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2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GVB)患者门静脉血栓(PVT)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至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肝硬化伴GV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门静脉CT检查结果,将纳入的患者分为PVT组和无PVT组。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和胃镜特征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VT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356例患者,其中117例(32.9%)有PVT。与无PVT组相比,PVT组脾切除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D-二聚体水平更高,血红蛋白水平更低(P<0.05);PVT组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和伴有红色征的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率更高(P<0.05)。两组HV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增加、D-二聚体水平升高和重度食管静脉曲张与PVT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 肝硬化伴GVB患者PVT发生率较高;该类PVT患者机体炎症和促凝水平更高,伴有更严重的门静脉高压。  相似文献   
32.
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程度的关系。方法:作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胃镜检查证实的慢性胃炎伴有胆汁反流病例,对照组为年龄、性别配对的慢性胃炎但不伴有胆汁反流的病例。结果:199对患者中(男性72对,女性127对), 病例组年龄50.0±14.5岁,对照组49.8±14.5岁。胃窦炎症程度在病例组(轻度/中度:48.2%/51.7%)重于对照组(52.9%/ 47.1%),肠上皮化生的比例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25.1%vs 23.1%,P>0.05)。胃体炎症程度在病例组(轻度/中度: 50.8%/49.2%)重于对照组(53.9%/46.1%),肠上皮化生的比例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20.9%vs 18.7%,P>0.05)。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的显著差异(27.6%vs 24.6%,P>0.05)。Hp阴性人群中,病例组胃炎的程度仍然重于对照组(中度炎症比例:胃窦为48.0%vs.40.0%,胃体为44.1%vs.38.4%)。两组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相似(胃窦:25.0%vs. 24.7%,胃体:16.2%vs.18.1%)。但在Hp阳性人群中,病例组胃炎的程度却轻于对照组(中度炎症比例:胃窦为61.8%vs. 69.4%,胃体为62.7%vs.70.2%)。但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胃窦:25.5%vs.18.4%,胃体:33.3%vs. 23.4%)。结论:胆汁反流与胃窦、胃体慢性炎症有关,胆汁反流为主的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相似文献   
33.
记者问:什么是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陈世耀教授:门静脉高压是影响肝硬化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严重程度决定了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包括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腔积液、肝肾综合征等;而临床上直接测量门静脉压力创伤大、风险高,且腹内压力改变等因素会对结果造成干扰,因此,通过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定间接评估门静脉压力,通过测定肝静脉楔压(WHVP)和肝静脉自由压(FHVP)之间的差值,反映了门静脉和腹内腔静脉之间的压力差。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前瞻性地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 (endoscopic ultrasound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EUS FNA)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影响其诊断能力的潜在因素分析。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经影像学诊断(CT或MRI)为胰腺病变、拟行EUS FNA的44例患者连续性地纳入本研究。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位置、病变大小、穿刺次数,评价是否获取足够样本供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诊断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等。 结果 44例患者中,42例成功实行EUS FNA(95.5%, 42/44),病灶的平均最大直径为(44.7±18.2)mm。31例获得肉眼可见的组织条;意向性分析结果显示,34例穿刺样本(77.3%, 34/44)足够用于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包括31例患者获得明确的细胞或组织病理学恶性肿瘤依据,3例诊断为胰腺炎症。病灶的位置、大小与穿刺成功率、明确病理学诊断的获得率无明显关系;而穿刺过程中获得肉眼可见组织样本病例的明确病理学诊断获得率明显高于未获得者(P= 0.000)。2例患者于穿刺时发生穿刺点渗血 (4.8%, 2/42),通过电凝及止血夹处理好转。结论 在胰腺疾病的诊断中,EUS FN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的组织量用于病理学评估是提高EUS FNA诊断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 应用利多卡因代谢产物(MEGX)浓度评价肝硬化病人肝贮备功能及其预后。方法 依纳入排除标准自1995年12月至1996年12月共有68例住院病人进入本研究。病例入选时记录病人的一般资料、Child-Pugh分类及分级并进行利多卡因试验。MEGX浓度采用TDx分析仪测定,方法为荧光偏振免疫测定。全部病例进入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以上。应用方差分析比较肝硬化病人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时  相似文献   
37.
作者应用同位素闪烁方法观察肝硬化病人胃排空与胃肠道症状及植物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包括20例经组织学或临床确诊肝硬化病人(男/女:15/5;年龄:60±9岁)及10例性别年龄配对的正常对照者(男/女:8/2;年龄:56±12岁)。4例HBsAg阳性,15例抗HCV阳性,1例HBsAg及抗  相似文献   
38.
目的:通过与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价伊托必利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消化不良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79例慢性胃炎合并消化不良症状患随机分为2组,双盲法分别接受伊托必利50mg tid或安慰剂tid治疗。疗效评价指标为(1)基线期、治疗1周和2周分别评价上腹胀、上腹不适、早饱、上腹痛、恶心、呕吐或食欲减退的总症状评分和上腹胀和早饱2项主要症状评分(0-3);(2)胃不透X线标志物排空率;(3)受试和观察的疗效综合评价。同时评价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安全性。结果:伊托必剩治疗1周和2周后总症状评分和两项主要症状评分、受试和观察的疗效综合评均显优于安慰剂组(P<0、05)。伊托必利组2周治疗结束时第5小时胃排空率显示伐于安慰剂的趋势,且无显统计学意义(P=0.058)。伊托必利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耐受良好。结论:伊托必利50mg tid,疗程两周,用于治疗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应用利多卡因代谢产物(MEGX)浓度评价肝硬化病人肝脏储备功能及预后。病例和方法:依内人及排除标准选自1995年12月到1996年12月我院消化病房68例病人人选时记录病人的一般资料、Child-pugh分数及分级并进行利多卡困试验。MEGX浓度采用TDx分析仪测定,用荧光偏振免疫测定,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0月以上,应用方差分析比较肝硬化病人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时MEGX浓度差别,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肝硬化病人不同MEGX浓度范围时生存曲线的差别。结果:68例肝硬化病人中,Child-pugh A级16人,B级36人,C级16人,三组平均MEGX浓度分别为53.4±20.9,35.4±15.7和16.2±75(mg/ml),各组间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EGX浓度与Child-pugh积分呈负相关(r=0.60,P=0.00).随肝功能损害的加重MEGX浓度逐渐下降。累计6月及1年生存率在MEGX浓度>20mg/ml组(79%和64%)明显高于MEGX浓度≤20mg/ml组(64%和33%)。两组病人的生存曲线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23)。结论:测定利多卡因代谢产物MEGX浓度能反映肝硬化病人肝功能状况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4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病变,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后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任何部位。文献报道,CD发病有两个高峰,10~20岁和50~60岁[1]。目前儿童CD的全球发病率尚不清楚,有报道认为年发病率为0.2~8.5/10万[2],25%~30%的CD患者系20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3]。近年来研究显示,国内儿童CD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小龄化[4]。与成人CD不同的是,儿童CD往往先出现食欲不振、发热、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