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1.
目的观察总结LVEF<40%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例LVEF<40%的冠心病患者进行OPCAB手术,为同期55例LVEF<40%的冠心病外科治疗的35%,年龄44~78岁,平均62.0岁。心功能Ⅱ级5例,Ⅲ级10例,Ⅳ级5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2支病变1例,3支病变8例,左主干加3支病变11例。LVEF30%~40%的15例,20%~30%的5例,平均35%。结果 全组病例均完成OPCAB手术,人均搭“桥”2.65支。手术死亡1例,术后14 d死于左心衰、肺水肿;术后2例室性心律,低心排2例,均治愈出院。结论低LVEF患者实施OPCAB手术有令人满意的手术成功率和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血管外膜应用西罗莫司对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外膜应用西罗莫司对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作用。方法 12条犬建立双侧股动脉自体颈外静脉旁路移植模型,随机喷涂西罗莫司的纤维蛋白胶(200 μg/2 ml)于一侧移植静脉外表面为实验组,对侧喷涂相同剂量蛋白胶为对照组。在术后2周和4周各取6条犬双侧静脉移植物制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和计算内膜厚度和截面积;检测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指数(PCNAI);扫描电镜观察内膜超微结构。结果术后2周和4周实验组的内膜厚度和截面积[(168.93±50.18)μm和(175.93±54.17)μm],[(1.08±0.20)mm2和(1.23±0.34) mm2]均较对照组[(201.83±43.57)μm和(224.83±45.92)μm)]和[(1.48±0.11)mm2和 (1.71±0.15)mm2]降低,P<0.05。术后2周后实验组血管壁PCNAI较对照组降低(14.78±1.89 和23.56±1.87,P<0.05),术后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下见术后2周实验组内皮覆盖较对照组良好,术后4周两组内膜已经完全内皮化。结论血管外膜局部应用西罗莫司对预防静脉移植物术后早期狭窄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免疫磁珠两步法体外分离纯化小鼠脾脏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效果.方法 将C57BL/6(H-2b)小鼠脾脏剪碎、过滤、去除红细胞后离心洗涤,获得小鼠脾细胞悬液.用Ficoll法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后,通过免疫磁珠阴性加阳性选择两步法分离获得CD4+CD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53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53例,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1d~65岁,右冠状动脉动脉瘘28例,左冠状动脉瘘25例,漏入右房、右室、肺动脉、左房、左室分别为16、13、16、1、7例。单纯性冠状动脉瘘26例,余27例合并有其他心脏外科疾病,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结果:死亡2例,1例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少量残余漏,2例心电图检查仍存在ST-T改变,余48例痊愈。随访2个月~5年,仅1例患者有轻微劳累后气促症状。结论:外科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当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和复杂心脏畸形时,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需谨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提高房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成人房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直接缝合3例,自体心包补片修补8例,涤纶补片修补4例。结果 15例均痊愈出院,随访1~5 a,活动正常,口唇发绀及下肢水肿消失,心功能均获得改善,X线胸片心胸比率降至0.51~0.62。超声心动图无心房水平分流,肺动脉收缩压降至19~37 mmHg。结论房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正确处理其合并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谭今  于涛  黄克力  刘科  杨倩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8):2179-2184
目的 评价血浆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心功能指标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心瓣膜病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均由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检测指标;于患者出院1个月后开始随访,随访时间为18个月,根据随访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结果 随访的138例患者中,删失14例,其余124例中预后良好73例(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51例(预后不良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为41.1%(51/12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RR=1.578,P=0.039)、血浆BNP(RR=1.935,P=0.013)和NT-proBNP(RR=2.346,P<0.001)是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LVEDD、血浆BNP和NT-proBNP预测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74、0.814、0.800,血浆BNP联合NT-proBNP预测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特异度为78.9%,灵敏度为83.6%。结论 血浆BNP和NT-proBNP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望作为临床评估患者术后预后风险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48例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手术均在全麻中度低温(28~32℃)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47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行主动脉瓣成形术;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升主动脉置换术2例,冠状动脉移植+升主动脉置换术(Bentall术)4例,二尖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成形术5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1例。结果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1例死亡。32例随访6~61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者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治疗BAV的常规有效方法,但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在心脏外科应用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例二尖瓣疾病患者接受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等手术情况,及随访19个月的死亡、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正中开胸。18例一次成形成功,2例首次成形效果欠佳,再次阻断后重新成形成功。术中所有患者均使用成形环,其余成形方法包括瓣叶折叠(4例)、交界缝合(3例)、人工腱索(10例)、心包补片(2例);同期行房缺或卵圆孔修补6例、三尖瓣成形10例、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1例、左房黏液瘤切除3例、二尖瓣赘生物清除1例。患者手术时间(259.50±48.88)min,体外循环时间(148.15±41.17)min,主动脉阻断(85.15±20.74)min,术中失血量(132.50±56.84)m L,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106.50±102.10)m L,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2.75±0.79)d,总输血量(206.00±202.70)m L。1例心包致密粘连患者术后引流量偏多,输入较多库血;另有1例术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感染性休克,经联合抗感染后治愈。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7.15±5.17)h,术后ICU停留(26.50±9.62)h,术后住院(9.70±4.51)d。全部患者无死亡,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未见明显狭窄或返流。全组随访(10.30±4.88)个月,无死亡,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9例,Ⅱ级1例,较术前改善(P0.05);随访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1例,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术前缩小(P0.05)。结论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已日趋成熟,创伤小,出血和输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9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为微创组;选择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进行相应手术的9例患者为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微创组9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2例使用生物瓣),二尖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主动脉瓣环扩大+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植入主动脉瓣膜型号19~25 mm,无1例延长手术切口。术后无死亡患者,无出血及胸部切口愈合不良,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气和右侧胸腔积液各1例,均经胸腔引流后治愈出院。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ACC)时间稍延长(P 0. 05),但并不延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入住时间(P 0. 05),且术后引流量和总输血量减少(P 0. 05),皮肤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 0. 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微创组患者术后随访1~13个月,心脏彩超提示人工瓣膜未见明显异常,心功能恢复至Ⅰ级。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可以取得与经胸骨正中切口同样的效果,但创伤更小,失血和输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瓣膜手术的经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手术的方法,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5~1998年间1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或成形、主动脉瓣置换、联合瓣膜置换、Bentall术。结果 瓣膜病病因中,风湿性8例,退行性4例,缺血性3例,手术病死率为6.7%(1/15)‘4例发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其中3例需行主动脉内球反博;5例二尖瓣成形术后,反流面积从6.5~15.0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