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在心脏外科应用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例二尖瓣疾病患者接受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等手术情况,及随访19个月的死亡、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正中开胸。18例一次成形成功,2例首次成形效果欠佳,再次阻断后重新成形成功。术中所有患者均使用成形环,其余成形方法包括瓣叶折叠(4例)、交界缝合(3例)、人工腱索(10例)、心包补片(2例);同期行房缺或卵圆孔修补6例、三尖瓣成形10例、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1例、左房黏液瘤切除3例、二尖瓣赘生物清除1例。患者手术时间(259.50±48.88)min,体外循环时间(148.15±41.17)min,主动脉阻断(85.15±20.74)min,术中失血量(132.50±56.84)m L,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106.50±102.10)m L,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2.75±0.79)d,总输血量(206.00±202.70)m L。1例心包致密粘连患者术后引流量偏多,输入较多库血;另有1例术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感染性休克,经联合抗感染后治愈。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7.15±5.17)h,术后ICU停留(26.50±9.62)h,术后住院(9.70±4.51)d。全部患者无死亡,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未见明显狭窄或返流。全组随访(10.30±4.88)个月,无死亡,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9例,Ⅱ级1例,较术前改善(P0.05);随访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1例,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术前缩小(P0.05)。结论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已日趋成熟,创伤小,出血和输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9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为微创组;选择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进行相应手术的9例患者为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微创组9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2例使用生物瓣),二尖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主动脉瓣环扩大+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植入主动脉瓣膜型号19~25 mm,无1例延长手术切口。术后无死亡患者,无出血及胸部切口愈合不良,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气和右侧胸腔积液各1例,均经胸腔引流后治愈出院。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ACC)时间稍延长(P 0. 05),但并不延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入住时间(P 0. 05),且术后引流量和总输血量减少(P 0. 05),皮肤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 0. 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微创组患者术后随访1~13个月,心脏彩超提示人工瓣膜未见明显异常,心功能恢复至Ⅰ级。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可以取得与经胸骨正中切口同样的效果,但创伤更小,失血和输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出现远期孤立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的外科治疗效果和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因左心瓣膜术后发生远期孤立性重度TR而接受三尖瓣外科治疗的41例患者的资料.三尖瓣成形(tricuspid valve repair,TVP)7例,三尖瓣置换(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TVR)34例,比较两组的近、远期结果.并比较存活组与术后早期死亡组及术后远期死亡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早期及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时间(6.3±3.4)年,随访率97%,死亡14例(34.1%).TVP组术后死于右心功能衰竭1例(14.3%),无远期死亡;因再发重度TR于术后3.5年行TVR1例.TVR组手术死亡8例,远期死亡5例,死亡率38.2%.因右心功能衰竭死亡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脑出血、猝死、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死亡各1例.TVP组死亡率有高于TVR组的趋势(P=0.43).手术早期死亡组三尖瓣反流面积、肌酐值明显高于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远期死亡组右心室大小、肌酐值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孤立性TR的再次手术死亡率高,选择TVP将有助于降低死亡率.三尖瓣反流程度重、术前肌酐值升高是手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右心室大小和术前肌酐值升高是术后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4-12~2019-03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接受了右侧胸骨旁第2~3肋间隙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19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男10例,女9例。所有患者通过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并通过右上肺静脉插入左心室引流管;术中直视下切除病变主动脉瓣膜,间断缝合瓣环,植入人工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顺利完成,无扩大手术切口或转为前正中开胸病例。手术时间(256.05±47.54)min,体外循环时间(110.79±23.0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1.37±14.93)min,术中失血量(231.58±129.33)ml,术毕回输自体血(314.21±77.84)ml,库血使用量(257.89±238.20)ml。有8例(42.11%)患者未输库存血。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95±2.57)h,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29.16±10.76)h,术后引流管安置时间(3.47±0.77)d。患者手术切口长度(4.93±0.57)cm,术后无切口愈合不良病例发生。1例患者术中停机后发现主肺动脉间隙出血,直接修补困难,再次并行循环放空心脏后修补成功。1例患者术后并发右下肺不张,经治疗后复张。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8.58±2.24)d。