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67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原因,动脉瘤性SAH30d内死亡率为45%,大约半数生存者有不可逆的脑损害[1],再次出血死亡率更高,预后更差。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与传统的手术夹闭方法相比,具有不需开颅、损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  相似文献   
52.
螺旋CT节段重建技术在急症头颅CT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螺旋CT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图像重建技术的种类和功能很多,其中节段重建技术在全身各部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尤其在头颅急症病人方面。节段重建是螺旋CT重建技术中的一个新方法。采用原模糊图像的不同时间段的扫描数据进行2~6个不同节段的图像节段重建,再取其最清晰的图像用作诊断,无需重复扫描就能清晰显示原有图像,为抢救病人提供快速而正确的CT诊断结果,从而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本组50例病人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20~40岁,均为头颅外伤病人。全部病人均采用美国GEHispeedCT/i…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针刺3条不同经络的穴位(三阴交、足三里和阳陵泉)所引起的脑功能区的信号变化,对针刺的神经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 对1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针刺fMRI,每次磁共振扫描持续5min12s;手法行针30s,静息30s,然后再重复相同的刺激模式,如此反复交替,直至试验结束。结果 (1)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相同的脑部激活区为中央后回及右侧额下回;不同的激活区为左额下回、左岛叶、左侧顶下小叶、左小脑山顶、左颞中回及左额中回。针刺阳陵泉穴未发现大脑皮层的信号增高区。(2)针刺3条不同经络的3个不同的穴位均可以出现脑部信号减低区,其共同的区域见于双侧海马旁回、海马、扣带回、楔前叶及小脑。结论 针刺不同的穴位可以在脑部特定的区域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54.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可能是Cajal细胞,该肿瘤并不不见,以往认为胃肠道间质瘤包括所有发生于胃肠道的平滑肌细胞,神经鞘细胞或平滑肌和神经鞘细胞双向分化的肿瘤以及未定分化的肿,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胃肠是质瘤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与经典的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不同,因此,本文重点阐述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螺旋 CT结肠仿真内镜 (CCVE)术前对结肠肿瘤诊断、鉴别诊断、肿瘤数目、大小、部位、受侵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等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38例临床诊断为结肠肿瘤的患者进行螺旋 CT结肠仿真内镜检查 ,扫描范围包括盲肠、全部结肠及直肠以 1mm间隔重建 ,之后进行图像后处理及显示原始的横断位、2 D结肠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 ,任意平面的图像及 3D结肠图像。结果  CCVE可以准确显示病变的位置、数目、大小、淋巴结肿大以及腹部器官有否转移等情况 ,从而对结肠肿瘤患者进行正确的术前评估。结论  CCVE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对结肠肿瘤的术前评估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6.
MRI应用于乳腺疾病的临床研究,不仅为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了丰富的形态学信息而且还可通过动态增强(DCE)揭示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通过扩散加权成像(DWl)提供组织学信息,并且通过波谱分析(MRS)提示病灶的生化改变。本综述主要阐述MRI各种技术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上的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7.
目的:通过对人体内重要的大脑运动神经纤维"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进行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CST和梗死灶之间的空间关系,用于病灶的准确定位和评估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状况.方法:研究对象是病灶位于基底节豆纹动脉区或侧脑室旁辐射冠区,并且伴有中~重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8例,采集急性期MR数据并合成皮质脊髓束的三维DTT图,根据CST与腔隙性脑梗死灶的空间关系将患者分成3组:第1组梗死灶与CST相邻,第2组部分CST穿过梗死灶,第3组整个CST穿过梗死灶(病灶将神经束包绕).再分别于急性期(发病3d内)、慢性早期(8~14d)及慢性期(30~60d)前瞻性追访这些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变化情况,评价该神经束的受累情况与患者预后变化的关系.结果:在急性期,对第1组患者(12/28)与第2组(11/28)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中风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运动功能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U=-1.430,P>0.05),而第2组患者NIHSS运动功能评分低于第3组患者(5/28),且差异有显著性(U=-2.676,P<0.01).而在慢性期,这3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经两两比较,显示第1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第2组,并且差异有显著性(U=-2.501,P<0.05),第2组低于第3组,差异也有显著性(U=-2.948,P<0.01).从这3组患者急性期到慢性期的NIHSS运动功能评分值变化来看,第1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最好;第2组患者预后比第1组稍差,患者通常残留轻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第3组患者运动功能预后最差,患者普遍残留明显残疾.病灶内相对ADC值为0.714(患侧相对于正常侧下降约28.6%),相对FA值为0.725(即患侧较正常对侧下降27.5%).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纤维束成像可对梗死灶准确定位,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前景.  相似文献   
58.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小肠疾病越来越需要多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综合诊断,传统的小肠造影与CT扫描各有优缺点;由于MRI具有无射线辐射、无碘对比剂过敏和软组织对比度好的优点,而且近几年MRI软、硬件技术快速发展,不但扫描速度大大增快,完全可以克服呼吸运动伪影和肠蠕动伪影的干扰,而且图像分辨率越来越高,使之应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成为可能并逐渐增多。本文即对近几年小肠MRI的检查技术、常用扫描序列、肠道对比剂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以便全面了解MRI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对照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且在间隔1个月内(1~30 d,平均8 d)同时行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23例小肠Crohn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23例小肠Crohn病的X线表现为:多节段病变18例(78%)、黏膜增粗22例(96%)、线形溃疡17例(74%)、卵石征16例(70%)、肠腔狭窄14例(61%)、假憩室样改变6例(26%)、瘘管/窦道6例(26%)、肿块/脓肿2例(9%).CT小肠造影表现为:多节段病变19例(83%)、肠壁增厚23例(100%)、强化增加22例(96%)、肠壁分层14例(61%)、蜂窝织炎16例(70%)、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12例(52%)、肠腔狭窄9例(39%)、窦道/瘘管7例(30%)、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7例(30%)、脓肿和炎性肿块5例(22%)、假憩室4例(17%)、多发淋巴结肿17例(74%).X线显示黏膜病变22例,CT小肠造影显示肠壁病变23例,CT较X线显示了更多的Crohn病相关的肠腔外病变.结论 X线和CT小肠造影两者结合有利于对小肠Crohn病的正确诊断,及时发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60.
本研究的目的是阐明脑膜瘤^1H-MRS的某些不甚明了的内容。对31例行单体素。^1H-MRS(点解析波谱序列PRESS,TR/TE分别为2000ms/68ms,2000ms/136ms,2000ms/272ms)扫描的脑膜瘤病人(27例良性和4例非良性脑膜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了证实活体内研究的结果,测定了模型的波谱,且复习了11例病人的病理切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