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2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背景: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误诊、漏诊率较高。目的:探讨小口径腹腔镜检查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小口径腹腔镜检查,最终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的21例患者的一般情况、腹腔镜表现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结果:1例患者因腹腔严重黏连而终止检查;20例(95.2%)腹腔镜直视可见腹腔内弥漫粟粒样结节,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其中17例(81.0%)取得活检组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21例患者中,渗出型11例(52.4%),黏连型7例(33.3%),干酪型3例(14.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包括穿刺部位出血和皮下气肿各1例。小口径腹腔镜直视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腹水乳酸脱氢酶(LDH)、血清和腹水肿瘤相关糖链抗原125(CA125)、腹水腺苷脱氨酶(ADA)检测等(P〈0.05)。结论:小口径腹腔镜检查用于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操作简便、安全,诊断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92.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间叶细胞肿瘤,过去常被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目的:探讨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其中131例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43例GIST中,恶性占71.3%,交界性和良性分别占23.8%和4.9%。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Dll7和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6%和85.3%。患者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8%、74.0%和54.6%;恶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交界性和良性患者(44.0%对88.9%和100%,P〈0.01);接受根治性切除术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优于局部肿瘤切除者(67.9%对38.5%,P〈0.01)。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肿瘤大小、细胞核分裂像、肿瘤性质和手术方式是GIST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加强对GIST的认识,正确诊断,合理采用手术治疗,对改善GIsT患者的预后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治疗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11月—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择期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治疗胃静脉曲张的门静脉高压患者。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曲张静脉团内血流消失情况,次要指标包括弹簧圈栓塞的安全性、再出血率、门静脉血栓变化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共13例合并门体分流的孤立胃静脉曲张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6例、女7例,中位年龄58岁。内镜超声检查提示靶血管中位最大内径为40 mm,置入弹簧圈中位数量为2.7个。穿刺点均位于食管下端接近贲门口处,均无活动性出血,患者操作完成后均经多普勒辅助确认血流完全消失。中位随访时间403 d,2例患者发生再出血,术后1年再出血率为9.1%;2例患者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进展;2例患者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为90.0%。结论 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是存在门体分流的孤立胃静脉曲张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交界部早期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黏膜内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ESD治疗的57例胃食管交界部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肿瘤切除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手术前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57例患者顺利完成了ESD,中位手术时间为55 min(25~95 min),中位出血量为74 ml(20~300 ml).其中39例患者整块切除肿瘤、18例患者分块切除肿瘤.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57),其中穿孔5例、出血9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9/57),其中迟发性出血6例、胃食管交界部狭窄3例.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39例患者中,有3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黏膜内癌;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为黏膜内癌的18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腺癌.本组患者随访9~27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ESD治疗胃食管交界部早期癌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value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for the treatment of early tumors located at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7 patients with early tumors located at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who received ESD at the Zhongshan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06to March 2011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operation time,blood loss,resection of tumor and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The pre-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findings were analyzed.Results ESD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on the 57 patients.The median operation time was 55 minutes(range,25-95 minutes),and the median volume of blood loss was 74 ml(range,20-300 ml).En-bloc and piecemeal resections were carried out on 39 and 18 patients,respectively.The 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was 25%(14/57),including 5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perforation and 9 with bleeding.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was 16%(9/57),including 6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delayed hemorrhage and 3 with stricture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Of the 39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with high-leve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reoperatively.3 were confirmed as with intramucosal carcinoma;of the 18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with intramucosal carcinoma preoperatively,4 were confirmed ag with adenocarcinoma.