检查20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8例,发现肾窦分离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5例,占65.0%。MRI检查21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13例,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5例,占85.7%。螺旋CT检查28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19例,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6例,占89.3%。增强19例中1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结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的生长位置主要影响静脉肾盂造影的诊断,肿瘤的生长方式是主要影响超声的诊断。无论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癌灶的发现还是定性方面,螺旋CT和MRI的敏感性和诊断价值优于超声和静脉肾盂造影,CT与MRI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7例结直肠癌患者行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非增强磁共振和多层CT检查。阅片前告知阅片者患者为结直肠癌术后,但不提供临床病史和既往影像学资料。结果:多层CT、非增强磁共振和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转移灶的敏感度分别为72%(45/63)、76%(48/63)和93%(58/63),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转移灶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且与多层CT和非增强MRI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转移患者敏感度最高(82%),而多层CT和非增强MRI分别为77%和66%。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检出率高于多层CT和非增强MRI。  相似文献   

13.
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27例经临床证实的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常规进行平扫,肾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及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内镜(VE)等重组及三维重建。结果 术前CT对25例肾盂输尿管移行上皮癌做出正确诊断。诊断准确率92.59%,对肿瘤分期准确率84%。三维重建有助于明确病变范围、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使得病灶形态显示更为全面和直观。结论 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于肾盂输尿管移行上皮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肿瘤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MRI与MSCT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嵩  任克  孙文阁  王强  韩敏  赵香  赵丽  徐克   《放射学实践》2011,26(4):426-429
目的:评价MRI和MSCT在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经胃镜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行MRI和MSCT检查。根据MRI和MSCT的图像对胃癌的术前T分期进行初步的评估,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与手术病理相比较,MRI与MSCT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6%(33/42)和71.4%(30/4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MRI与CT对胃癌的术前T分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MSCT相比,MRI对于胃癌术前T分期的判断与MSCT成像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5.
MR泌尿系造影对肾和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诊断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评估MR泌尿系造影(MRU)对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重T2WI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和脂肪抑制技术行MRU435例,诊断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37例,所有图像均作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演算。结果37例移行细胞癌中,肾盂癌10例,输尿管癌22例,多中心癌5例。影像表现共同征象是:充盈缺损,腔内肿块与管壁相连,病变以上的肾盂和集合系统扩张。移行细胞癌具有多发中心的  相似文献   

16.
16层螺旋CTU诊断老年原发性肾盂和输尿管移行细胞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尿路造影(CTU)技术诊断老年原发性肾盂和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老年人CTU检查和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原发性输尿管与3例肾盂移行细胞癌的CTU影像特点,年龄69~82岁,病例均采用10mm层厚和层间距行腹盆部CT增强扫描,并获得原始图像,图像经1.25mm层厚和50%的重叠处理后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42例CTU成功率93%,16层螺旋CTU能够清晰显示尿路肿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和与其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螺旋CT扫描结果与术中所见一致.结论: 16排螺旋CTU具有扫描速度快、憋气时间短、侵袭性小的特点,同时可多平面、多方位、立体地显示尿路病变,特别适用于老年性尿路疾病的诊断和筛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U结合常规CT在2.0cm以下肾盂移行细胞癌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cm以下肾盂移行细胞癌31例常规CT和CTU表现,研究两种方法对本瘤检出率。结果肿瘤位于肾盂15例,肾盏9例,肾盂与输尿管交接部7例。肿瘤呈结节状充填肾盂或肾盏28例,沿肾盂表面浸润生长3例。肿瘤最大直径1.1-2.0cm,其中1.5cm以下8例,1.6-2.0cm20例,仅见肾盂壁界限性结节状增厚3例。敏感度常规CT为80.6%,CTU为90.3%;准确度常规CT为54.8%,CTU为77.4%。结论本组研究显示CTU结合常规CT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动态增强CT和MRI诊断乳头状肾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生物学行为、血液动力学特征、病理等及其相关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13例,术前行CT平扫及皮髄交界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注射流率3~4ml/s,2例同时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3例中肿瘤位于右侧5例,左侧8例;呈圆形或椭圆形7例,分叶结节状或不规则形6例,其中呈边缘结节状突起5例、不规则形1例;直径1.5~9.0cm,平均4.7cm;肿瘤密度均匀4例,不均匀9例,所有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平扫CT值18.3~35.9HU,平均26.3HU;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CT值27.9~57.1HU,平均36.2HU;实质期CT值34.8~71.0HU,平均48.6HU。实质期肿瘤境界最清楚,坏死囊变区不强化。2例行MRI检查,T1WI示肿瘤呈低~中等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MR动态增强特点与CT相似。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动态CT扫描和MRI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