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微创组),并与同期22例采用常规经前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传统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等。微创组术后通过门诊随访,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7月,记录心功能恢复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传统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短于传统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升主动脉直径(AAD)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微创组随访(37.45±6.58)个月,无死亡病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人工瓣膜未见异常。结论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和输血少,并发症相对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雷虹  严中亚  严宇  章庆春 《安徽医学》2013,34(9):1287-1289
目的比较经右腋下直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例二尖瓣病变患者,分别行2种切口二尖瓣置换术,右腋下直切口10例,胸骨正中切口组10例。两组病例皆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右腋下直切口体外循环建立时间比胸骨正中切口组长(P0.05);右腋下直切口组输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比胸骨正中切口组少(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观察时间右腋下直切口组也比胸骨正中切口组少(P0.05)。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总手术时间基本相同(P0.05)。结论右腋下直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具有良好的美观和临床效果,其微创和美观的优势给二尖瓣置换术提供了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胸骨上段微创主动脉瓣膜置换与常规开胸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对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行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患者24例(观察组),并收集同期进行常规正中开胸单纯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患者30例为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输血量、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无院内死亡病例,无低心排,无切口感染病例,观察组手术切口明显缩短(P<0.001),术中无延长切口。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及心肌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较对照组患者少( P=0.044),术后输血量明显减少(P=0.006),术后ICU监护时间(P=0.034)及住院时间缩短(P=0.041)。观察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低(P=0.036)。对照组患者术后肺部渗出较观察组明显(P=0.049)。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减轻。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能够减轻患者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及肺部渗出、减少患者术后输血量;术后患者切口疼痛较轻,心房颤动发生率较低。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胸骨上段小切口和正中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8年6月—2019年10月接受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15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和正中切口手术的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围术期输血量、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引流量、引流管拔出时间、出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复查二维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接受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157例患者中,42例(26.8%)为胸骨上段小切口(观察组),115例(73.2%)为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对照组),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围术期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量、拔除气管插管时间以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数据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引流量[525(350,650)mL vs. 625(450,1050)mL,P=0.003]和引流管拔除时间[3(3,4)d vs. 4(3,5)d,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中,两组悬浮红细胞输注量[(3.46±1.45)U vs.(4.90±3.62)U,P=0.032]和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408.64±96.80)mL vs.(603.70±429.96)mL,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138 751.3±36 555.3)元 vs.(173 542.4±59 477.9)元,P=0.030]。结论:临床上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时,常规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是比较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微创胸骨上段J型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安全可行性以及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胸骨上段J型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和同期20例传统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资料,对比两组术中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胸管拔除时间、术后拔出气管插管时间、术后出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两组术中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与传统正中切口相比,胸骨上段J型小切口术后第1天引流量及术后总引流量减少,胸管拔除时间更早,术后拔出气管插管时间更早,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整体费用明显降低。结论:胸骨上段J型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许李力  尤斌  高峰  李平  徐屹  刘硕  李光 《疑难病杂志》2015,(1):42-44,48
目的利用倾向性评分对比匹配法比较微创直视与传统正中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05年6月—2014年6月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患者353例,其中直视微创手术72例为微创组,传统正中开胸手术281例,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研究的方法,找出与微创手术最匹配的72例病例作为传统组进行对比研究。直视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方法为股静脉二级管,股动脉插管体外循环,双腔气管插管。经右侧胸骨2或3肋间入路,左侧肺单侧呼吸情况下,以Chitwood钳经胸阻断升主动脉,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心脏停跳后经主动脉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传统正中开胸患者行上下腔静脉插管,主动脉切口入路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结果微创组相对传统组在手术时间(4.4±1.4)h vs.(4.1±0.8)h(P=0.43),体外循环时间(124.8±47.1)min vs.(104.7±33.4)min(P=0.36),主动脉阻断时间(86.8±29.5)min vs.(73.5±22.9)min(P=0.65),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18.5±7.5)vs.