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升高等,大多数急性阑尾炎不难诊断,加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可使阑尾炎诊断的准确率达到71%~98%[1].但部分急性阑尾炎患者可因为阑尾位置不同、年龄差异、炎症的波及、内脏神经定位差等因素出现不典型的临床表现,难以明确诊断.而慢性阑尾炎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确诊多较困难.对于上述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的患者,直接选择手术探查,无疑是对患者巨大的伤害.近年来,结肠镜检查对阑尾炎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收集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院住院的急慢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对其术前结肠镜及其它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结肠镜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镜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EMR(39例)和ESD(45例)治疗,分别对其整块切除、完全和不完全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穿孔、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利用卡方检验对两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未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ESD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1),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伴发溃疡,ES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均远长于EMR组(P<0.05),且ESD组的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EMR组(P<0.05),但术后出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性才高于EMR组(P<0.05);(3)ESD组术后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而EMR组术后患者分次切除病变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整块切除(P<0.05)。结论 ESD在治疗胃早期病变中整块切除和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且术后几乎无复发。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存在较高的穿孔、出血风险性。  相似文献   
3.
强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赛  黄妙兴 《中国药房》2011,(36):3421-3424
目的:研究强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将104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进行基础护肝治疗,治疗组6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强肝胶囊(1.2g,tid)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肝纤维化谱(HA、PcⅢ、CⅣ、LN)、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及肝脏病理变化。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细胞外基质前胶原α2(collα2)mRNA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CTGF的蛋白表达。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其肝纤维化谱及肝脏病理均明显减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肝纤维化程度均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P-1水平及CTGF、collα2mRNA水平以及CTGF蛋白表达水平,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上述指标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肝胶囊通过下调肝脏组织中CTGF的基因和蛋白水平,降低TIMP-1水平,下调collα2mRNA的表达等多条途径而实现抗肝纤维化的功能,显示其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总结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应用价值和经验.方法 对内镜检查发现的28例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应用针刀或钩刀进行ESD治疗,具体方法为:黏膜下注射含有亚甲蓝及0.005%肾上腺素的甘油果糖或生理盐水,使病灶充分抬举;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逐步剥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切除病灶直径1.0~ 3.5 cm,胃窦异位胰腺2例,直肠类癌7例,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8例,结肠脂肪瘤1例,直肠腺瘤癌变4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胃窦黏膜内癌2例.ESD手术时间40~ 110 min.2例迟发性出血接受再次内镜下止血治疗,未出现穿孔并发症.28例ESD完整剥离病变,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残留.结论 ESD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安全、有效、微创,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强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妙兴  古赛 《中国药房》2010,(8):734-736
目的:观察强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将2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2例进行基础护肝治疗,治疗组1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强肝胶囊。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氧化应激指标、活检肝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玻璃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基质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MP-1)、病理组织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肝胶囊可以改善肝脏炎症、促进肝内脂肪代谢、保护肝细胞,并对逆转肝纤维化有一定作用,是治疗NAFLD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结肠镜在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便血患儿进行成人肠镜检查并电切除治疗息肉,分析息肉的临床表现、镜下形态、病理特点,评估其安全性。结果:85%便血患儿发现结直肠息肉,临床症状主要为便血(35/35),腹痛(5/35),肛门有肿物脱出(9/35),粪便表面可见沟槽(6/35),直肠指检可触及肿块(8/35)。35例患儿发现息肉共38颗,单发占91.4%(32/35),多发3例,大小多数在2cm左右。息肉主要在直肠占73.7%(28/38),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共占92.1%(35/38)。息肉均在肠镜下成功微创电切治疗,术中、术后无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电切成功率为100%。息肉病理检查,多数为幼年性息肉占73.7%(28/38),少数为增生性息肉占15.8%(6/38)和炎性息肉占10.5%(4/38)。术后未再便血。结论:结直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最常见原因,息肉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多为单发,病理以幼年性息肉为主,电切息肉后未再便血。成人结肠镜对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的检查和微创电切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苏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东莞市人民医院2017—2019年收治的100例Hp阳性CAG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对照组患者给予四联疗法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胃苏颗粒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Hp根除情况,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46/50),明显比对照组的74.00%(37/5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Hp根除率为70.00%(35/50),研究组患者的Hp根除率为88.00%(44/50),研究组患者的Hp根除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GⅠ、PGⅠ/PGⅡ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血清IL-1、IL-6及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同时,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PGⅠ、PGⅠ/PG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IL-1、IL-6及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0%(4/50)、10.0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727)。结论:胃苏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CAG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提高Hp根除率,改善胃黏膜分泌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结肠镜在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便血患儿进行成人肠镜检查并电切除治疗息肉,分析息肉的临床表现、镜下形态、病理特点,评估其安全性。结果:85%便血患儿发现结直肠息肉,临床症状主要为便血(35/35),腹痛(5/35),肛门有肿物脱出(9/35),粪便表面可见沟槽(6/35),直肠指检可触及肿块(8/35)。35例患儿发现息肉共38颗,单发占91.4%(32/35),多发3例,大小多数在2cm左右。息肉主要在直肠占73.7%(28/38),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共占92.1%(35/38)。息肉均在肠镜下成功微创电切治疗,术中、术后无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电切成功率为100%。息肉病理检查,多数为幼年性息肉占73.7%(28/38),少数为增生性息肉占15.8%(6/38)和炎性息肉占10.5%(4/38)。术后未再便血。结论:结直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最常见原因,息肉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多为单发,病理以幼年性息肉为主,电切息肉后未再便血。成人结肠镜对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的检查和微创电切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