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67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张明  章士正  林伟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1940-1940
患者男 ,2 6岁。右上腹部不适 ,皮肤、巩膜轻度黄染 10d收住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 10d前曾发热 39℃ ,按“一般抗炎”治疗 4d后体温下降至正常 ,现自述右上腹部不适。体格检查 :体温 36 7℃ ,皮肤、巩膜轻度黄染 ,右上腹部压痛阳性。实验室检查 :血清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 2 3 5 6IU/L(正常<10IU/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5 0IU (本院参考值 5~4 5IU)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2 4 9IU( 5~ 35IU) ,总蛋白 5 4g( 6 0~ 85g) ,白蛋白 2 8g( 35~ 5 0g) ,白蛋白 /球蛋白 1 0 8,甲胎球蛋白 (AFP) 16ng/ml(正常 <2 0ng/ml)。B超示右肝低回声团…  相似文献   
22.
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MEA)影像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HMEA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影像表现和病理之间的联系。结果4例HMEA中,2例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诊断正确。影像表现主要为:(1)平扫呈等低或等稍高密度的HMEA2例,强化模式呈“快进慢出”。病理特点足瘤内有丰富的窦隙状薄壁分隔微血管网,无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1例伴厚壁的血管。(2)平扫呈低密度或低信号的HMEA2例,强化模式呈“快进快出”,中央可见粗大的动脉。病理特点为瘤中央有畸形粗大厚壁的动脉,无脂肪细胞夹杂其间。结论HMEA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构直接相关,根据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仍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23.
3D-TOF-MRA诊断偏侧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增强三维体积扫描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3D -TOF -MRA)对偏侧面肌痉挛 (HFS)、三叉神经痛 (TN)病因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常规颅脑MRI及增强 3D -TOF -MRA脑干薄层扫描 48例HFS患者和 46名对照、42例TN患者和 40名对照 ,盲法诊断面神经、三叉神经根部解剖改变 ,患者组与各自对照组作对照分析。结果  (1)HFS、TN患者症状侧面神经根部、三叉神经根部受压迫 45侧 (93 .8% )和 3 6侧 (85 .7% ) ,其中血管压迫 44侧 (91.7% )和 3 2侧 (76.2 % ) ,肿瘤压迫 1侧 (2 .1% )和 4侧(8.9% ) ;无症状侧受血管压迫 8侧 (16.7% )和 4侧 (9.5 % ) ;对照组双侧受压迫 4侧 (4 .4% )和 5侧 (6.3 % )。 (2 )常见压迫面神经的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 (AICA) 17侧 (3 8.6% ) ,小脑后下动脉 (PICA) 12侧 (2 7.3 % ) ,椎动脉 (VA) 6侧 (13 .6% ) ;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为小脑上动脉 (SCA) 18侧 (5 6.3 % ) ,小脑前下动脉 (AICA) 5侧 (15 .6% ) ,起源不清的血管 (DIV) 4侧 (12 .5 % )。 (3 )面神经根部、三叉神经根部血管压迫发生HFS、TN的相对危险度估计值为 2 6.6和 9.84。 (4 )手术证实面肌痉挛组 3例、三叉神经痛组 6例神经血管压迫 ,面肌痉挛组 1例、三叉神经痛组 4例肿瘤压迫神经。结论 MRI加增强 3D -TOF -MRA  相似文献   
24.
规范腹部CT检查保证诊断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CT机的广泛普及,CT检查已成为腹部疾病临床诊断最为重要的常规检查手段。从理论上,CT扫描的层厚越薄、图像清晰度越高、越好,这2个目标的实现是以增加X线的剂量为代价的;而且层厚越薄信噪比越差,当层厚减少到一定程度后与诊断质量的提高并不呈正相关,甚至可能不再有意义。一味地追求薄层、高清晰,会造成患者接受过多不必要的X线剂量。  相似文献   
25.
