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0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目的探讨制备兔无细胞真皮基质(ADM)的最佳方法.方法选用三种不同的去表皮处理液,即高渗NaCl溶液、dispaseⅡ分离酶和嗜热蛋白酶(thermolysin),结合去污剂0.5%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处理,分别制备兔ADM,并对其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高渗NaCl-SDS制备的兔ADM尚有少量表皮残留,乳白色中夹杂浅黄色,组织学观察可见真皮中有较多细胞碎屑;而经dispaseⅡ-SDS和thermolysin-SDS制备的兔ADM表皮完全去除,呈乳白色,组织学观察发现真皮中已不见任何细胞成分,胶原纤维排列规则.电镜观察,上述三种方法制备的兔ADM基底膜结构均完整.结论由dispaseⅡ-SDS法和thermolysin-SDS法制备的兔ADM达到了完全去细胞化,符合制备要求.  相似文献   
52.
自异体皮混合移植的临床意义与排异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早期切除焦痂、覆盖创面,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此为医学界目前的共识。但大面积深度烧伤后自体皮缺乏,如何以有限的自体皮永久性覆盖创面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目前为解决这一难题而发展起来的临床技术大致有自体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微粒皮移植、培养表皮细胞皮片移植和人工皮移植。其中自体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是瑞金医院烧伤科在20世纪60年代抢救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创造性的皮肤移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用很小面积的正常皮肤,移植覆盖大面积烧伤创面。  相似文献   
53.
本文对三度烧伤面积大于50%的12名患者进行了随访,并在恒温室内研究了1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与20名正常人在气温31~36℃时的出汗情况。发现烧伤患者痊愈后对热环境的适应逐年有所提高;烧伤患者在有汗的部位,汗量较对照组多,有代偿作用;自然脱痂后植皮的间隙中有少量出汗,而异体皮打洞嵌植自体皮的部位则滴汗不出;三度烧伤面积为50~70%的患者,总的出汗量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4.
以大鼠为模型,探讨浅Ⅱ度烫伤后不同时期局部渗液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120只大鼠分两组。Sb组:皮下包埋海绵后再造成10%浅Ⅱ度烫伤;S组:单埋海绵对照。于伤后6,24小时,3,7,10和14天检测海绵渗液中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活性。结果三种细胞因子活性的升降规律相似。在致伤72小时内一致表现为短暂骤升和回落,72小时后又持续上升。IL-6于6小时达高峰;IL-1与TNFα于24小时达峰值。早期的细胞因子可能由局部细胞应激产生;后期主要产自单核细胞。当细胞因子活性处于各自峰值时,两组间有较明显差异。其中早期水平S>Sb,可能的原因:①组织受损Sb组更严重,致产细胞因子的局部细胞数S组>Sb组;②烫伤改变了局部组织通透性致使细胞因子外渗。后期Sb组水平持续较高;另外,IL-1与IL-6活性在S组内有显著相关,而在Sb组,仅6小时有较明显相关。提示:Sb组的修复过程更复杂、耗时。  相似文献   
55.
自体及异体皮肤混合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单回顾了自体、异体皮肤混合移植法治疗大面积三度烧伤的历史。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改进,目前已成为提高大面积三度烧伤治愈率的有效方法。其病理与生理基础为,皮肤混合移植后,随着受体对异体皮肤排异反应的进展,自体表皮很迅速地匐行于异体表皮与真皮之间,异体真皮在自体表皮下,变性,吸收,从而使整个创面始终得到自体表皮的保护。文章重点讨论了“夹心现象”、“排异高潮”及异体真皮去向等问题,并对进一步提高大面积三度烧伤的疗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6.
本文观察和比较:(1)猪皮-60℃贮存和液氮贮存。(2)采用20%和40%二种浓度的甘油作防冻剂,对贮存皮肤活力的影响。每一个样品同时作台盼蓝拒染率,琥珀酸脱氢酶(SDH)和~3H-尿嘧啶核苷-(~3HUR)掺入试验来测定贮存前、后的皮肤活力,实验结果表明:应用-60℃贮存和液氮贮存对皮肤活力的影响两者无显著差异。用20%浓度的甘油测出的皮肤活力稍高于用40%浓度的甘油,但统计学上也无显著差异。此外,还在大型低温生物显微镜下。以每分钟下降1℃的降温速率对贮存皮肤进行降温和复温的显微观察。  相似文献   
57.
附属瑞金医院自1958年5月至1981年12月共收治严重烧伤病人5594人,治愈率为92%。从我科462例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分析看来,68%的死亡病人死于败血症或创面脓毒症(表1)。  相似文献   
58.
烧伤病人早期休克补液问题又重新提出争论。前几年大多主张用大量等渗平衡溶液替代胶体液,标准公式是Parkland的4 ml乳酸林格溶液/kg/每%烧伤。应用这一公式治疗中大面积的烧伤病人,多数可平稳渡过休克期,缺点是纠正心排出量下降不如输注血浆有效,休克期局部水肿较用过去的补液疗法为严重,而且死亡率和肺水肿的发生率也较过去为高。以后几年有人主张应用高渗溶液治疗,初步结果似乎有减轻局部水肿、增加心排出量的优点,但血清钠升高,尿量少,且有引起细胞脱水的潜在危险。看来还需通  相似文献   
59.
目的 为探讨深二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持续存在对创面组织进行性损害的影响。方法 将7例施行削痂手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分为手术前、手术后、和坏死组织存在的未手术创面,并分别获取创面组织标本,测定创面组织释放IL-8、EGF、bFGF、PDGF-AB水平以及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7例未手术创面组织在体外组织培养中释放IL-8水平较削痂手术后创面水平有明显升高(P<0.001);同时,未手术创面EGF、bFGF、PDGF-AB水平与其配对的削痂手术后创面比较均呈明显降低(P<0.05-<0.005)。局部组织形态学观察亦显示,坏死组织存在的未手术创面除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外,坏死范围较手术前扩大,残留的少量皮肤附件因炎症扩大而消失,而削痂后创面的炎性反应较未手术和手术前有明显减轻,无坏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甚至可见新生肉芽形成和部分表皮修复。结论 创面坏死组织持续存在不仅是创面愈合过程的抑制因素,而且还可能因炎症反应加强或持续存在而导致创面进一步加深,使创面愈合更为延迟。削痂手术作为一种去除坏死组织的主动手段,对促进创面愈合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0.
为探索烧伤早期血清急性期蛋白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将32例烧伤病人按烧伤总面积大小分为小于20%,20%~50%和大于50%三组。于伤后8,24,48,72小时采血,组3加测伤后7,14,21天三个时相点以观察与感染的关系。以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测定 CRP,C_3,T_1用琼脂扩散法,PA 用火箭免疫电冰法测定。结果表明:伤后48~72小时血清 CRP 达到高峰(P<0.01);伤后8小时 C_3显著下降(P<0.05),24小时达最低值,C_3下降与 CRP 升高无相关性(r=0.0885,P>0.05);48小时 T_f 显著下降(P<0.01),PA 与 T_f 变化相似。感染及脓毒症发生时各监测指标变化不显著。提示:①CRP 的变化主要反映组织损伤的程度而不能预示脓毒症的易感性;②C_3下降并非 CRP 升高引起。T_f 下降有利于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