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29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 改进盐酸普拉格雷的合成工艺,以便于放大生产,提高产品纯度.方法 以邻氟苯乙酸和环丙烷甲酸甲酯为原料合成环丙基-2-氟苄基酮,再用NBS溴代得到α-环丙基羰基-2-氟苄基溴,在碱存在下,与2-氧代-2,4,5,6,7,7a-六氢噻吩并[3,2-c]吡啶盐酸盐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再经乙酰化和成盐反应制得盐酸普拉格雷.结果 优化后的合成工艺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可获得高纯度的盐酸普拉格雷.结论 新工艺总产率达到48%,有利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分析人工肝血浆置换频繁或血浆输注后导致终末期肝病患者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3年3月到2007年12月共106例在血浆置换或血浆输注后出现非出血性贫血或贫血加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统计贫血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和骨髓的特点,观察停止血浆使用后贫血改善的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中,66例(62.26%)患者有乏力表现,9例(8.49%)患者有心悸症状,43例(40.57%)患者有发热表现,79例(74.53%)患者有黄疸加深表现,3例(2.83%)患者有一过性腰痛,13例(12.26%)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73例(68.87%)患者有血清珠蛋白(Hp)下降;68例(64.15%)患者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仅有39例(36.79%)患者Coomb′s试验呈阳性.有9例(8.49%)患者既无Hp的下降,Coomb′s试验也呈阴性,仅仅表现为血红蛋白(Hb)下降.67例(63.21%)患者在停止使用血浆后Hb下降停止,或有所上升.结论 终末期肝病患者在频繁输注血浆或者行血浆置换术后,可出现明显的贫血或者贫血加重.  相似文献   
43.
内毒素诱导原代肝细胞表达FasL及其细胞毒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内毒素直接与间接致肝细胞凋亡在内毒素血症肝脏损伤中的病理机制。方法 采用低浓度胶原酶原位循环灌流法分离,培养肝细胞,经不同浓度内毒素(1、5、10μg/ml)作用24、48h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细胞膜性FasL(mFasL)表达及TUNEL试验检测内毒素直接与间接致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内毒素作用24h后肝细胞mFasL表达阳性程度为++-+++,对照组为阴性,内毒素直接作用24h后肝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膦甲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选择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另加用膦甲酸钠治疗28天。以后两组均继续给予综合基础保肝治疗至病情缓解。停用膦甲酸钠后随访6个月。结果 用药28天时,治疗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血生化指标明显好转,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6月时,两组患者HBVDNA下降≥2 log的例数分别为9/21(42.9%)和6/20(30.0%,x^2=0.731,P〉0.05)。无严重副反应发生。结论 短期静脉滴注膦甲酸钠用于治疗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能快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45.
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与肝病学分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四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于2009年5月21-24日在广州召开,有1500余名代表参会.  相似文献   
46.
慢性肝病至今仍是人类五大死因之一,并且近期内肝病残疾和死亡亦无减轻迹象.究其原因主要为酒精滥用、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脂肪性肝病增加迅速,病毒性肝炎后脂肪肝以及慢性HBV和HCV感染合并脂肪肝病例越来越多.有鉴于此,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部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联合举办"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高峰论坛",探讨酒精滥用、代谢综合征、脂肪肝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及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诊疗对策.  相似文献   
47.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持续复制导致的肝脏炎症坏死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抗病毒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控制传染性、提高生活质量的最重要手段.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重点强调了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1].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评价恩替卡韦(ETV)对重庆地区拉米夫定治疗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拉米夫定治疗失效的CHB患者32例,随机分为ETV组(剂量1.0 mg/d)28例和安慰剂组4例,完成12周的双盲治疗后,患者均接受开放的ETV(剂量1.0 mg/d)治疗,持续治疗至240周.分别检测治疗2、4、8、12、24、48、96、144、168、240周时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HBsAg与HBeAg状态和肝功能情况.双盲阶段HBV DNA水平变化情况经Mauchly"球对称"检验后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连续性变量的统计描述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 在接受ETV治疗后,12周时ETV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平均下降4.05 log10拷贝/ml,安慰剂组平均下降0.08 log10拷贝/ml(P<0.05).治疗240周时,ETV组患者HBV DNA水平均值下降至2.58 log10拷贝/ml.HBV DNA<3 log10拷贝/ml患者的百分比在治疗前为0,从第8周开始上升(6.25%),24周时为15.6%,尤其在96周明显上升(50%),到240周末为57.14%.240周末有2例出现HBsAg血清学转换,4例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服用ETV后ALT水平下降较迅速,12周后均数达正常水平,且5年持续低于40 U/L.5年治疗期间,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有1例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ETV(1.0 mg/d)治疗拉米夫定失效的CHB患者具有显著的抗病毒和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4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自发性HBV DNA水平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未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情况,并根据患者基线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基线ALT、TBil对自发性HBVDNA水平下降的影响.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多组数据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收集2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性174例,女性39例,年龄18~65(33.0±10.0)岁.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12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89例;12周时失访19例(8.92%).所有患者HBV DNA基线均值为(6.66±1.03)log10拷贝/ml,12周时为(5.98±1.53)log10拷贝/ml(P<0.01).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基线时HBVDNA水平均值低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分别为(6.45±0.99)log10拷贝/ml与(6.81±1.04)log10拷贝/ml(P<0.05);但两组12周时HBV DNA水平均值及HBV DNA水平下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HBV DNA≤3 log10拷贝/ml患者的基线ALT及TBil值高于HBVDNA>3 log10拷贝/ml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HBV DNA水平下降值≥2 log10拷贝/ml与<2 log10拷贝/ml两组患者的基线ALT、TBil水平相近(P>0.05).基线ALT水平≤5倍正常值上限(ULN)与>5×ULN两组患者12周时HBV DNA水平均值及HBV DNA水平下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12周时HBV DNA≤3 log10拷贝/ml、HBV DNA水平下降值≥2 log10拷贝/ml的比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ALT≤5 × ULN及TBil≤5×ULN组HBV DNA水平均值高于其他3组(P<0.05),但12周时各组HBV DNA水平均值、HBV DNA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但肝脏炎症损伤程度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比较不同方式引导腋路置管对肘关节松解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03至2014-09北京积水潭医院行90例肘关节松解术后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分别为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器组(N组)和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组(NU组)。分别运用超声、神经刺激器和超声联合刺激器在桡神经周围置入导管镇痛。记录3组患者的置管时间、是否有血管损伤及术后(静息和功能锻炼时)24、48、72 h的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分,并同时监测3组患者术后镇痛泵的舒芬太尼按压总次数(72 h)及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结果 N组置管时间(5.2±1.6)min明显比U组(3.2±0.5)min和NU组(3.6±1.2)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有7例在置管过程中血管损伤而U组与NU组无损伤血管发生。3组的NRS评分不论是在静息状态下还是在功能锻炼时均无明显差异。3组患者术后72 h舒芬太尼的按压总次数N组(20.8±5.5)明显多于U组(15.7±3.5)和NU组(17.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桡神经部位置管术后镇痛效果优于神经刺激器,同时在超声引导下腋路置管可以避免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