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0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应用。方法 从263例烧伤病人创面分离获得试验菌株331株,按年份分三朗比较肠杆菌科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性的变化,并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的耐药性与其临床应用频率的关系。结果 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由约50%降至近3年来的40%,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最低为28.9%,耐药率的变化趋势与药物应用频率和停用或启用有关。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一直在16%-19%;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从51.2%降至43.4%;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则从14.3%降至6.8%。检出的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杆菌、臭鼻杆菌、肠杆菌属细菌、枸橼酸杆菌对不同类别抗生素的耐药率相对较高。结论 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的变化可能与其临床应用频率有关。亚胺培南为目前针对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首选抗生素。  相似文献   
22.
本文研究8例烧伤总面积60.3±19.7%男性成年病人,用~(15)N-甘氨酸示踪技术测定总体蛋白质代谢速度,用尿3-甲基组氨酸排出量估计肌肉蛋白质分解速度。结果示烧伤病人总体蛋白质的流量(Q)、合成(S)和分解速度(C)分别为9.20±1.54、6.10±0.77、7.07±0.97g/kg/d,相当于3名正常对照的2.0、1.9和2.3倍。烧伤病人尿3-甲基组氨酸排出量为8.40±2.22μmol/kg/d,相当于分解肌肉蛋白质2.00±0.54g/kg/d,此数值是4名正常对照的2.8倍。统计学分析表明总体蛋白质代谢的Q、S、C都与蛋白质摄入量(Ⅰ)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总体蛋白质分解与肌肉蛋白质分解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3.
皮肤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通常认为是由进入伤口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外基质的纤维化,新生血管长入伤口的血管化和表皮细胞增生覆盖创面的再上皮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生长因子大多对皮肤伤口的纤维化、血管化和再上皮化有介导和调控作用。本实验采用糖尿病难愈创面的动  相似文献   
24.
大鼠浅Ⅱ度烫伤创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浅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主要涉及表皮角质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生长因子等多种因素调控着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从而完成创面修复 ,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factor ,EGF)尤为重要。EGF是表皮角质细胞的化学性趋化因子和特异性促有丝分裂原 ,必须通过与相应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结合 ,才能在愈合过程中发挥其生物学活性。目前关于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表达水平及其促愈作用的报道较多 ,但关于内源性EGFR表达水平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 ,从蛋白质水平上动态观察了浅Ⅱ度烫…  相似文献   
25.
测定了 21例烧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C)对 PHA的反应性。21例患者分成组Ⅰ(Ⅲ°面积≤10%)、组Ⅱ(Ⅲ°面积>10%)两组。组Ⅰ外周血 MC对PHA反应无显著改变;组Ⅱ在伤后 1~3天、伤后 2周时有显著降低(P<0.05,P<0.05)。去除 MC中的玻璃粘附细胞,两组对PHA反应都有增强趋势。提示烧伤后玻璃粘附的单核细胞可能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组Ⅱ患者的血浆抑制自身MC对PHA的反应性,但不抑制非粘附细胞(LC)的 PHA反应,提示烧伤后玻璃粘附的 MC可能介导自身血浆的免疫抑制作用。将体外分离出的玻璃粘附细胞加回到 LC中,反应无显著改变或反而增强。  相似文献   
26.
50年代以来,烧伤后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最初着重在体液免疫方面,随着细胞免疫研究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对烧伤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也进行了不少研究,最近更深入到烧伤后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本文就该两个问题进行综述。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免疫活性细胞组成。两者的存在及其正常的功能是机体取得免疫稳定性的基本保证,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27.
为探索烧伤早期血清急性期蛋白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将32例烧伤病人按烧伤总面积大小分为小于20%,20%~50%和大于50%三组。于伤后8,24,48,72小时采血,组3加测伤后7,14,21天三个时相点以观察与感染的关系。以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测定CRP,C3,Tf用琼脂扩散法,PA用火箭免疫电泳法测定。结果表明:伤后48~72小时血清CRP达到高峰(P<0.01);伤后8小时C3显著下降(P<0.05),24小时达最低值,C3下降与CRP升高无相关性(r=0.0885,P>0.05);48小时Tf显著下降(P<0.01),PA与Tf变化相似。感染及脓毒症发生时各监测指标变化不显著。提示:①CRP的变化主要反映组织损伤的程度而不能预示脓毒症的易感性;②C3下降并非CRP升高引起。Tf下降有利于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28.
目的 为探讨深二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持续存在对创面组织进行性损害的影响。方法 将 7例施行削痂手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分为手术前、手术后、和坏死组织存在的未手术创面 ,并分别获取创面组织标本 ,测定创面组织释放IL - 8、EGF、bFGF、PDGF AB水平以及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7例未手术创面组织在体外组织培养中释放IL 8水平较削痂手术后创面水平有明显升高 (P <0 0 0 1) ;同时 ,未手术创面EGF、bFGF、PDGF AB水平与其配对的削痂手术后创面比较均呈明显降低 (P <0 0 5 - <0 0 0 5 )。局部组织形态学观察亦显示 ,坏死组织存在的未手术创面除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外 ,坏死范围较手术前扩大 ,残留的少量皮肤附件因炎症扩大而消失 ,而削痂后创面的炎性反应较未手术和手术前有明显减轻 ,无坏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甚至可见新生肉芽形成和部分表皮修复。结论 创面坏死组织持续存在不仅是创面愈合过程的抑制因素 ,而且还可能因炎症反应加强或持续存在而导致创面进一步加深 ,使创面愈合更为延迟。削痂手术作为一种去除坏死组织的主动手段 ,对促进创面愈合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9.
目的总结三度烧伤≥90%病人抢救经验。方法选择1966年~2002年烧伤三度面积≥90%的病例,主要采取以及时正确的补液为主的综合方法复苏;中重度吸人性损伤伤员早期行气管切开术,保持气道通畅;积极扶植机体,正确处理创面,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必要的消毒隔离制度,防治烧伤感染和脏器并发症;三度创面处理的原则:尽早地清除坏死组织,及时、切实地封闭创面,自体皮和异体(种)皮结合,异体皮开窗嵌皮法和微粒、皮浆移植大张异体(种)皮覆盖术,以及肠内营养摄人和功能恢复治疗。结果48例病人16例救治成功,7例可以生活自理。结论及时正确的复苏是抢救的基础,切实有效的封闭创面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防治感染与脏器并发症贯穿治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0.
我们以8周龄、体重20克左右的 BALB/C 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正常小鼠及烫伤小鼠脾淋巴细胞经各种不同浓度精氨酸的培养液体外培养后,对 ConA 反应性的变化,同时观察经不同含量精氨酸的饮食饲养后,烫伤小鼠脾淋巴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鼠脾淋巴细胞经各种不同浓度精氨酸体外培养后,对 ConA 的反应性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精氨酸浓度的递增而增加;烫伤小鼠通过不同含量精氨酸的摄入,其脾淋巴细胞对 ConA 的反应性呈现不同的变化,其中以摄入占总卡量2%精氨酸组的淋转功能最佳。实验提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功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精氨酸存在剂量依赖关系,淋巴细胞最佳功能的表达需要一个最合适的精氨酸浓度.烫伤后脾淋巴细胞需要更高的精氨酸浓度才能表达其最佳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