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4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病例 女,25岁,主因复视半年,右眼睑下垂10余天伴头晕,恶心入院。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2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进行连续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DWI及头颈联合CTA检查,分析头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7 d内发生脑梗死患者的ABCD2评分明显高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z=-2.083,P=0.037).高ABCD2评分组及7 d内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头颈部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段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DWI检查、头颈CTA检查及ABCD2评分有助于对TIA患者早期脑梗死的预测.  相似文献   
33.
椎-基底动脉病变引起脑干形态及位置变化的3.0T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病变与脑干形态及位置之间的系.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经临床及MRA或CTA检查发现有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218例及正常对照组218名,常规行MRI及MRA检查.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分型、颅内椎-基底动脉形态位置分级、血管与脑干的系、脑干有无旋转,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椎动脉越过中线及基底动脉移位数量均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椎动脉:χ2=60.398,P<0.05;左椎动脉:χ2=54.461,P<0.05;基底动脉:χ2=205.007,P<0.05).病例组脑干与血管接触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7,P<0.05).对照组脑干未见旋转,病例组103例患者脑干发生旋转,椎动脉是否越过中线与脑干旋转之间有系(χ2=19.467,P<0.05)且系密切(C=0.89),椎动脉粗细与脑干旋转之间有系(χ2=19.357,P<0.05)且系密切(C=0.76).结论 应用先进的MRI技术对椎-基底动脉病变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准确真实地显示血管移位、脑干变形旋转等形态学上的改变,为诊断和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4.
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无临床症状,因体检胸片发现左下肺肿块析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CT表现: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平扫见左下肺后基底段脊柱旁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CT值35 HU,边界较清晰,周围血管纹理明显增粗、增多,可见一蒂与胸主动脉相连,在其后方可见血管影伸过胸主动脉后方与奇静脉相连;增强扫描及血管重组成像清晰显示与肿块相连蒂为肿块供血动脉来自胸主动脉,并见分支血管附于肿块边缘,左肺下叶一粗大引流静脉接受肿块周围及一部分F叶正常肺组织回流跨过肿块边缘,从胸主动脉后方回流入奇静脉,奇静脉轻度增粗,肿块本身无明显强化.CT诊断:肺隔离症(叶内型)合并异位肺静脉引流(图I).  相似文献   
35.
1 病例资料 病例1 男,9岁.3年前无诱因出现全身皮肤色素沉着呈青铜色.2月前症状加重.既往无输血、长期应用铁制剂和酗酒史,家族中也无相同病患者.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镰旁脑膜瘤的MRI征象与病理,以期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73例镰旁脑膜瘤患者行MRI检查。将位置、大小、形状、边缘、水肿、信号、强化方式等影像特征、病理特点综合分析。结果除宽基底、脑膜尾征、假包膜等一般脑膜瘤的MRI表现外,还发现了如下不常见MRI表现:囊变2例,出血2例,钙化5例,颅骨受侵4例及肿块跨越征2例,病理可见相应表现。结论大脑镰旁脑膜瘤具有囊变、出血、钙化、颅骨受侵及肿块跨越征等不常见MRI征象。熟悉这些不典型表现与手术、病理综合分析,在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均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的:通过CT灌注技术PS参数变化连续观察脑缺血6 h内微血管通透性变化.方法:将55只兔随机分为时照组(5只)和实验组(50只),实验组颈内动脉注射自体血栓,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所有动物行0.5、1、2、3、4、5和6 h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并获得表面通透性(PS)图.测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梗死区和镜像区PS值.结果:对照组兔脑无异常.实验组41只(82%)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均在CTP图像上显示局部异常灌注,病理学上可见不同程度神经元肿胀及破坏、组织水肿、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淋巴细胞浸润等.缺血局部脑组织Evans蓝染.PS图上缺血区为斑片状或斑点状通透性增大,伪彩图为红色或接近红色彩阶.PS值变化以0.5 h为著,1~6 h缺血区PS值波动不明显.各时间点缺血区的微血管通透性明显大于镜像区(t值在2.617~10.612,P值均<0.