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狭窄程度与脑白质病变(WML)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WML患者183例,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双侧颈动脉IMT、斑块数量、最大斑块厚度、斑块回声性质、狭窄数量以及狭窄程度;并对患者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根据MRI检查结果采用Fazekas评分对患者进行WML严重程度评分。分析不同IMT分组患者WML评分差异,分析WML评分与颈动脉斑块特征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WML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颈动脉IMT正常组、IMT增厚组以及斑块组患者WM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3±0.49比2.43±0.55比3.05±0.73,P0.05),其中IMT增厚组与IMT斑块组患者WML评分高于IMT正常组(P0.05),斑块组患者WML评分高于IMT增厚组(P0.05)。重度WML组患者IMT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评分高于非重度WML组(P0.05)。WML评分与患者IMT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315、0.309,均P0.05),而与斑块数量评分及狭窄总数评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程度评分、年龄及IMT进入回归模型,是重度WML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WML病情进展与颈动脉IMT和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眼底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77例,分别进行头颅CT或MRI、颈动脉超声和眼底照相检查,评价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狭窄及眼底动脉硬化分级。结果177例患者中,颈动脉无病变10例(5.6%),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22例(12.4%),任意颈动脉斑块形成121例(68.4%),颈动脉狭窄24例(13.6%)。正常35例(19.8%),眼底动脉硬化改变142例(80.2%),其中Ⅰ级69例(39.0%),Ⅱ级31例(17.5%),Ⅲ级42例(23.7%)。眼底动脉硬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狭窄相关(P<0.05),但眼底动脉硬化各单项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是否狭窄无相关性(P>0.05)。结论眼底动脉硬化与颈动脉病变存在一致性,眼底照相可作为辅助方法帮助评价全身血管情况,协助颈动脉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脑白质病变患者82例作为样本,以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WML评分评价)作为划分依据,将患者分为轻度组(41例)、重度组(41例)两组,两组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斑块数量、斑块厚度、颈动脉狭窄数量等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85.94±3.4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68.65±4.15)岁,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斑块数量(2.14±0.15)个、斑块厚度(2.00±0.33)mm、狭窄数量(1.58±0.11)个、低回声者占24.39%、等回声占19.51%、强回声占29.27%、混合回声占26.83%。对照组患者斑块数量(2.20±0.20)个、斑块厚度(1.96±0.29)mm、狭窄数量(1.63±0.13)个、低回声者占21.95%、等回声占19.51%、强回声占31.70%、混合回声占26.83%。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指标与脑白质病变,无显著相关性。但老年人脑白质病变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12月在我院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3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情况、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及斑块性质等。结果对照组受试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9例(18.0%),颈动脉内膜增厚2例(4.0%),未发现易损斑块;观察组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47例(56.6%),颈动脉内膜增厚35例(42.2%),易损斑块31例(37.3%)。观察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易损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异常检出率较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12月在我院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3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情况、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及斑块性质等。结果对照组受试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9例(18.0%),颈动脉内膜增厚2例(4.0%),未发现易损斑块;观察组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47例(56.6%),颈动脉内膜增厚35例(42.2%),易损斑块31例(37.3%)。观察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易损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异常检出率较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75例根据有无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观察组)和非症状组(对照组)。MRI检查比较两组管腔厚度、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成分。结果 MR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两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观察组管腔狭窄程度、管壁平均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脂质核心、斑块出血、斑块纤维帽破溃的比例均大于对照组(P0.05);管壁平均厚度、纤维帽破溃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产生临床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MRI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管壁情况和斑块成分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 81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大。随冠状动脉病变加重 ,斑块的严重程度增加 ,内膜中层厚度呈增厚趋势。颈总动脉IMT与改良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患者颈动脉与冠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各项指标与年龄和性别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和急性脑梗死患者234例,其中<50岁22例,50~59岁55例,60~69岁76例,70~79岁58例,≥80岁23例;男性136例,女性98例。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CPNS)、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CPMT)、颈动脉狭窄数量(CSN)和颈动脉狭窄程度评分(CSES)。同时检测颈动脉斑块超声回声强度,并依据回声强度分为无斑块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硬斑块组。分析各项指标与年龄和性别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段患者CIMT、CPNS、CPMT、CSN和CSE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随年龄增长各项指标均呈线性增长趋势(P<0.01)。CIMT(r=0.247,P=0.001)、CPNS(r=0.464,P=0.000)、CPMT(r=0.438,P=0.000)、CSN(r=0.168,P=0.010)和CSES(r=0.163,P=0.012)均与年龄呈正相关,但与70~79岁比较,≥80岁所有指标变化均不明显(P>0.05)。无斑块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硬斑块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6.34±9.27)岁、(63.41±10.25)岁、(68.18±10.02)岁和(71.41±9.49)岁,各组患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02,P<0.01),线性检验显示,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74.703,P<0.01)。55~75岁不稳定斑块脱落风险较高,<55岁和>75岁则较低。男性患者CIMT、CPNS、CPMT和CSES均较女性明显升高(P<0.05,P<0.01)。女性患者无斑块和稳定斑块比例显著高于男性,不稳定斑块比例显著低于男性(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动脉斑块脱落风险在<55岁和>75岁相对较低,在55~75岁相对较高。男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于女性,且男性动脉斑块脱落风险也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8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59例,稳定斑块组48例,易损斑块组74例。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性质。结果易损斑块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396.26±126.84)μmol/L vs(353.75±126.25)μmol/L,(325.77±94.08)μmol/L,P<0.05]。血清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TG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1)。血清尿酸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6,95%CI:1.0021.101,P=0.002)。结论血清尿酸是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是易损斑块形成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与无症状性脑梗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航  林敏 《高血压杂志》2006,14(6):439-44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