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97篇 |
国内免费 | 31篇 |
完全免费 | 276篇 |
学科分类
医药卫生 | 340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115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155篇 |
2014年 | 223篇 |
2013年 | 224篇 |
2012年 | 308篇 |
2011年 | 248篇 |
2010年 | 212篇 |
2009年 | 192篇 |
2008年 | 238篇 |
2007年 | 190篇 |
2006年 | 156篇 |
2005年 | 166篇 |
2004年 | 91篇 |
2003年 | 100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中度术后疼痛的Ⅱ期临床试验 总被引:112,自引:1,他引:111
目的:考察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对中度术后疼痛患者的止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试验药和对照药分别为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和安慰剂.选骨科、普通外科和妇科术后中度疼痛(疼痛强度4~6)的受试者197例,试验组99例,对照组98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单次给药,缓慢静脉注射1支(5mL).用药前及用药后6h内评价疼痛强度(PI)、疼痛强度差(PID)、疼痛缓解率(PAR)和有效率.结果:试验组单次用药后6h的PI,PID和PAR分别为1.3,4.1,98.0%,显效率为89.9%;对照组则分别为3.3,1.7,43.9%,25.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安慰剂.结论: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是安全有效的中等强度靶向镇痛药. 相似文献
2.
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 总被引:76,自引:2,他引:74
目的:为提高喜树碱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制备了该药的固体脂质纳米粒。方法:采用热融分散技术制备了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了体外和体内喜树碱的浓度。结果:纳米粒平均粒径为dln=196.8 nm,载药量为4.8%,包封率为99.5%,表面带有负电荷,在pH 7.4的磷酸缓冲溶液中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以喜树碱溶液为对照组,Poloxamer 188包衣的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静脉注射后药物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显著延长,小鼠脑、心、肝、脾、血浆、肾和肺中的分布显著增加。结论: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体内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对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肝靶向羟基喜树碱缓释毫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采用吸附—包裹法制备了聚乙烯吡啶烷酮包被的羟基喜树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研究了该毫微粒的形态、粒径及粒径分布、载药量、体外释药特征、动物体内的分布与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平均粒径dav=81.2nm,载药量为1.22%,体外释药速率符合Higuchi方程:Q=0.0615+0.0940t,静脉注射后15min,即有68.2%羟基喜树碱浓集于肝脏。血浆药浓—时间曲线符合二室开放药动学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Vc=3.548L,T1/2β=146.99h,CL=0.1788L·h-1。说明该载药毫微粒具有明显的肝靶向和缓释作用。本文报道的吸附─包裹法对水、脂不溶性药物聚氰基丙烯酸酯毫微粒的制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细菌耐药机制与临床治疗对策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由于广谱抗菌药的滥用以及细菌间耐药基因的转导,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发展成为人类健康事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细菌主要通过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主动外排作用以及形成细菌生物被膜而对抗菌药物耐药,这些耐药机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两个或更多种不同的机制相互作用决定一种细菌对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本文介绍了临床常见致病菌对各类抗菌药物主要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并总结了针对常见细菌耐药的合理用药及相关防治对策,以期为临床常见致病菌耐药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6.
肝靶向万乃洛韦毫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为提高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的疗效并降低其毒性,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了万乃洛韦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对其形态、大小及其分布、体外释药特性、载药量、初步稳定性、动物体内的分布和体外肝细胞的摄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毫微粒粒径dav=104.77±11.78nm;载药量11.20%;包封率84.85%;体外释药符合双相动力学规律;对肝细胞具有通透性;静注后15min有74.49%集中在肝脏。提示,万乃洛韦毫微粒对于提高万乃洛韦对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和降低其对肾脏的毒性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肝靶向氟尿嘧啶类脂纳米粒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 为了提高氟尿嘧啶(5-Fu)的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制备具肝靶向的5-Fu类脂纳米粒。方法 利用氟尿嘧啶与硬脂酰氯进行反应,制备了5-Fu前体药物N1-硬脂酰-5-Fu,通过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结构确认。同时研究了前体药物的性质及稳定性。采用物理凝聚法制备类脂纳米粒,并研究其形态、粒径及粒径分布、载药量、体外释药特征、动物体内分布与药代动力学参数等。结果 平均粒径dav=240.19 nm,载药量为20.53%。体外释药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与5-Fu水针剂比较,类脂纳米粒组在肝脏中药物含量平均增加了一倍以上。家兔体内主要药动学参数为:Vc=0.04336 L.kg-1,T1/2β=1.2834 h,CL=0.1632 L.h-1。结论 利用前体药物可提高药物的脂溶性,首次以物理凝聚法制备类脂纳米粒,小鼠体内分布研究表明类脂纳米粒有明显的肝靶向,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物素化壳聚糖微球的体外抗癌活性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研究一套有预定位及肿瘤导向作用的药物载体系统。方法 以生物素化无唾液酸胎球蛋白为分子识别系统,与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将包封有5-Fu的壳聚糖微球生物素化,作为药物载体,通过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将二者桥连,用“三步法”研究微球体外抗肿瘤作用。结果 亲和素-生物素化受体介导的生物素化壳聚糖微球能与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特异结合并有显著的抗癌作用。结论 生物素化微球-亲和素-生物素化受体(或单克隆抗体)系统可望在体内有预定位及肿瘤靶向作用,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新型药物载体:脂质微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脂南微球(LM)在组织分布上与脂质体相似,可以选择性地在肿瘤及炎症部位蓄积,改变了药物的体内生物分布。研究表明,与抗肿瘤药1,3-双(2-氯乙基)-1-亚硝基脲(BCNU)溶液剂相比,BCNU-LM制剂体外被肿瘤细胞摄取明显增加,体内抗肿瘤活性显著增强,毒性降低。非甾体抗炎药氟比洛芬易引起胃粘膜损伤等副作用,将氟比洛芬乙酸乙有药制成LM制剂,临床试验表明,与药物口服剂型相比,LM制剂起效快,可迅速 相似文献
10.
抗肿瘤新药——培美曲塞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培美曲塞是一种作用于叶酸代谢过程中 多种靶点的抗肿瘤新药。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证 实该药对多种实体肿瘤有明确的抗瘤活性,包括肺 癌、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等,特别是对恶性胸膜间 皮瘤的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和 皮疹,在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情况下,不良反应 明显减轻,病人耐受性良好。本文就近年来该药的 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