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8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进程,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病出院人数及治疗费用持续增加,心血管病死亡仍占总死亡原因的首位。总体上看,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心脏病、脑卒中)的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72.
日益严峻的精神心理问题,迫切需要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文章区分五种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异同之处,探讨发展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价当前我国各省与人群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健康资源的分布现状。方法资料与数据来源于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2017)研究结果。 选取CHI(2017) 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维度的相关指标进行测算和分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具体情况,并对全国不同地区和分省的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CHI得分进行排名比较。 CHI (2017)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维度和各指标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越好。结果2017年我国心血管病防控领域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的得分平均分为50.96分。 南方地区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得分(53.09分)高于北方地区(48.10分);东部地区得分(60.52分)高于中部地区(41.51分)和西部地区(45.75分)。 上海得分最高(79.54分),其次是北京(77.09分)、江苏(75.62分)、浙江(68.93分)和天津(65.63分)。 黑龙江、山西、贵州、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得分较低。 2015年我国心血管疾病费用政府投入占比为29.96%,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0.25%,配有疾控人员1.39名/万人、全科医生1.37名/万人。 北京、天津、山东、上海和河北降压、降脂、降糖三类药物的每100万人口的消费量较高。 心血管病8类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平均配备率全国平均水平为61.50%。 平均配备率最高为上海(96.95%),其次是北京(89.32%)、江苏(88.53%)、山东(84.20%)和浙江(80.32%)。结论我国区域间心血管防治健康资源分布不均,表现为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南方优于北方的特点,体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公共卫生政策和卫生服务资源优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配备率和人均全科医生数量与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相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临床剖宫产术后中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间的20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均10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观察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7.O%,常规组护理满意度为70.O%,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的高于常规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研究组产妇VAS评分明显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剖宫产术后应用舒适护理是可行的,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且降低疼痛,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75.
绝大多数人出生时是健康的,但随着危险因素的不断累积(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和缺乏体力活动以及年龄、环境等因素),有些人会出现一些慢性病的中间状态,如血压、血糖偏高,高血脂,超重或肥胖等,这种状态若不及时控制就会进一步发展为高血压、糖尿病及中风、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分析血LDL-C水平升高伴或不伴代谢综合征(MS)对中国成人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 将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42 626例25~75岁成人,根据LDL-C水平分为<2.00 mmol/L组、2.00~2.50 mmol/L组、2.51~3.31 mmol/L组、≥3.32 mmol/L组.MS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的诊断定义.比较各组MS和卒中的患病率,以及伴或不伴MS时致卒中危险性.结果 (1)MS和卒中的患病率均随LDL-C水平升高而增加.与LDL-C<2.00 mmoL/L组相比,LDL-C≥3.32 mmol/L组MS和卒中的患病率分别增加了2.5倍(7.9%比20.1%)和4.2倍(0.5%比2.1%),P值均<0.01.(2)在同-LDL-C水平组,卒中患病率均为伴MS亚组高于不伴MS亚组,P值均<0.01.(3)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后显示,LDL-C、MS与卒中发生正相关,致卒中的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2.35和3.15,P值均<0.0001.(4)与LDL-C<2.00mmol/L不伴MS亚组相比,LDL-C 2.00~2.50、2.51~3.31和≥3.32 mmol/L不伴MS各亚组发生卒中的OR值分别为1.03、1.89和2.08.LDL-C水平相似的伴MS亚组与不伴MS亚组相比,致卒中危险增加约3~4倍(OR值分别为4.38、5.23和6.15),P值均<0.0001.结论 LDL-C水平升高和MS均为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二者并存时这种危险将进一步增加.对二者同时进行干预治疗对防治卒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7.
78.
中国超重和肥胖造成相关慢性疾病的经济负担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由超重和肥胖造成的4种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预测不同超重和肥胖率比值下的医疗负担变化.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3年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等相关资料,分别计算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4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相对风险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计算4种慢性疾病的直接疾病负担;根据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计算超重和肥胖造成4种慢性病的直接经济负担.结果2003年中国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89.7、25.5、22.6和73.3亿元,4种病合计归因于超重和肥胖的直接经济负担高达211.1亿元人民币,占4种病合计直接疾病负担的25.5%.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当超重与肥胖率比值达到1.1:1时,归因于超重和肥胖导致4种病的直接经济负担将达到369.9亿元,将比2003年上升75.2%.结论目前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占200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和医疗总费用的3.2%和3.7%.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研究生命早期食物短缺及营养不良对成年后超重和肥胖患病危险的影响,对成年人慢性病的原因溯源,为国家制订妇女儿童营养改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将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出生的研究对象作为受灾害影响人群,将灾害之后(1964年)出生的人群作为未受灾害影响人群(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平均体重指数(BMI)及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并计算受灾害影响组人群患超重和肥胖的相对危险度(OR)。结果1959—1961年出生女性的BMI均值显著高于未受灾害影响的1964年出生的女性(P〈0.01),调整地区等因素后,1959—1961年出生女性的超重患病率均显著高于1964年出生的对照组女性(P〈0.05);1959、1960年出生女性的肥胖患病率显著高于1964年出生的对照组女性(P〈0.05)。与1964年出生女性比较,生命早期受灾害影响的1959—1961年出生女性患超重的危险性分别增加28.9%(OR值95%CI为1.063~1.565)、37.2%(OR值95%CI为1.136~1.658)、35.2%(OR值95%CI为1.103~1.657),1959、1960年出生女性患肥胖的危险性分别增加46.5%(OR值95%CI为1.088~1.972)、39.6%(OR值95%CI为1.039~1.876)。而男性四组之间的平均BMI水平、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命早期遭受食物供应不足及营养不良可能会使成年后患超重和肥胖的危险性增加,制订适合国情的妇女、儿童营养改善政策,特别是控制新生儿低体重的有效措施对预防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中国居民的睡眠时间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睡眠时间的现状,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6岁及以上居民的数据,对197 954名居民的睡眠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居民每天的睡眠时间为8.3 h,其中6~12岁、13~17岁、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居民每天的睡眠时间分别为9.1 h、8.5 h、8.2 h、7.9 h和7.8 h,每天的睡眠时间城市居民少于农村,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至四类农村依次增加;6~12岁、13~17岁、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各组人群中睡眠不足的比例分别为69.0%,58.5%,4.1%,9.2%和17.1%,城市高于农村;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各组人群中睡眠时间过多的比例分别为27.1%,20.2%,24.3%,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至四类农村依次增加.结论我国居民中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过多的情况同时存在,需要进一步开展睡眠时间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