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60篇
  免费   743篇
  国内免费   470篇
医药卫生   18573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343篇
  2021年   407篇
  2020年   478篇
  2019年   539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524篇
  2016年   603篇
  2015年   710篇
  2014年   1188篇
  2013年   1118篇
  2012年   1376篇
  2011年   1454篇
  2010年   1266篇
  2009年   1215篇
  2008年   1155篇
  2007年   1030篇
  2006年   933篇
  2005年   754篇
  2004年   630篇
  2003年   434篇
  2002年   360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及斑块形成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2015年就诊于该院心内科160例均行颈动脉超声及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其中男101例,女59例,平均年龄(58±19)岁。颈动脉IMT增厚超过1.0 mm和(或)出现斑块定义为阳性,冠状动脉狭窄≥50%定义为阳性,将颈动脉超声结果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者122例(76.3%),冠脉阳性93例(58.1%)。颈动脉阳性组冠脉阳性89例(73%),通过颈动脉阳性结果推测冠脉阳性,敏感性95.7%,特异性50.7%。颈动脉阳性组与冠脉阳性组分别行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冠脉造影阳性组年龄、血压、空腹血糖、体重指数(BMI)与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阳性组年龄、血压与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到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可为冠状动脉病变提供证据,此方法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且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与年龄、血压高度相关,冠脉病变与年龄、血压、血糖、BMI值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癫痫患者服用卡马西平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A-IM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5—2014-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癫痫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口服卡马西平组42例(A1组)及癫痫未治疗组(A2组),另选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42例为对照组(B组),对比各组血脂、Hcy及CRP水平,各组CA-IMT水平,分析影响CA-IMT水平的危险因素。结果 A1组TC、TG、LDL-C、Hcy及CRP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A2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1组右侧CA-IMT、左侧CA-IMT及平均CA-IMT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A2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时间及用药总剂量均为影响CA-IMT水平的危险因素。结论癫痫患者经卡马西平治疗对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可增加CA-IMT水平,值得临床应用时关注。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于该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筛查,其中110例发现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接受中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于3、6个月进行随访,110例患者中48例接受PAS三联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 mg 1次/d,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d,普罗布考500 mg 2次/d),36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26例未坚持按医嘱服药。分别比较治疗前、3、6个月时超声结果。结果 3个月随访110例患者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完全转化为稳定斑块或斑块消失的有3例,转化为混合斑块的22例,不稳定斑块共85例(未治疗组有2例有新发不稳定斑块形成);6个月随访完全转化为稳定斑块或斑块消失的有22例,转化为混合斑块的29例,不稳定斑块的59例(未治疗组有4例有新发不稳定斑块形成);6个月内PAS组和未治疗组各有2例出现症状性脑梗死。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向混合斑转化的时间约3个月,转化为稳定斑块的时间约6个月或更长时间;PAS三联药物,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治疗效果可促进脑梗死患者颈部不稳定斑块向混合斑块和稳定斑块转化。  相似文献   
44.
<正>患者男,44岁。有2型糖尿病史,近期出现血压不稳,呈阵发性。体检时发现两侧颈部实性包块,光滑,界限清,中等硬度,左右活动好,上下不能移动,轻压痛,触诊可感觉到搏动,并似乎与颈动脉搏动同步。超声检查:左右颈总动脉分叉处可见低回声团块,分别为21 mm×19 mm(右)、28 mm×25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新西兰大白兔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NC组)、安慰剂对照组(PC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T组)、黄芩苷预防组(BP组)和黄芩苷治疗组(BT组),每组6只。后4组均在高脂饮食后,进行右侧颈动脉球囊拉伤,构建AS模型。在第2周末和第10周末测定各组血脂水平。第10周末处死大白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5-脂氧合酶(5-LO)、5-脂氧合酶活化蛋白(FLAP)和白三烯B4受体(BLTR)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HE染色测量颈动脉内膜变化情况。结果与NC组比较,PC组TC、TG、LDL-C、5-LO、FLAP和BLTR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AT组、BP组和BT组较PC组TC、TG、LDL-C水平、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1.76±0.97,1.04±0.11,1.83±0.17 vs 2.54±0.18)及5-LO、FLAP和BLTR 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芩苷可以通过调脂、抑制5-LO炎症途径,发挥抗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342例在我院接受超声诊断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使用彩色多普勒多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引起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相比,60岁组吸烟、高血压、冠心病、下肢动脉疾病比例显著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50%108例,占31.58%,颈动脉狭窄患者≥70%34例,占9.9%,狭窄程度50%-69%74例,21.64%;引起劲动脉狭窄的主要因素为年龄60岁(OR=2.176,P=0.012)、冠心病(OR=2.324,P=0.027)及下肢动脉疾病(OR=2.210,P=0.013)。结论采用颈动脉超声对筛查颈动脉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评价通脉和络方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案,规范化抗高血压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通脉和络方。通过随访观察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平均动脉压、颈动脉斑块大小及内-中膜厚度(IMT)情况。结果:两组在平均动脉压、颈动脉斑块大小及IMT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脉和络方能降低动脉压,减少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缩小IMT。  相似文献   
48.
目的对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进行讨论。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行颅脑MRI与颈动脉彩超检查,了解患者脑微出血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67例患者中,轻度狭窄患者脑微出血30个,中度狭窄有36个,重度狭窄有46个,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之间存在相关性,且狭窄程度越重,脑微出血数目越多。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20mg/d)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39例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41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用彩色多普勒对颈部血管进行检查评估;同时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空腹静脉采血,进行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检测。结果:阿托伐他汀钙治疗90d的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改善28例,消失。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有效的固化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降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90例该院老年糖尿病患者,根据病程分为A组(病程小于5年)、B组(病程5~10年)及C组(病程大于10年),另选择同时段健康志愿者30例为D组。各组受试者均接受高频超声检查,比较各组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重构情况。结果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颈动脉斑块检出数量逐渐增加,斑块评分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颈总动脉主干、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主干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A、B、C三组中发生颈动脉重构的比例均显著升高,四组无重构及负性重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特征及颈动脉重构情况,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评价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