X线、CT和MRI对小肠Crohn病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X线、CT和MRI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及其限度.材料和方法:分析经肠镜、手术和病理诊断的26例小肠Crohn病的X线、CT和MRI表现,其中X线小肠灌肠13例,CT小肠造影15例,MRI检查13例(其中小肠MRI水成像和注气小肠灌肠分别为7例和6例),同时行X线小肠灌肠和CT检查7例,行X线小肠灌肠和MRI检查8例,行CT和MRI检查2例.结果:13例小肠Crohn病的X线表现为多个节段性病变12例(92%),线形溃疡11例(85%),卵石征11例(85%),瘘管形成4例,不对称性病变伴假憩室样改变3例,误诊为肠管外炎性肿块和脓肿3例.15例CT小肠造影表现为肠壁增厚15例(100%),强化增加13例(87%),多节段性病变13例(87%),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1例(73%),脓肿和炎性肿块5例,瘘管形成3例.13例MRI表现为肠壁强化增加13例(100%),肠壁增厚12例(92%),多节段性病变11例(85%),肠管周围蜂窝织炎9例(69%),炎性肿块6例,瘘管2例.CT和MRI均未显示肠壁线形溃疡和卵石征.结论:X线小肠灌肠易于显示小肠Crohn病线形溃疡和卵石征的特征性改变,对小肠Crohn病的初次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难以明确显示肠管外炎性肿块和脓肿;CT和MRI均难以显示肠壁线形溃疡和卵石征,但可明确显示病变肠壁及其周围并发症,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及评价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6.
冠状动脉畸形的16层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畸形种类多,临床表现不一,其中较常见的是冠状动脉起源及分布异常,其他还有心肌桥、冠状动脉瘘和冠状动脉瘤等,既往确诊须凭借冠状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可以无创详细显示畸形血管的部位、走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本文从文献与我院病例相结合角度重点介绍冠状动脉畸形在16层螺旋CT上的表现,并认为多层CT可作为冠状动脉畸形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简单型书写痉挛患者的皮质异常功能活动,探讨其病因基础。材料和方法:分别对10名简单型书写痉挛患者和10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进行手指写、执笔写任务期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使用AFNI软件,对数据经过预处理及反卷积分析等处理,获得患者组和正常组两个任务的平均脑激活图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组之间相比较,患者组初级感觉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表现为与执笔写任务相关的更明显的激活,而双侧的后顶叶皮质激活在两个不同任务期间均较正常减弱。结论:简单型书写痉挛患者存在运动和感觉皮质的异常活动,反映了其运动皮质的去抑制和感觉处理过程的障碍,并且感觉处理过程的异常可能在其病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8.
张明  章士正  王渊  刘丽华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76-1776
患者女 ,6 3岁。阵发性头痛、间歇性耳鸣 1年 ,加重4 0d。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 ,每次持续约 2min后出现耳鸣 ,对症治疗 ,疗效不佳。 4 0d前患者突然出现头痛且持续时间较前明显延长 ,并伴有右下肢疼痛。查体 :右侧嗅觉较对侧减退 ,余未见明显的阳性体征。CT平扫右侧中颅凹可见一密度较均匀、境界欠清楚的等密度肿块 ,周边可见散在条形钙化 ,中脑右侧受压 (图 1)。CT诊断右侧中颅凹脑膜瘤可能。MR平扫T1WI右侧中颅凹可见 70mm× 6 0mm× 5 0mm大小境界清楚信号均匀的分叶状稍低信号肿块 ,并向鞍上区生长 ,局部包绕颈内动脉虹吸…  相似文献   
29.
肾嗜酸细胞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MR表现。结果5例为单发肿瘤,1例并发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5~3.8cm,境界清晰,均位于肾皮质区,向肾外突出。MR平扫,3例T1WI呈等信号,3例呈等低信号,其中1例中央可见裂隙状瘢痕更低信号;T2WI上3例呈等低信号,肿瘤内有混杂稍高信号,1例呈等稍低信号,中央瘢痕呈裂隙状高信号,2例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3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强化,但肿瘤实质部分强化均匀,中央瘢痕大部分延迟强化,少部分无强化;2例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均呈“轮辐”状强化。结论MR检查能很好地显示肾嗜酸性细胞瘤,对临床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30.
肝小静脉闭塞病的CT表现(附14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肝小静脉闭塞病的临床和影像表现,探讨其影像特征。方法 搜集14例外伤后服用“土三七”经病理或临床诊断的肝小静脉闭塞病资料,男6例,女8例,年龄41~73岁,中位年龄56岁。均经CT3期增强扫描、延迟扫描及彩色B超(BUS)检查,其中2例接受血管造影检查,4例经CT导引下肝组织穿刺活检。结果 14例CT平扫均显示肝肿胀、腹水、肝实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减低等急性期表现,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全肝弥漫的密度不均匀改变;门静脉期表现具特征性的“地图状”、斑片状强化和低灌注区。所有病例肝静脉显示不清或未见显示,下腔静脉肝段受压变细、变扁、变窄;但14例BUS和进行了血管造影检查的2例显示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无梗阻。4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肝小静脉闭塞病。结论 CT增强扫描检查对肝小静脉闭塞病影像诊断有重要价值,有服用中药“土三七”史者CT发现肝脏淤血表现高度提示肝小静脉闭塞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