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定位与神经刺激器定位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上肢手术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36例,ASAⅡ或Ⅲ级,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定位(U组)和神经刺激器定位(S组),每组18例,两组均给予0.33%罗哌卡因20 ml,记录两组阻滞麻醉操作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误入血管次数、感觉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辅助用药例数,观察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U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为(4.5±1.2)min,明显短于S组的(8.1±2.5)min(P<0.01)。U组一次穿刺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S组,U组穿刺误入血管次数和辅助用药例数明显低于S组,U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8.2±2.4)min,明显快于S组(13.1±2.5)min(P<0.05)。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有1例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于肋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GA组,n=20)和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组(GA+TPVB组,n=20)。GA组接受标准的全身麻醉。在GA+TPVB组,全麻诱导后以0.5%罗哌卡因行患侧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所有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开始接受含有舒芬太尼的静脉镇痛泵,术后前3d应用注射用帕瑞昔布钠(特耐)40mg静脉推注,每日2次。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切皮前后5min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变化,术中舒芬太尼的用量;于术后1、12、24、48和72h对患者进行静息和活动下(深呼吸、咳嗽时)疼痛评估,主要预后指标为所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患者满意度;同时观察术后有无血肿、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与GA组比较,GA+TPVB组切皮前后MAP、HR波动明显减小(P0.05),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1、12、24、48h的VAS有显著差异,与GA组比较,GA+TPVB组VAS明显降低(P0.05);GA组和GA+TPVB组术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5%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未见血肿、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操作成功率高,明显减少围手术期镇痛药物用量,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3.
孙玉明  杨杰  李江伟 《武警医学》2020,31(8):699-70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自体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05至2019-11武警山东总队医院择期行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Ⅱ期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A组)30例,全身麻醉复合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30 例。观察两种麻醉方式在外耳再造术中的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术中全麻药物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B组术中使用1%异丙酚(725.69±145.50)mg,瑞芬太尼(2129.90±536.72)μg, 明显少于A组异丙酚(914.58±242.41)mg,瑞芬太尼(3266.79±770.64)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切皮时(H2)、取软骨时(H3)及拔除气管导管时(H4)的心率和血压、术后6 h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苏醒时间(T0)为(11.53±1.43)min,明显短于A组的(15.00±1.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心血管、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自体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术,术中麻醉效果显著,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全麻药物用量少,术后镇痛效果明显,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TVPB)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和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GP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选择静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GP组于麻醉诱导前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双侧T4~T5椎旁神经阻滞,两侧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15 ml,G组不给予上述处理。术毕,两组患者均使用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维持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当VAS评分>3分时,则静脉给予吗啡。分别于术后2、6、12、24、48 h行布氏舒适度评分(BCS),记录患者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患者自控静脉(PCIA)泵按压次数、吗啡用量,并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GP组患者术后各时点BCS舒适度评分均升高,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PCIA泵按压次数及吗啡用量均减少(P<0.05)。G组患者术后出现恶心12例,呕吐8例,嗜睡5例,皮肤瘙痒2例,未出现呼吸抑制;GP组患者术后出现恶心6例,呕吐3例,未出现嗜睡、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结论与单纯全麻比较,术前行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佳,并可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李玉锦  张晓光  袁爽  王庚 《武警医学》2016,27(9):917-919
