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4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动脉狭窄20例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颅内动脉狭窄可导致局部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它可使血管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使血管内径逐渐缩小。另外,动脉炎、动脉夹层或其他一些不明原因也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我院2004年6月至2005年11月运用支架成形术治疗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2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3.0TMRI从影像学角度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鼻旁窦炎性病变的关系及鼻旁窦炎性病变的MRI表现。方法:①分组及检测:2006-10/2007-08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18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218例为对照组,应用美国GE公司Signa Excite HD 3.0T高场强MR扫描仪常规行MRI及MRA检查。②评估指标:MRI图像观察以轴位T2-FSE、轴位T1-FLAIR序列为主,辅以轴位T2-FLAIR、矢状位T1-FLAIR序列,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鼻旁窦有无炎性病变。MRA图像观察以MIP重组后图像为主,辅以MRA源图像,观察并记录颅内血管异常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受累情况,各窦病变类型(黏膜增厚、炎性积液、黏膜下囊肿)及相应的MRI表现。结果:①病例组所有患者前循环及后循环系统血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43例患者脑实质出现缺血性病变;对照组脑实质及脑血管均未见异常改变。②病例组鼻旁窦有病变者123人次(56.4%),上颌窦病变96例,筛窦病变58例,蝶窦病变30例,额窦病变15例;对照组鼻旁窦有病变者54人次(24.8%),上颌窦病变8例,筛窦病变34例,蝶窦病变2例,额窦病变4例。病例组鼻旁窦炎性病变明显较对照组多(χ2=45.281,P=0.000)。相关系数C=0.9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鼻旁窦炎性病变发病率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鼻旁窦炎性病变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出血 (ICH)后血肿灶周脑血流量变化与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方法 健康家犬 2 7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CH组 (3h、6h、12h、2 4h、4 8h、72h、7d和 15d)。ICH模型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额叶皮层注射法建立。应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PWI)和流式细胞术 (FCM ) ,动态检测不同时间点血肿灶周相对脑血流量 (rCBF)与凋亡峰 /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①脑血流量变化 :PWI显示血肿灶周 12h之内rCBF明显降低 ,呈低灌注状态 ,12~ 2 4hrCBF回升 ,出现血流再灌注 ,或高灌注现象 ,4 8h以后接近对侧 ,呈持续稍低灌注状态。②细胞凋亡变化 :FCM显示血肿灶周区凋亡峰 /凋亡率 6h开始出现 ,72h最高 ,7d下降。③血肿灶周凋亡峰值与凋亡率的变化呈正相关 (r =0 84 6 ,P <0 0 5 )。结论 ICH后血肿灶周脑血流量呈中 -轻度降低 ,细胞凋亡主要存在于血肿灶周区 ,72h是血肿灶周细胞凋亡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脑出血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脑内注入法制作犬额叶脑出血模型 10只 ,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后 0 .5h、3h、6h、12h、2 4h、4 8h、72h、7d、15d进行PWI动态扫描。结果 血肿区 0 .5~72h无灌注 ,7~ 15d无或微灌注 ;血肿周边区 0 .5~ 6h低灌注 ,12h血供开始逐渐回升并接近对侧呈稍低灌注 ,部分有高灌注 ;远隔区 0 .5h~ 15d普遍稍低灌注。结论 脑出血后脑组织血流灌注普遍性降低 ,12h是血肿周边组织血流灌注变化的时间转折点。PWI是客观研究和评价脑出血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刘怀军  陈薇  刘瑞春  李春岩  王勇  李林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6):174-177,F0003
背景:近年来,吉兰-巴雷综合征和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无反射综合征屡有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受累部位包括视神经、脑干和小脑。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无反射综合征患者的脑干和脊髓小脑束发现MRI异常信号。因此建立空肠弯曲菌感染后脑炎的动物模型并通过影像学、免疫学及病理学等方法手段探讨其形成机制是实验出发点。 目的:建立空肠弯曲菌penner 4型感染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动物模型。 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神经内科。 材料:实验于2003—08/12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分子影像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大耳白兔1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对照组5只。 方法:实验组于第1周将空肠弯曲菌灭活菌液与等体积的完全弗氏佐剂对抽充分乳化后,分别于双腋窝、双腹股沟及背部脊柱旁皮下多点注射免疫,每处1mL,每只总量5mL。以后每2周以单纯空肠弯曲菌灭活菌液腹腔注射加强免疫,每只每次总量5mL,共5次。对照组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空肠弯曲菌菌液,注射方法及时间与实验组完全相同。评价方法:①症状与体征:观察动物精神状态、饮食、尿便及肢体活动状况等。②血清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动物血清中抗空肠弯曲菌抗体、抗IgG型GM1抗体及髓鞘碱性蛋白含量。③影像学观察:使用TOSHIBA 1.5T磁共振成像设备分别于每次免疫前随机抽取两组实验动物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扫描参数为500/15ms(TR/T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12加权像,40(30/108ms(TR/IE);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参数为10000/120ms(TR/TE),翻转角90&;#176;,以上扫描层厚4.0mm,层间距0.8mm。④组织学检查:发病动物于初次免疫后4周经心脏灌注致死,立即开颅取视神经、部分白质、海马、脑干、小脑及颈、胸,腰各段脊髓,固定于40g/L甲醛溶液,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坚固蓝染色及髓鞘碱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免疫后10周于实验组内随机选取5只及对照组5只以同样方法获得组织学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症状与体征;动物血清中抗空肠弯曲菌抗体、抗IgG型GM1抗体及髓鞘碱性蛋白含量;影像学观察;组织学观察。 