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4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441.
目的 分析动脉分叉角度与脑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关系,以期为分叉部动脉瘤的检出及测评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2000-2013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分叉处有动脉瘤,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患者84例(动脉瘤组),同时选取在本院行MRA检查发现有动脉病变但无其他疾病者195例(对照组)。采用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行3D TOF-MRA扫描,采用Volume Rendering软件行3D角度的测量,分别测量基底动脉顶端(PCA)、双侧大脑中动脉M1远端(MCA)、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ACA)夹角。结果 动脉瘤组PCA、右侧MCA、左侧MCA、ACA夹角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分叉角度明显高于无动脉瘤的分叉角度,动脉分叉角度对分叉部动脉瘤的检出及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42.
MSCT和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FNH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及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结果:CT平扫显示病灶均呈稍低密度灶,1例在脂肪肝背景下呈相对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均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可见扭曲扩张的供血动脉,8例病灶中央可见瘢痕区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示病灶稍高于、等于或低于周围肝实质,中心瘢痕灶延时期强化。MRI检查示病变呈等信号或稍低T1信号及稍高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时期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11例显示病灶中央疤痕呈延迟强化。1例行MRS检查提示Cho峰明显升高。4例行DWI检查,病灶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ADC图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结论:MRI较CT能更全面地显示FNH的病理特征,DWI和MRS检查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43.
目的 探讨单发急性炎性脑脱髓鞘疾病(MAID)的影像学征象.方法 搜集近年来本院经临床确诊的12 例MAID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回顾分析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征象.结果 12例病变的MRI表现为脑白质(11例)或基底节区(1例)体积较大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IAR为低信号,周边为高信号;DWI病变中心为低信号,周边呈高信号;强化扫描病变呈不规则开环状强化,环开口指向基底节区或皮层灰质,病变占位效应不明显.MRS检查中所有病例的NAA峰减低,其中6例Cr峰明显减低,所有病例均可见Cho峰明显增加,NAA/Cr比值降低,Cho/Cr比值增加,4例mI峰增加,2例出现MP峰增高及异常高大的Lac峰.经临床治疗后随访复查可见病变范围明显缩小,环状强化消失,病变NAA峰明显恢复,Cho峰明显降低.结论 MAID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过程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444.
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与脑动脉瘤形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与脑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截取1081份正常MRA图像定义为一般国人脑血管形态学类型,按颈内动脉供血范围进行分型,将一侧颈内动脉只供应同侧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定义为标准均衡型,将一侧颈内动脉不仅供应同侧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同时还供应对侧全部或部分大脑前动脉,而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明显变细(管径<对侧1/2)、发育不良或未发育定义为一侧优势型,将一侧大脑后动脉主要由同侧颈内动脉通过胚胎大脑后动脉供血定义为前循环优势型进行分析.对175例动脉瘤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与一般国人脑血管形态学类型进行对照,研究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与脑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49例前交通动脉瘤中一侧优势型占87.76%(45例),与正常国人一侧优势型和标准均衡型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其中左侧优势型(33例)约为右 侧优势型(12例)的3倍,与一般人群左侧优势与右侧优势型 比(11.19%/3.98%)无显著性差异(P=0.952).而且左右侧前交通动脉瘤数目构成与临床一般人群一侧优势型左右侧构成无显著性差异(P=0.544).5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前循环优势型(21例)与标准均衡型(27例)构成与正常国人脑血管类型前循环优势型(224例)及标准均衡型(762例)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8).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多发动脉瘤中脑血管类型异常比例均与正常国人脑血管类型异常比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M1远端分叉处动脉瘤脑血管类型异常比例与正常国人脑血管类型异常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一侧优势型供血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相关,造成前交通动脉瘤左右侧差异的原因是因为一侧优势型发育左右侧存在差异.Willis环的变异是Willis环上动脉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45.
