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2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对于年龄≥60岁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ESD治疗,观察疗效及术中并发症情况,术后予禁食、抑酸补液治疗,并定期随访评价病灶有无残留和复发。结果共有55例患者入组,男性44例,女性11例。完整大块切除率100%,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92.7%(51/55)。术中少量出血率16.4%,贲门胃底部发生率(5/13,35.5%)高于其他部位(P=0.02)。穿孔发生率(1/55,1.8%),位于胃角,予金属夹夹闭。术后迟发出血3例(3/55,5.5%),其中2例病变位于胃窦,24h内发生,均经急诊胃镜下治疗成功止血,1例胃角,术后1周发生,1月反复,内科保守治疗有效。总随访时间2月-38月,中位随访时间7月,共随访51例,失访率7.2%,无病灶残留,1例患者于ESD治疗后8月随访时发现复发,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ESD是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一种有效且安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肝硬化组和HCC组.收集患者病史、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包括采用x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715例患者资料,其中肝硬化组281例,HCC组43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0岁,有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脂肪肝、可检出HBV DNA、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P=0.005,OR=1.766)、饮酒史(P=0.002,OR=2.570)、肝癌家族史(P=0.014,OR=2.268)、脂肪肝(P=0.023,OR=3.390)、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P< 0.001,OR=5.389)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达到持续病毒学抑制(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仍可能发生HCC,HBV感染家族史(P=0.014,OR=2.537)、肝癌家族史(P=0.037,OR=3.339)和脂肪肝(P=0.018,OR=11.646)与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饮酒史、肝癌家族史、脂肪肝和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HBV感染家族史、肝癌家族史和脂肪肝是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提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例甲亢合并心、肝、肾功能衰竭的治疗经过。结果本例因心悸、气促伴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入院,曾在外院诊断为心功能不全致肝淤血。入我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甲亢心)、急性肝肾综合征、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经积极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有所好转。结论甲亢患者易合并心、肝、肾功能损害,临床医生应认真采集病史,仔细查体,重视突眼、甲状腺肿大、心动过速等症状体征,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05.
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骨桥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中的变化,探讨OPN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予蒸馏水饮用23 d)、模型组(5%DSS饮用9 d后2.5%DSS维持2周)、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组(在模型组基础上从第10天起予SASP 600 mg/kg灌胃2周)和英夫利昔治疗组(在模型组基础上在第10天予尾静脉注射英夫利昔100 mg/kg 1次).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浆OPN浓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OPN的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OPN在结肠组织中的定位表达.结果 各组小鼠的血浆OPN浓度分别为(5.26±1.93)、(10.21±2.37)、(4.58±1.83)和(4.82±1.83)ng/ml;结肠组织中OPN mRNA表达量分别为(0.36±0.16)、(0.71±0.17)、(0.32±0.07)和(0.42±0.22);结肠组织中OPN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4±0.10)、(0.85±0.04)、(0.61±0.11)和(0.58±0.17);结肠黏膜固有层OPN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6.6±10.9)、(155.5±43.8)、(73.1±6.8)和(70.6±8.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浆和结肠组织中OPN的表达明显增高(P均<0.05),SASP治疗组和英夫利昔治疗组OPN的表达均较SASP治疗组下降(P均<0.05),SASP治疗组和英夫利昔治疗组OP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PN在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中表达增加,经药物治疗后表达降低.OPN促进了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6.
幽门螺杆菌毒素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胃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率在人群中高达 50 %~60 % ,但仅仅一部分人有消化不良症状 ,一部分人表现为消化性溃疡 ,更少的人可能出现胃癌。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除了宿主本身的因素之外 ,Hp菌株的差异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西方国家的一些资料表明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 (cytotoxin associatedgeneA ,cagA)表达阳性菌株具有更强的致病力 ,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关系更密切[1] 。但亚洲国家如日本、泰国、中国等地一些文献[2~ 4 ] 报道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病例 -对照研究评价cagA阳性菌…  相似文献   
107.
ERCP术后胆道出血的循证病案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近期收治的1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后出现胆道出血并发症的患者,检索当前最佳证据,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8~2004)、CBMdisc(1978~2004),以"EST and EPBD, ENBD, Hemobilia"为检索词,查找与ERCP有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并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临床证据表明,对于该患者如行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或术后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可能更为有利,一方面可减少出血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以后的出血监测及治疗也有效.ERCP术前对该患者肝功能状态的评价不充分、术后出现胆道出血、积极的内科治疗不足导致术后虽然出血停止,但是肝功能衰竭及其相关并发症使患者最终死亡.结论 ERCP术后出现胆道出血,除积极采取内科止血措施外,合理选择内镜治疗及放置ENBD是控制出血的关键.对需要手术的患者,正确评价其基础状态与耐受程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8.
从循证医学观点看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根除却可促进溃疡愈合,明显减少溃疡病的复发。随着研究的深入,Hp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中的作用受到了重视。一种观点认为np感染增加胃酸分泌,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因素,应该根除Hp,同时减少长期抑酸治疗可能导致的胃黏膜萎缩;另一种观点认为根除Hp可能诱发GERD或者使部分人群的GERD症状加重。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干预治疗试验等方面一直存在争议。循证医学为解决临床争议提供了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评估肝硬化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内镜治疗后的远期再出血风险。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12月因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就诊, 行内镜检查并接受治疗的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门脉血管CTA结果, 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内镜治疗情况。所有患者随访至内镜治疗后1年或2023年4月15日, 记录随访期间再出血和生存情况, 对治疗后1年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55.9±11.4)岁, 男性为主[78.95%(45/57)]。所有患者从首次出血到内镜治疗的时间为(6.6±2.8)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肝恶性肿瘤、Child-pugh评分、首次出血形式、腹腔积液、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肌酐)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既往内镜治疗史、出血距离胃镜治疗时间, 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胃静脉曲张比例,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胃静脉曲张组织胶治疗比例,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共2例患者死亡, 12例患者发生再出血, 其中...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内镜结合超声内镜进行临床诊断,高频电切及其它方法对直径小于2cm良性肿瘤行内镜下治疗。结果:48例内镜治疗后病理确诊黏膜下肿瘤,仅6例术前活检病理确诊,21例术前接受超声胃镜检查,其中16例与术后病理符合。47例1次切除,1例2次以上切除。单纯高频电切除24例,皮圈或尼龙圈套扎后切除12例,血管瘤栓塞和套扎治疗2例,黏膜切除术10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黏膜下肿瘤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形态学,超声胃镜可判断肿瘤起源层次,确诊有赖术后病理。内镜下治疗对机体损伤小,并发症少。为较小黏膜下肿瘤治疗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