结果:纳入动物15只,14只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中1只动物于免疫后4周时死亡。①实验组1只动物于免疫后2周出现精神症状及肢体活动障碍。②实验组动物血清抗空肠弯曲菌-IgG抗体滴度在2-4周达到高峰,自第2周起,实验组动物血清A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1.923&;#177;0.403,0.973&;#177;0.633,P〈0.05)。IgG型GMI(A值)在第8周时明显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0.115&;#177;0.042.0.097&;#177;0.039,P〉0.05)。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含量(A值)均在第8周时显著上升(0.134&;#177;0.041)。③影像学检查发现实验组动物在免疫后2~4周出现不同程度的颅脑MRI异常信号。④组织学改变见实验组动物脑干,延髓、颈髓、胸髓及腰髓等部位髓鞘肿胀,未见炎细胞浸润及髓鞘脱失。对照组上述部位均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空肠弯曲菌Penner 4型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出血血肿灶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犬28只.随机分为两组:NGF组(n=20):注血后0.5h,将NGF 2000 AU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脑出血(ICH)组(n=8):只注血,不注药。在ICH后1、3、10、28d四个时间点进行以下检测:①采用Purdy评分观察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外源性NGF在血肿灶周脑组织中的有效表达。③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血肿灶周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纤维酸性蛋白(GFAP)荧光单标阳性细胞的数目。结果 ①1~3d Purdy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0~28d评分NGF组显著好于ICH组(P〈0.05)。②NGF组血肿灶周免疫阳性细胞3d时大量出现,染色较深。持续10d,而ICH组表达量少且持续时间短(P〈0.05)。③NGF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NSE、GFAP单标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ICH组(P〈0,05)。结论 外源性NGF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早期能够通过保护神经元提高存活率;晚期能够通过促进胶质细胞适度增生、神经纤维生长来促进血肿灶周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全血流式细胞术(FCM)结合血小板活化特异性单抗检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探讨血小板活化在急性PTE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凝血因子I受体(FIB-R)、P-选择素(CD62P)作为分子标志物,利用FCM荧光标记法检测36例急性PTE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微量全血FIB-R、CD62P血小板表面阳性表达的百分率,并比较急性PTE患者治疗前后FIB-R、CD62P在血小板表面阳性表达的变化.结果急性PTE患者血小板表面活性标志蛋白FIB-R、CD62P阳性率分别为(18.30±12.23)%、(12.07±6.5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81±0.88)%、(2.18±1.50)%,(P<0.01)].溶栓和抗凝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急性PTE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血小板活性增强,全血FCM能准确地反映体内血小板的活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凝血纤溶标志物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6例急性PTE患者[其中大面积PTE(大面积PTE组)15例,次大面积PTE(次大面积PTE组)21例]及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的血浆凝血烷(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D二聚体,并比较PTE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PTE患者大面积PTE组及次大面积PTE组血浆D二聚体、TXB2、TXB2/6KetoPGF1α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大面积PTE组血浆D二聚体、TXB2、TXB2/6KetoPGF1α值明显高于次大面积PTE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PTE患者经溶栓和抗凝治疗后1周血浆D二聚体、TXB2及TXB2/6KetoPGF1α值较治疗前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血浆6KetoPGF1α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有上升趋势。结论:检测凝血纤溶标志物对急性PTE患者诊断和疗效评估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磁共振成象(MRI)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临床诊断工具,与 X 线成象原理明显不同,因而可得到独特的诊断信息,由于 MRI 无辐射、无损伤,且能得到多层面、多角度的清晰图象,在胸部已得到广泛应用,对胸腔入口处、纵隔、肺门、肺实质、肺血管、主动脉和心脏等部位的多种病变,均可得到精确图象,且不需要经血管强化。  相似文献   
10.
MR扩散张量成像诊断慢性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3.0T MR DTI诊断慢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 方法 应用SE-EPI序列对64例病程超过2年的慢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SM组)和3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颈髓DTI。将颈髓分为上、中、下三段,分析CSM组各段颈髓ADC值、FA值、纵向本征(λL)值及横向本征(λT)值的变化。结果 所有受检者颈髓DTI显示满意。CSM组上、中、下各段颈髓的ADC值(F=251.20)、FA值(F=47.54)、λL值(F=210.14)、λT值(F=10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对照组上、中、下各段颈髓的平均ADC值为(0.81±0.06)×10-3 mm2/s,FA值为0.65±0.04,λL值为(1.66±0.10)×10-3 mm2/s,λT值为(0.47±0.04)×10-3 mm2/s,在颈髓各节段之间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CSM组直接受压部位处ADC、FA、λL、λTt值分别为20.84、12.53、6.00和2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通过ADC、FA、λL和λT能够检测颈髓微观结构的变化。DTI是判定慢性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范围和受损程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