(27.1±3.1)h(P=0.26)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围术期输血率36.2%vs.93.1%,术后住院时间(7.3±3.1)d vs.(8.8±3.9)d(P=0.01),术后引流量684(0~2 790)ml vs.739(50~4 460)ml(P=0.03),围术期输血量1.91(0~20)U vs.6.62(0~20)U(P=0.00),手术切口长度(5.6±1.1)cm vs.(26.3±4.5)cm(P=0.00)等方面有显著性的改善。结论在跨越了学习曲线后,直视微创主动脉瓣手术比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有诸多优势,是安全、有效、易于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经胸骨上段横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5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横向断开胸骨,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105~113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57~78分钟.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6~12小时,引流液120~230mL.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经胸骨上段横切口能够完成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美观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经胸骨上段小切口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在某些情况下替代传统换瓣手术径路的方法。方法 选择性地对 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瓣膜置换手术。结果 二尖瓣置换 3例 ,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 2例 ,术后恢复顺利。结论 该术式具有切口小、创伤渗血少、外型美观等优点 ,手术显露尚佳 ,但不利于需要处理三尖瓣的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胸腔镜辅助右胸微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的资料,探讨该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66例患者行胸腔镜辅助右胸微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采用穿刺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Chitwood钳经胸阻闭升主动脉,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经房间隔或房间沟入路,胸腔镜辅助下完成二尖瓣置换术.同期由相同手术组完成75例传统正中开胸,上下腔静脉插管,由房间隔入路完成单纯二尖瓣置换术作为对照组.结果全组无死亡,微创组有2例胸腔严重粘连中转开胸行瓣膜置换术.与正中开胸组比较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手术时间延长;胸腔引流液、输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右胸微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安全,临床疗效等同甚至优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 0例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 18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12例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0例。分别采用胸骨正中上段或下段部分胸骨劈开切口 ,切口长约 7~ 9cm。结果 :本组 4 0例无围术期死亡者。术后恢复快 ,无严重的并发症 ,术后纵隔引流量少 ,输血量少 ,无切口感染、裂开。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胸骨正中小切口可安全用于多种心脏直视手术 ,具有创伤小、胸骨完整性破坏小、疗效好及美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采用右腋下切口完成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及二尖瓣替换术与经胸骨正中切口完成相似手术的减创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23例经右腋下切口进行的房间隔缺损修补、室间隔缺损修补及二尖瓣替换术,及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进行的26例同类手术。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胸液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切口并发症及胸腔出血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胸骨正中切口组相比,右腋下切口组术中止血时间,术中术后红细胞及血浆输入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右腋下切口可顺利完成上述心内直视手术,安全有效,与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2.
杜正隆  凌毅  钟齐庆 《微创医学》2007,2(5):387-389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微创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风湿性二尖瓣病变67例患者随机分为全电视胸腔镜下行二尖瓣置换术(腔镜组)32例、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传统组)35例;腔镜组切口选择在胸骨右缘3或4肋间(第三孔:主要操作孔)、右腋中线3肋间(第一孔:辅助操作孔)和右腋前线6或7肋间(第二孔:胸腔镜孔),以及腹股沟处切口作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特制的长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冷血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而传统组采取在全麻醉体外循环下行胸部正中切口,并以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行二尖瓣替换。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升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与传统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腔镜组胸液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都与传统组有显著性差异。腔镜组术后4例发生并发症,32例出院时复查心脏超声示瓣膜位置、活动良好,无瓣周漏,心功能(NYHA)Ⅱ级32例。结论全胸腔镜下微创二尖瓣置换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美容,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右腋下小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1月两种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93例病例资料,右腋下小切口组36例,胸骨正中切口组57例。两组病例皆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修复。结果: 术后右腋下小切口组死亡1例(2.8%),胸骨正中切口组无死亡病例,两组远期均无死亡病例。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建立时间明显比胸骨正中切口组长(P <0.05);右腋下小切口组术后24 h引流量、输血量均比胸骨正中切口组少(P均<0.05);机械通气时间右腋下小切口组也比胸骨正中切口组短(P <0.05)。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具有良好的美观和临床效果,其微创和美观的优势给二尖瓣成形术提供了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照全胸腔镜与正中开胸下二尖瓣置换+射频消融术病例的短期效果,探讨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科连续实施的二尖瓣置换+射频消融治疗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完全胸腔镜组,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并射频消融术37例;正中开胸组,经正中胸骨切口二尖瓣置换并射频消融术29例。