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58篇
  免费   743篇
  国内免费   470篇
医药卫生   18571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57篇
  2022年   343篇
  2021年   407篇
  2020年   478篇
  2019年   539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524篇
  2016年   603篇
  2015年   710篇
  2014年   1188篇
  2013年   1118篇
  2012年   1376篇
  2011年   1454篇
  2010年   1266篇
  2009年   1215篇
  2008年   1155篇
  2007年   1030篇
  2006年   933篇
  2005年   754篇
  2004年   630篇
  2003年   434篇
  2002年   360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膳食炎症指数(DII)与颈动脉斑块内增强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行颈动脉斑块复查的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表调查患者的日常饮食数据,应用膳食营养软件计算食物的膳食成分/营养素的DII指数。根据患者DII指数分组,即DII指数为正数纳入促炎饮食组(n=35),DII指数为负数纳入抗炎饮食组(n=42);并根据患者DII指数划分5个等级,即≤-1.05、-1.05~-0.33、-0.33~0.38、0.38~1.22、≥1.22。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斑块,对其斑块厚度、回声类型、斑块造影剂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Kendall相关系数法检验。结果促炎饮食组35例患者共41枚斑块,抗炎饮食组42例患者共47枚斑块。促炎饮食组的斑块厚度较抗炎饮食组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促炎饮食组超声造影增强多于抗炎饮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II指数与颈动脉斑块内膜有无增强呈显著性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659,P < 0.001)。结论促炎饮食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较厚,DII指数越高,颈动脉斑块斑块内增强特征越明显。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究亲环素A(Cyclophilin A,CyPA)及脑梗死相关血液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的患者脑梗死组56例,斑块组(无梗死,仅有斑块)患者72例,无斑块组40例;各组中斑块的稳定程度用斑块评分来表示,斑块评分越高斑块越不稳定;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CyPA含量,并收集一些常见血液指标数据;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并根据超声中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确定斑块评分。结果无斑块组和斑块组CyP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A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1.002,95%CI 0.824~1.219);脑梗死组和斑块组中CyP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评分(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无相关性(P>0.05);斑块组与脑梗死组的斑块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与斑块评分呈正相关,血红蛋白与斑块评分之间呈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s回归后,纤维蛋白原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8.988,95%CI 3.017~3.422)。血红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OR=0.936,95%CI 134.031~144.583);斑块组,中高密度脂蛋白与斑块评分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高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OR=0.052,95%CI 1.237~1.364)。结论血清中CyPA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但与斑块的稳定性不相关;脑梗死患者中的斑块不稳定程度较非脑梗死患者斑块不稳定程度明显增加;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都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程度呈负相关,血红蛋白含量与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其中纤维蛋白原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在非脑梗死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与斑块的稳定程度呈正相关且是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价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抽取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实验室检测和超声测定比较中,可知在颈动脉硬化逐步加重的情况下,患者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且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蛋白水平虽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低,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呈现增高状态,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逐步增加,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呈现下降趋势,但纤维蛋白原水平则表现为增高。  相似文献   
64.
目的分析血脂异常及颈动脉超声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其联合应用来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300例,根据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正常组、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组、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组。采集三组患者静脉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测;对各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随着病情发展,血浆中TG、LDL-C、TC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HDL-C水平下降。正常组、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组、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组TG分别为(1.25±0.22)、(1.76±0.14)、(1.89±0.54)mmol/L;三组LDL-C分别为(2.69±0.38)、(2.92±0.51)、(3.31±0.52) mmol/L;三组TC分别为(1.93±0.31)、(2.42±0.32)、(4.45±0.42) mmol/L;三组HDL-C分别为(1.43±0.21)、(1.15±0.99)、(1.00±0.56)mmol/L。随着病情发展,Apo B/Apo A1比值明显上升,三组分别为(0.65±0.12)、(0.91±0.14)、(0.95±0.20);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加重,IMT值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三组IMT值分别是(1.65±0.26)、(2.36±0.35)、(2.83±0.44)mm。结论血脂异常联合颈动脉超声在一定程度上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5.
66.
67.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8月于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6例TIA且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记录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结果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将病例组分为斑块不稳定组与斑块稳定组,进一步比较两组间各参数差异。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糖、RDW、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5);(2)斑块不稳定组RDW明显高于斑块稳定组[(13. 21±0. 46)%vs (12. 8±0. 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RDW是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TIA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血糖、RDW、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密切相关,且RDW升高可能是TIA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RDW有望作为一个评估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廉价常规指标。  相似文献   
68.
目的通过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和头颅MRI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WML)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4~7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112例,其中男性73例,女性3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检测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量、斑块回声性质、最大斑块厚度、狭窄数量和狭窄程度。头颅MRI检查包括T1WI、T2WI、轴位弥散加权成像、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并依据MRI采用Fazekas评分法对每例患者进行WML严重程度评分。分析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指标与WML评分的关系。结果男性患者WML评分(1.86±1.72)分,女性患者WML评分(1.74±1.8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4,P=0.73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WML评分呈正相关(r=0.412,P0.01)。以年龄做控制项,偏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总数量、最大斑块厚度、狭窄总数量、狭窄程度与WML评分不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性质与WML评分仍不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指标与老年WML评分不相关。  相似文献   
69.
《临床医学工程》2019,(5):633-63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因CAS斑块引发ACI的患者1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9例。对照组采用氢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血脂水平、PI、斑块厚度及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脂水平、 PI、斑块厚度及面积均改善,且观察组的血脂水平、 PI、斑块厚度及面积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ACI患者CAS斑块的效果更好,能够有效调节血脂,抑制CAS斑块的形成与发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血清CD147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79例,按照年龄分组,≥60岁为老年脑梗死组,58例;40~59岁为中年组,21例。另有体检正常者17例为老年对照组。记录各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CD147水平,并分析其与斑块性质的关系。结果老年脑梗死组血清CD147水平[(649.18±179.42)pg/ml]明显高于中年脑梗死组[(598.82±208.79)pg/ml]及老年对照组[(355.02±100.29)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D147水平[(720.23±169.87)pg/ml]高于稳定斑块组[(514.14±105.31)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8,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CD147、LDL的OR值分别为0.114、0.146,均P0.05;CD147、LDL是老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D147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密切相关,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