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9-27 months,no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was found.Conclusion ESD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the treatment of early tumors located at the esopha gogastric junction.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经超声内镜和CT诊断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全麻下行STER治疗:(1)内镜寻找到肿瘤,并准确定位;(2)建立黏膜下隧道,显露肿瘤;(3)内镜直视下完整切除肿瘤;(4)缝合黏膜切口。结果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26例中,食管14例,贲门7例,胃5例。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者11例,深层者15例,其中2例胃SMTs与浆膜层粘连,密不可分。STER成功切除所有黏膜下肿瘤,完整切除率100%,切除病变直径1.0~3.2cm(平均1.9cm)。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25~145min,平均68.5min;完整缝合创面所用金属夹4—6枚,平均5枚。术后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17例,间质瘤7例,血管球瘤1例,神经鞘膜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发生皮下气肿2例,左侧气胸伴皮下气肿1例,气腹2例,均予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无一例出现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漏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无一例发生黏膜下隧道内积血积液和继发感染。随访3~9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并可避免消化道漏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检测叉头样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胃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定位;建立胃癌细胞和PBMCs的体外共培养体系,然后用CCK-8法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和PBMCs中FoxP3 mRNA表达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共培养后两种细胞中Fox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FoxP3表达于胃癌细胞的胞质和胞核。胃癌细胞与PBMCs共培养时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直接和间接共培养后MKN28胃癌细胞的FoxP3蛋白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均增加(P=0.031;P=0.015);与单培养相比,来源于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淋巴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后其FoxP3 MFI均明显增加(P=0.016; P=0.034),且IL-2能促进间接培养条件下PBMCs的FoxP3表达(P=0.024),而对直接共培养影响不大。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FoxP3 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直接共培养较间接共培养增加更明显(P=0.035)。结论  胃癌细胞与PBMCs的相互作用主要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方式,FoxP3的表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能跟肿瘤免疫逃逸有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比较卡维地洛和心得安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二级预防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3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内镜治疗后达到静脉曲张根治的患者。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入组前已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进入对照1组,有β受体阻滞剂服用禁忌及拒绝药物治疗的患者进入对照2组,其余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心得安组或卡维地洛组,连续治疗并随访6个月后接受实验室及内镜检查,主要结局为6月时内镜再治疗率,次要结局包括再出血率及各种不良事件。 结果:研究共纳入73名患者,12 人进入对照1 组,36人进入对照2组,12 人随机进入心得安组,13 人随机进入卡维地洛组。无论是ITT分析还是PP分析,6个月内,卡维地洛与心得安在预防内镜根治后静脉曲张复发(5/12 Vs 7/11,P=0.292;4/9 Vs 3/7,P=0.949)及再出血(0/12 Vs 1/11,P=0.307)方面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将卡维地洛组、心得安组及对照1组合并后(NSBB组)与对照2组相比,则6月再治疗率及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34 Vs 13/35,P=0.281;0/28 Vs 2/44,P=0.897)。与心得安组相比,卡维地洛组也未出现更多不良事件。 结论:本研究中暂未观察到卡维地洛与心得安在预防静脉曲张复发及再出血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内镜治疗后静脉曲张根治的患者加用NSBB不改变静脉曲张复发,仍需要定期内镜随访与治疗。  相似文献   
98.
目的评估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 GOV)患者内镜治疗的预后。方法从数据库中检索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年龄18岁,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确诊存在GOV且曾有过出血的肝硬化患者。通过随访再出血、治疗转变和生存情况,评估预后变化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558例,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235例,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共323例。年龄18~84岁,中位年龄55岁,男364例(65.2%)。Child评分中位数为7分(5~13分)。肝硬化常见病因乙肝230例(57.9%),乙肝肝硬化发生率从2004-2010年的63.8%下降到2011-2013年的53.6%。在2004-2010年行单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182例(77.4%),食管套扎联合胃组织黏合剂治疗28例(11.9%)。2011-2013年行食管套扎联合胃组织黏合剂治疗194例(60.1%),单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90例(27.9%)。共62例患者发生了治疗转换,脾切除联合断流的患者从87.9%逐渐减少至62.1%。两个时间段累积未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两组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个时间段治疗无效者分别为78例(33.2%)和77例(23.8%)(P=0.015)。结论随着以食管套扎为主逐渐转变为联合食管套扎与胃组织黏合剂治疗为主的内镜治疗方式的转变,内镜治疗GOV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99.
一年一度的梅雨期即将来临,梅雨季节里,由于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雨水多,非常适合肠道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霉菌的生长繁殖,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极易引发感染性腹泻或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00.
疑难性腹部疾病诊断的费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痛、腹水和腹块是临床常见征象,结合病史,体征和常规化验检查,大部分患者可获明确诊断,但仍有约1/3的病例难以诊断。对疑难性腹部疾病,目前主要依靠常规生化、腹水实验室、胃肠镜等检查,然而,甚至在进行了CT,MRI等影象学检查之后仍不能明确诊断。因此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水、腹块的病因诊断一直是临床的一大难题。腹腔镜检查由于技术的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