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纤维连接蛋白调理的人表皮角质细胞粘附、迁移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纤维连接蛋白(FN)对人表皮角质细胞(EKC)在体外培养过程中有无粘附、迁移作用.方法利用不同剂量的FN,对新鲜EKC及体外培养7~10d的EKC进行粘附、迁移功能测定.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α5β1受体在细胞培养前后的表达.结果(1)新鲜EKC在FN调理下的粘附、迁移值明显低于体外培养7~10d的EKC,粘附值分别为(0.9±0.5)%、(37.26±8.34)%(P<0.01),迁移指数分别为17.5±2.5、48.7±3.2(P<0.01).(2)培养1d的EKC及组织块体外培养后增生的表皮细胞,α5β1受体的表达染色阳性;培养7d的EKC及组织块增生表皮外周边缘染色呈强阳性;新鲜EKC染色阴性或弱阳性.结论(1)新鲜EKC与培养7~10d的EKC生物学功能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EKC生物学功能活跃的阶段(培养7d)和部位(组织块边缘增生的表皮细胞)α5β1受体表达最强.(3)体外培养能有效地诱导和激活EKC的粘附、迁移功能,使生物学功能相对静止的EKC变成了功能活跃的EKC细胞.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大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变化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体内、外2部分实验,研究糖尿病状态下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s )增殖能力的变化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方法 STZ(streptozotocin,链脲佐菌素)诱导正常SD大鼠,成模后8周(晚期糖尿病大鼠模型),荧光自显影技术检测皮肤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的沉积;ELSA法检测表皮层中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表皮生长因子)含量;提取大鼠KCs,用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唑溴盐(MTT)法测定细胞增殖速度;检测细胞周期;观察KCs核内NF-κB活性.分离培养正常SD大鼠KCs,加入不同浓度AGEs干预细胞,选择细胞反应敏感,差异显著的100mg/L AGEs干预组进行实验:测定细胞增殖速度;细胞对EGF的利用;检测KCs周期的变化,观察KCs核内NF-κB的活化状态.抑制NF-κB活性后观察细胞周期、细胞对EGF利用的变化.结果 晚期糖尿病大鼠KCs细胞周期循环阻滞,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了抑制;体外100mg/L AGEs可以明显抑制KCs的增殖.抑制NF-κB的活性后,部分恢复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 AGEs可以通过NF-κB途径影响糖尿病大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伤后24h内削痂手术对深Ⅱ度烧伤创面局部释放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B)及其对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选12例以深Ⅱ度烧伤为主的患者,每例患者均选择相对均匀的深Ⅱ度创面作为实验创面并分为3个研究区域,即手术前、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伤后24h内行削痂术.术前在实验创面切取创面组织,作为手术前实验区标本,行削痂后创面均以辐照猪皮覆盖.术中部分创面保留不予手术,该保留创面作为未手术实验区.于伤后5~7d行第2次手术,分别切取经削痂处理和未手术区的创面组织,作为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标本.采用组织培养和ELISA技术测定创面组织释放EGF、FGF-2和PDGF-AB的水平,并对创面组织中新生肉芽形成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半定量分析.结果伤后24h内削痂手术后,创面组织局部释放EGF、FGF-2和PDGF-AB的水平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有显著升高(P<0.05);创面局部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手术后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形成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显著(P<0.05).结论伤后24h内削痂手术可以促进局部组织释放EGF、FGF-2和PDGF-AB,促进新生肉芽形成,有利于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从而提示了伤后24h内削痂优于常规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方法是刃厚自体皮移植 ,后者因缺乏足够的真皮成分 ,常常造成瘢痕和挛缩。因此 ,研制一种含有足够量真皮成分的永久性皮肤替代物将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将异体 (或异种 )皮用高渗盐溶液处理以去除表皮 ,去污剂处理以去除真皮中细胞成分 ,得到一种无细胞真皮基质。经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证实 ,它去除了表皮全层和真皮中所有细胞成分 ,保留了完整的基底膜复合物 ,胶原束结构和排列保持正常 ,弹力纤维亦正常存在。与AlloDerm相比 ,无细胞真皮基质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①由于延长去污剂的作用时间 ,真皮中残留的细胞成分被完全清除 ,因此制得的真皮基质更为理想 ;②AlloDerm用同种异体皮制备 ,而无细胞真皮基质除用同种异体皮外 ,亦可用异种猪皮制备 ,因此来源广泛 ,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合并创面难愈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合并难愈创面是导致创面修复"失控"难愈的因素中最值得重视的领域之一.其患病率日渐升高,治疗手段局限,使相关预后较差,从而需要耗费大量的卫生保健资源.糖尿病下肢溃疡,特别是糖尿病足溃疡在糖尿病合并难愈创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内外对其相关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有糖尿病基础的机体烫伤后,创面新生血管化程度与创面难以愈合的关系. 方法 将SD大鼠分成对照组和以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组,每组50只.2组大鼠均造成20%TBSA的深Ⅱ度烫伤,于伤后即刻及1、3、7、14和21 d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观察评分,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同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创面组织的新生血管化程度及血管内皮细胞数量. 