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有效显示脑缺血超急性期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脑缺血超急性期缺血局部PS较镜像区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脑挫裂伤动物模型局部脑血流灌注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自由落体法制作闭合性脑挫裂伤模型,外伤后1、3、6、12、24、48及72 h行CT灌注(CTP)检查,源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选择病变最大层面,测量各时间点脑挫裂伤中央区、周边区及对应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中央区与镜像区、周边区与镜像区CTP各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CBF、CBV及MTT演变规律.对照CTP图像,观察脑挫裂伤中央区与周边区病理改变.结果 35只动物建模成功,T_2WI及DWI可见脑挫裂伤局部异常信号.CTP参数变化趋势:(1)外伤各时间点中央区CBF值均显著下降,至12 h降至最低点,24 h开始缓慢增高;1、3、6、12、24、48、72 h时CBF分别为(27.58±18.70)、(20.64±6.50)、(23.38±7.53)、(22.14±10.25)、(25.08±11.01)、(43.08±18.33)、(54.79±14.63)ml·min~(-1)·100 g~(-1),镜像区为(62.28±25.46)、(60.67±16.19)、(67.00±21.34)、(74.46±20.11)、(66.73±11.68)、(81.63±10.99)、(86.16±10.57)ml·min~(-1)·100 g~(-1),外伤区与镜像区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1、5.57、5.47、6.02、6.44、4.81、10.60,P值均<0.05);周边区CBF稍减低,1、3 h略明显,此后缓慢增高,与镜像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外伤各时间点中央区CBV值均显著下降,至12 h降至最低点,24 h开始缓慢增高;各时间点中央区CBV分别为(1.74±0.46)、(2.22±0.86)、(2.26±0.44)、(1.15±0.22)、(2.67±0.77)、(2.68±0.72)、(2.86±0.65)ml/100 g,镜像区为(7.27±5.29)、(6.18±1.82)、(6.93±1.86)、(6.66±2.75)、(8.48±2.34)、(8.56±2.38)、(8.83±1.57)ml/10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9、5.38、6.25、4.80、7.82、6.36、8.51,p值均<0.05);周边区CBV稍减低,1 h与3 h略著,此后缓慢增高,与镜像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上升趋势近似.(3)中央区1~3 h MTT显著延长,3 h后MTT值下降明显,至12 h达到平台期,中央区各时间点MTT分别为(4.88±1.37)、(5.09±1.21)、(4.49±1.33)、(3.44±0.46)、(3.58±0.42)、(3.51±0.73)、(3.30±0.27)s,镜像区为(2.03±0.07)、(2.03±0.04)、(2.04±0.07)、(2.00±0.55)、(2.07±0.20)、(2.06±0.06)、(2.02±0.02)s,各时间点与镜像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7、5.95、4.43、7.74、9.02、4.73、4.76,P值均<0.05).周边区24 h前MTT增加,1~24 h呈逐渐下降趋势,24、72 h时与镜像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镜像区各时间点MTT变化不明显.病理学上中央区出血、坏死、水肿及血管周围间隙增大均较周边区明显.结论 CTP能敏感地发现及监测兔脑挫裂伤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脑挫裂伤区血流灌注变化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且病变中央区变化较周边区明显.  相似文献   
39.
55 2D时间飞跃法MRA 2D时间飞跃(2D TOF)技术已经应用多年,用于获得颈动脉的血流影像.基本脉冲序列是一个二维扰相的梯度回波(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其中轴向层面以连续方式获取.在连续采集时,完全得到一个单独的层面之后再开始采集下一个.使用了一个相当短的重复时间(TR)和一个相对较高的偏转角,导致背景(固定的)组织没有足够时间恢复纵向磁化(T1弛豫)而信号降低,也就是说背景组织被"饱和"了.另一方面,移动(流动)到层面内血液中的质子有充足的纵向磁化.最终结果是流入层面的血液具有高强度的信号.高强度的信号源于不饱和的血液质子的流入,这被称为"流动引起的增强",是TOF获取影像的基本原理.为了消除颈静脉的信号,在轴向层面之前使用了另一个RF脉冲.  相似文献   
40.
刘怀军 《河北医药》2008,30(1):102-103
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每时每刻都在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施治于人,并依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症下药.在整个医疗行为过程中都在体现辨证施治,也在依靠一些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和实验室检查.经过医务人员的诊治,总是存在3种结果:一部分病人治疗有效,一部分病人治疗无效,一部分病人病情恶化.这些现象总是在重复着.医学在发展,医学技术也在不断地突飞猛进.然而,我们还没有利用物证学的方法进行医疗诊治工作的思考和开发研究.一些病症的讨论也是理论和经验的分析.虽然,近年来已经建立了循证医学的概念[1,2].循证医学的方法也已经初步应用到医疗工作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我们所提倡的物证医学从本质上是与循证医学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