 目的 比较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90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根据术后镇痛方式分为股神经阻滞组(F组)、坐骨神经阻滞组(S组)和静脉术后镇痛组(V组),每组30例,3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F组术毕利用神经刺激器在股神经周围置入导管;S组术毕利用神经刺激器在坐骨神经周围置入导管用于术后镇痛,两组镇痛泵设置:0.2%罗哌卡因250 ml,背景剂量5 ml/h,单次追加剂量5 ml,锁定时间30 min,持续至术后48 h;V组术后给予持续静脉自控镇痛48 h。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高于4分即给予补救镇痛。观察并记录术后4、8、12、24、36、48 h的静息状态下VAS,术后24、48 h的用药量及患者自控按压次数,患者镇痛满意度,补救镇痛情况,不良反应和凝血功能等。结果 F组、S组术后8、12、24、36 h静息状态VAS均明显低于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 F组的用药剂量分别为(133.9±10.7)ml、(169.3±13.4)ml;S组的用药剂量为(124.6±11.6)ml、(155.7±12.9)ml,分别与V组的用药剂量(172.1±15.2)ml、(233.4±14.1)ml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S组术后24、48 h的按压次数分别与V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持续神经阻滞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优于股神经阻滞,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B)置管术后镇痛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镇痛的术后48 h镇痛效果、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以及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CTPB组和PCIA组具有相当的术后镇痛效果,但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却远低于PCIA组。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应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置管镇痛可提供令人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又具备其独有的镇痛优势,可用于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对降低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超声组和对照组各72例。超声组术前超声检查静脉情况,选择穿刺血管,术中实时引导,并确认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对照组常规穿刺置管。分析2组所致血栓形成率。结果:超声组血栓形成率为1.4%,对照组血栓形成率为2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控可以有效地降低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18例经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的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对比患者置管引流手术前后的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结果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患者的心率由(91.6±12.5)次/min降至(84.5±8.6)次/min(P0.05),收缩压由(104.2±16.3)mm Hg升至(107.6±13.5)mm Hg(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具有实时显示、精准定位、安全有效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自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将所有产妇随机分入C组(n=30)和T组(n=30)。两组产妇均于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舒芬太尼0.05μg/(kg·h)];T组在此基础上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0.5%罗哌卡因3.00 mg/kg)。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度评分(BCS)评估术后2、4、6、12、24 h的镇痛效果,记录术后舒芬太尼总用量、静脉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组术后2、4、6、12、24 h的VAS评分分别为(1.39±0.27)分、(1.64±0.37)分、(1.87±0.30)分、(2.22±0.27)分、(2.59±0.29)分,明显低于C组的(1.82±0.30)分、(2.11±0.37)分、(2.21±0.35)分、(2.57±0.35)分、(3.05±0.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2、4、6、12、24 h的BCS评分分别为(3.47±0.57)分、(3.36±0.61)分、(3.43±0.50)分、(3.46±0.51)分、(3.43±0.50)分,明显高于C组的(2.60±0.62)分、(2.93±0.58)分、(2.86±0.73)分、(2.86±0.68)分、(2.93±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舒芬太尼总用量为(51.98±0.90)g,明显少于C组的(59.08±1.40)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按压次数为(7.97±1.81)次,明显少于C组的(22.17±2.8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T组分别有5例(16.7%)和4例(13.3%)患者在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安全有效,可减少产妇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和静脉自控镇痛按压次数,提高产妇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来评价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价值,旨在探讨一种新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择上肢前臂及手部、血管造瘘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锁骨上(SCB)和锁骨下(ICB)二组,每组各60例,各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阻滞,两组测定麻醉操作时间,分别记录腋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并发症,并评定麻醉效果。结果:高频超声能成功地引导到达靶神经,并能清晰地显示局麻药的扩散。SCB组和ICB组的麻醉操作时间分别为(4.5±3.2)min,(3.9±1.6)min,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CB组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分别为(8.3±3.1)min、(7.1±2.8)min和(3.8±4.1)min,ICB组分别为(4.1±2.0)min、(3.6±1.7)min和(8.5±1.8)min,SCB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起效时间较ICB组长,而桡神经的起效时间较短(P<0.05);两组麻醉完善率为100%。SUB组麻醉有效率86%,INF组有效率8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CB的组Horner`s综合征发生率为16%,ICB无并发症。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楚地显示臂丛神经,其能监测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可行的区域麻醉方法,尤其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徐红 《武警医学》2017,28(7):698-700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和双氯芬酸钠塞肛两种止痛方法对血清泌乳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01至2016-12在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80例,手术后随机分为两组进行镇痛处理。观察组给予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照组用双氯芬酸钠塞肛,分别于术前,术后12、24、48 h测定两组舒芬太尼的血药浓度和血浆中的泌乳素水平,通过VAS评分评估镇痛效果,记录两组产妇产后的初乳开始时间、24 h哺乳次数并观察术后是否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12、24、48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产妇术后泌乳素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12、24、48 h泌乳素分别为(249.32±9.65)mmol/L、(278.33±12.56)mmol/L和(290.29±10.28)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13.24±11.34)mmol/L、(224.89±12.34)mmol/L和(236.43±10.09)mmol/L(P<0.05)。