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创面组织评分及创面愈合率均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各时相点新生血管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伤后7 d,糖尿病组为12.00±1.40、对照组为60.00±3.00,P<0.01).2组大鼠各时相点创面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差异不明显,但糖尿病组大部分血管内皮细胞未形成功能性微血管. 结论糖尿病深Ⅱ度烫伤难愈创面虽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但仍血供不良,其机制与功能性微血管形成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7.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了解皮肤组织中AGE蓄积与糖尿病愈合中异常炎性反应的关系. 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中性粒细胞.在细胞悬液中加入不同的刺激物,根据所加物质分为:对照组,加入RPMI 1640培养液;A组,加入0.315 mg/mL AGE+RPMI 1640;B组,加入0.625 mg/mL AGE+RPMI 1640;C组,加入1.250mg/mL AGE+RPMI 1640.噻唑蓝法检测中性粒细胞活力;反转录-PCR法检测L-选择素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释放量;二氢二氯荧光黄二醋酸盐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结果 A、B、C组中性粒细胞活力(0.320±0.030、0.380±0.020、0.290±0.010)均高于对照组(0.170±0.040,P<0.05).各实验组L-选择素mRNA表达水平(A组0.95±0.08、B组1.36±0.27、C组0.50±0.26)、弹性蛋白酶释放量(A组1.98±0.43、B组2.50±0.43、C组2.01±0.18)、活性氧水平(A组1.64±0.20、B组2.16±0.26、C组3.26±0.75)也均高于对照组(此3项指标分别为0.36±0.26、0.91±0.21、0.72±0.15,P<0.05). 结论 AGE能增强中性粒细胞活力,使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这可能是糖尿病异常炎性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种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兔耳瘢痕动物模型 ,观察兔耳腹侧创面在伤后不同时间瘢痕增生的情况。方法 于 32只新西兰白兔的 6 0只兔耳腹面手术切除 2cm× 5cm全层皮肤 ,创面用 1%磺胺嘧啶银冷霜外敷包扎至愈合 ,换药 1次 /周。未作手术的 4只兔耳作对照。 (1)术后连续 12个月观察兔耳创面自然愈合情况。 (2 )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兔耳创面瘢痕增生情况。 (3)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 1~ 6个月的瘢痕指数。 结果 兔耳创面上皮化后其色泽、厚度和质地均经历从瘢痕形成、成熟到退化的演变过程 ;1~ 2个月的瘢痕指数 2 .2 9± 0 .74较 3~ 4个月 (2 .82± 0 .36 )和 5~ 6个月 (2 .90± 0 .84 )低 (P <0.0 5),其变化与瘢痕增生程度的消长趋势吻合。 结论 兔耳腹面全层皮肤缺损经自然愈合后形成的增生性瘢痕与人体增生性瘢痕相似 ,该模型是研究增生性瘢痕的发生机制及评估其治疗方法的较好的动物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探讨深二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持续存在对创面组织进行性损害的影响。方法 将 7例施行削痂手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分为手术前、手术后、和坏死组织存在的未手术创面 ,并分别获取创面组织标本 ,测定创面组织释放IL - 8、EGF、bFGF、PDGF AB水平以及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7例未手术创面组织在体外组织培养中释放IL 8水平较削痂手术后创面水平有明显升高 (P <0 0 0 1) ;同时 ,未手术创面EGF、bFGF、PDGF AB水平与其配对的削痂手术后创面比较均呈明显降低 (P <0 0 5 - <0 0 0 5 )。局部组织形态学观察亦显示 ,坏死组织存在的未手术创面除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外 ,坏死范围较手术前扩大 ,残留的少量皮肤附件因炎症扩大而消失 ,而削痂后创面的炎性反应较未手术和手术前有明显减轻 ,无坏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甚至可见新生肉芽形成和部分表皮修复。结论 创面坏死组织持续存在不仅是创面愈合过程的抑制因素 ,而且还可能因炎症反应加强或持续存在而导致创面进一步加深 ,使创面愈合更为延迟。削痂手术作为一种去除坏死组织的主动手段 ,对促进创面愈合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糖尿病大鼠浅二度烫伤模型和不同浓度的高葡萄糖体外培养体系,研究高糖环境对促血管化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创面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①90只清洁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STZ诱导的速发型糖尿病组,两组同时形成10%体表总面积(TBSA)的浅二度烫伤模型,分别取烫伤后第1、3、7、10、14天创面皮肤组织样本,测定糖含量、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检测微血管密度.②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在正常环境及30、50 mmol/L葡萄糖中培养7 d, ELISA法检测内皮细胞释放VEGF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烫伤创面组织局部糖含量及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其微血管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高糖组释放VEG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环境组.结论 在糖尿病浅二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存在促血管化生长因子高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低反应性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