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参数、术后转归及近期随访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6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在手术时间(P0.01),体外循环时间(P0.01),关胸时间(P0.01),围术期失血量(P0.01),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P0.05),ICU停留时间(P0.01)、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P0.01),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P0.01)等方面完全胸腔镜组均优于正中开胸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主动脉阻闭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射血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经验表明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并心房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并房颤患者安全有效,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相比,全胸腔镜手术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关胸时间、围术期失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我院经右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行三瓣膜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1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5~65岁,平均(48.3±9.1)岁。患者中包括:9例风湿性瓣膜病,累及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合并有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风湿性瓣膜病,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2例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致继发性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12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术式包括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及三尖瓣成形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及三尖瓣成形术2例。结果  无围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胸手术,无再次开胸止血。6例患者输血,平均输血量为(408.3±444.4) mL。无主动脉夹层、肾功能不全及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9个月,平均(6.3±2.0)个月,无瓣周漏及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经右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行微创三瓣膜手术安全有效,可减少手术创伤,增加患者满意度,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瓣置换术不再是仅通过正中胸骨切开术进行的手术。快速展开假体心脏瓣膜和无缝线瓣膜的技术创新促进了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可以像传统手术一样安全进行,并且可能具有较低的发病率,使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本文围绕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选择、手术方法及疗效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共选择104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1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25例、二尖瓣修复8例、二尖瓣置换44例、主动脉瓣置换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2例.房间隔缺损及二尖瓣病变采用右胸小切口、外周体外循环、胸腔镜辅助完成心内操作;主动脉瓣置换8例采用右胸骨旁小切口和3例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中心体外循环完成.除3例胸骨上段小切口用传统方式建立体外循环外,其余101例均采用外周体外循环,经股动脉及股静脉插管建立CPB,25例采用颈内静脉插管.CPB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应用VAVD(负压控制在(-30~-60 mm H),连续血气监测及超滤.Chitwoodg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阻断循环,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停跳保护液.心内操作使用微创器械完成与常规手术相同的步骤.结果 104例患者CPB时间46~209(118.1±25.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9~145(55.7±22.8)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17(11.1±4.3)h,术后24 h引流量50~680(232.6±194.5)m L.术后ICU时间3~56(12.3±8.33)h,术后住院时间4~16(12.1±4.5)d.术后早期心胸比率,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功能Ⅰ级49例,Ⅱ级53例,Ⅲ级2例,明显好于术前.1例髂静脉损伤予修补,2例胸膜严重粘连无法分离转正中开胸,1例再次开胸止血,全组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死亡.随访1~23月,随访率98%(102/104),无远期死亡,症状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满意度高.结论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和不影响美观等特点,在特定的病例中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在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2年60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纵膈肿瘤,按手术方法分为传统开胸组(30例)和VATS组(30例),开胸组采用传统经胸骨正中切口或侧切口进行肿瘤切除,VATS组采用胸腔镜行肿瘤切除,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VAT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开胸组(P〈0.01),两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在原发性纵膈肿瘤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可行,较常规开胸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有明确的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右胸微创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和)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4-01—2016-12间收治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和狭窄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行右胸微创二尖瓣置换手术治疗,另以同期在我院接受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术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相关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随访期心功能改善)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自动复跳率、术后12 h引流量、ICU时间等的比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心功能分级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右胸微创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和)狭窄的创伤小,患者的痛苦程度低,有效性、安全性俱佳,更利于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单一胸骨上段第4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弓部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共153例行主动脉弓部置换手术的患者,其中男性115例,女性3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胸骨上段小切口组(UHS组,n=73)和传统切口组(FS组,n=80)。UHS组采用经单一胸骨上段第4肋间小切口完成手术; FS组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完成手术,记录两组围术期各种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UHS组停循环时间显著长于FS组[(34.9±8.2) min vs.(32.5±6.0) min,P 0.0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1.3±8.7) h vs.(42.9±10.2) h,P 0.05]和ICU停留时间[(51.3±19.2) h vs.(71.2±29.8) h,P 0.05]UHS组显著少于FS组。其余各临床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弓部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安全、可行,该手术可能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