患者术后随访(25.68±20.07)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恢复至Ⅰ级;心脏彩超提示人工瓣膜未见明显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通过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进行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效果良好,值得在有经验的心脏中心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微创组),并与同期22例采用常规经前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传统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等。微创组术后通过门诊随访,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7月,记录心功能恢复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传统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短于传统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升主动脉直径(AAD)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微创组随访(37.45±6.58)个月,无死亡病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人工瓣膜未见异常。结论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和输血少,并发症相对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三尖瓣关闭不全(TR)致右心重构的动物模型.方法 以比格犬为实验对象,采用右侧开胸短时阻断上、下腔静脉,切开右心房,心脏不停跳直视下剪除三尖瓣叶,根据术中心脏超声TR与右心房面积比(TR/RA)分为重度TR组(n=8,40%≤TR/RA< 70%)、极重度TR组(n=3,TR/RA≥70%),假手术组为对照组(n=3,无TR).超声心动图定期追踪检查,对饲养满18个月的2条犬处死,取器官组织标本.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最长饲养超过540 d,存活率为100%.手术组犬体质量逐渐增加,部分犬出现腹水.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右心功能减退,处死的手术组比格犬解剖发现肝硬化及大量腹水,提示发生右心重构和右心衰竭.假手术组手术前后未见差异.结论 直视下剪除三尖瓣叶可成功建立TR致右心重构的动物模型,具有操作简单、可控性强、存活率高等特点,是研究右心重构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远期发生孤立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TR) 再次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和远期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发生远期孤立性重度TR行再次手术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53例;年龄37~72 (52.3±8.0) 岁,其中合并心房颤动 (AF) 59例。功能性TR 61例,风湿性TR 4例。术前心功能Ⅱ级6例,Ⅲ级40例,Ⅳ级19例。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1~26 (11.2±4.7) 年。行三尖瓣置换术 (TVR) 55例,三尖瓣成形术 (TVP) 10例。 结果 全组患者住院死亡11例 (1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术前右心室内径、血浆白蛋白 (ALB)、结合胆红素 (DBil)、体外循环 (CPB) 时间及术前心功能Ⅳ级与手术死亡显著相关;而术前心胸比率 (C/T)、TR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肺动脉收缩压 (PAs)、术前血红蛋白 (HGB)、肌酐 (Cr)、总胆红素 (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及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均与手术死亡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手术早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心功能Ⅳ级 (OR=7.23,95% CI:1.57-33.25,P=0.01)。54例生存患者中共有50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2.6%,随访时间1~160 (47.2±43.3) 个月。随访期间死亡5例,其中行TVR患者死于心力衰竭3例、主动脉瓣梗阻1例;TVP1例患者死于心跳骤停。行TVR患者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3%和89%±7%;行TVP患者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0%±18%(P=0.92)。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术后远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血肌酐值(HR=1.10,95% CI:1.03-1.17,P<0.01)。 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发生远期孤立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行再次手术的死亡率与术前患者全身状况和心功能独立相关,外科手术治疗应在严重心力衰竭发生之前进行。术后5年生存率较好,术后远期死亡主要与术前肌酐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妊娠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4~2018-09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2例妊娠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均同期行主动脉根部置换+Sun's手术+剖宫取胎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母体均存活;例1术后并发肺部感染,例2术后并发急性脊髓缺血导致的右下肢体活动受限和骶尾部褥疮,经过积极治疗均好转出院; 2例胎儿均死亡。术后随访2~11个月,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位人工瓣膜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提示手术部位形态、结构、血流未见异常,支架远端的自体血管无扩张,假腔血栓机化形成;例1产妇恢复工作,例2产妇右下肢体肌力恢复至Ⅳ级。结论妊娠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根据主动脉病理改变、孕周、胎儿宫内情况及患方意愿决定具体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3年3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心脏手术患者57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医院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85例)和非感染组(488例);归纳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检测TGF-β1、Smad2、Smad3表达水平;比较两组TGF-β1、Smad2、Smad3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GF-β1、Smad2、Smad3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手术时间、糖尿病、联用抗菌药物、二次手术、术后住院天数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OR=1.912、1.984、2.356、1.996、2.128,P均<0.05);感染组TGF-β1、Smad2、Smad3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绘制ROC曲线获得TGF-β1、Smad2、Smad3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7、0.765、0.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