医源性肾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肾镜取石及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肾出血的DSA表现及超选择性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32例医源性肾出血患者,其中肾镜取石患者9例,肾穿刺术后出血23例,对肾出血动脉行超选择DSA,并用明胶海绵和(或)弹簧钢圈对其进行超选择性栓塞。回顾性分析其DSA表现,并观察超选择血管栓塞治疗肾出血的临床疗效。结果9例肾镜取石术后出血患者,5例表现为单纯性假性动脉瘤,4例表现为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23例肾穿刺活检术后出血者,假性动脉瘤2例,对比剂外溢者8例,余13例表现为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单独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20例,明胶海绵联合弹簧圈栓塞12例。术后患者出血停止,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栓塞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及疼痛。结论DSA能明确医源性肾出血的诊断,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医源性肾出血快速有效,并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肾功能,是医源性肾出血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46.
目的 用DSA参数性成像评价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后脑灌注及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筛选单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狭窄率均在75%以上.术前术后分别行双侧颈动脉后前位造影,成像相关参数术前术后一致.用自行开发的软件对图像进行脱机处理,感兴趣区(region ofinterest,ROD分别选在脑组织,颈内动脉及静脉窦的上矢状窦区,求得时间-灰度曲线,从此曲线上分别提取支架侧颈动脉术前术后脑组织的最大灰度值,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ean to time,MTT),对比剂峰值出现的时间,对比剂的达峰时间及对比剂变化的最大斜率值以及脑循环时间.成像速度为7.5帧/s.应用配对设计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狭窄侧脑组织感兴趣区内对比剂峰值、时间-灰度曲线的最大斜率值、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脑循环时间术前分别为108.20±5.58、1.23±0.37、(4.78±0.24)s、(8.20±0.42)s、(4.92±1.03)s,术后分别为114.20±7.58、2.01±0.36、(4.14±0.40)s、(3.55±0.56)s,(4.18±0.89)s,上述参数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7、8.00、0.21、10.12、10.12、4.14,P值均<0.05).感兴趣区峰值出现时间术前(5.39±0.24)s,术后(5.37±0.78)s,术前术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值0.21,P值均>0.05).结论 DSA参数性成像技术术前术后所得参数变化能够反映出术前术后脑灌注的改变.  相似文献   
447.
刘怀军 《临床荟萃》2014,29(1):78-80
<正>重症肺炎是指除肺炎常见呼吸系统病况外,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1]。重症肺炎具有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等特点[2],早期即可出现低氧血症,往往在短期内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直至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3]。重症肺炎是老年人常见疾病,由于  相似文献   
448.
目的:观察外伤后48h内脑挫裂伤区CT灌注(CTP)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的变化,并确定CTP各参数图对1周后病变面积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对18例48h内就诊的患者行CT平扫(NCCT)与CTP检查,首次检查1周后复查NCCT,测量下列4个区域的CBF、CBV及MTT:脑挫裂伤内出血区、低密度区、灶周NCCT密度正常及对侧镜像区脑实质。测量首次NCCT、CBF、CBV及MTT图像上病变面积,并与1周复查NCCT同层图像所见比较。结果:脑挫裂伤内出血区及低密度区CBF[分别为(2.42±1.62)ml/(100g·min)及(10.58±6.45)ml/(100g·min)]及CBV[分别为(0.62±0.41)ml/100g及(1.53±0.47)ml/100g]均明显下降,以低密度区参数变化范围最大;挫裂伤内出血及低密度区MTT明显延长[分别为(16.10±8.45)s及(9.69±6.31)s]。初诊时NCCT上异常密度区1周后有明显增大,以CBF与CBV图所见的异常灌注面积与1周复查时NCCT吻合度最佳(66.67%与50%)。初诊NCCT与MTT图(分别为77.78%与72.22%)常低估1周后NCCT所见病变面积。结论:脑挫裂伤血流灌注明显低于正常,以出血区CBF与CBV下降明显,而低密度区CBF变化范围最大。CBF与CBV图可较好地预测1周后病变的面积。  相似文献   
44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