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剖宫产术后给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能够明显增加产妇泌乳素的分泌,有利于产后早期的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绿激光、等离子双极电气化、普通电切3种腔镜技术治疗非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对536例次非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 绿激光组215例, 等离子组187例, 普通电切组134例, 对3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3组之间的手术时间[(50.18±18.76) min vs (49.88±13.23) min vs (51.21±15.32) min]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留置尿管时间绿激光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2±3.67) d vs (9.16±4.56) d vs (9.37±5.78) d, P<0.05], 后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三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64±4.87) d vs (13.15±12.84) d vs (16.24±13.23) d, P<0.05], 绿激光组时间最短, 电切组时间最长。绿激光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4% vs 15.5% vs 17.2%, P<0.05), 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膀胱痉挛(4.2% vs 9.6% vs 15.7%)、继发性出血(0% vs 7.5% vs 13.4%)等并发症的发生在绿激光组最低,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等离子组和电切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绿激光治疗非浸润性膀胱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等优势, 其在手术局部不产生电场效应, 从而避免了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张莹  张薇  周雁  李冬梅 《武警医学》2017,28(4):375-378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引导及动脉穿刺针用于肥胖患儿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增强CT检查的临床效果及优势。方法 选取2013-12至2015-10我院小儿骨科及骨肿瘤科收治年龄5~14周岁,体重指数BMI>24,拟行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的患儿共60例进行本研究,按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表分为传统操作方法组(TM组,n=30)及实施超声引导组(UG组,n=30)。观察并记录两组的穿刺准备时间、穿刺置管时间、总时间、进针次数及成功率,置管成功后即刻及置管后24 h观察并记录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置管后24 h随访家长对穿刺工作满意度。结果 US组穿刺置管前准备时间(3.4±0.7)min较TM组(1.9±0.7)min 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短于TM组[TM组(3.8±4.9)min vs US组(1.4±0.5) min,P=0.041],两组患者总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S组进针次数均为1针,明显少于TM组(TM组2.0±1.8次 vs US组1.0±0.0次,P=0.028),两组患儿出现并发症情况、患儿配合度及家长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肘正中静脉穿刺可以明显缩短穿刺时间,明显减少反复进针次数,提高置管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佐辛术后镇痛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儿茶酚胺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3月抢救成功的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术后镇痛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舒芬太尼组和地佐辛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h血浆儿茶酚胺,TNF-α,IL-6水平,镇痛、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儿茶酚胺、TNF-α、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地佐辛组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2.7±0.5)ng/m L、(3.8±0.6)ng/m L、(38.9±3.7)pg/m L、(33.2±3.1)pg/m L,低于舒芬太尼组的(3.1±0.4)ng/m L、(4.4±0.5)ng/m L、(43.5±5.0)pg/m L、(36.7±4.3)pg/m L,t=3.415、3.955、3.973、3.637,P0.001;两组患者术前CD3+、CD4+水平无差异,术后24h,舒芬太尼组CD3+和CD4+水平分别为(68.2±6.3)%、(34.3±4.0)%,低于地佐辛组(65.0±5.9)%、(30.22±3.0)%,t=-1.994、-4.436,P0.05;地佐辛组患者术后24h的VAS得分为(1.1±0.1),低于舒芬太尼组(2.3±0.3),t=16.625,P0.001,两组患者术后24h的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3、1.9±0.2,t=0.920、P=0.181);地佐辛组患者恶心、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和嗜睡发生率低于舒芬太尼组(χ2=5.192,P=0.023)。结论地佐辛术后镇痛较传统麻醉方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儿茶酚胺和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吗啡经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输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对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的影响。方法:38例腹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经胸椎12腰1椎间隙置入硬膜外导管,连接装有复合镇痛药液的PCA泵。A组(16例)镇痛液中不含吗啡;B组(22例)镇痛液中含有吗啡。采用数字评分量表(NRS)进行疼痛评估。结果:治疗第3、5、7天及出院后1个月,两组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第3、5、7天,两组间NR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B组有效率高于A组(P〈0.05)。结论:硬膜外PCA输注吗啡可快速、有效缓解腹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显著降低NRS评分,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延迟增强多层螺旋CT(DE-MSCT)评价单独应用替罗非班对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中国试验用小型猪分为对照组(10只)和替罗非班组(9只).通过介入球囊封闭冠状动脉的方法堵闭左前降支中段90 min后,撤出球囊制作AMI再灌注模型.所有实验动物在AMI再灌注后1、24、48和72 h进行DE-MSCT检查,观察无复流和梗死心肌面积的变化,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10只、替罗非班组9只实验猪成功穿刺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组和替罗非班组各6只猪的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制作成功,对照组4只、替罗非班组3只实验动物DE-MSCT检查出现无复流现象.2组无复流区体积在AMI再灌注后1~72 h均呈增大趋势.替罗非班组无复流体积百分比在再灌注后1~72 h各时间点均小于对照组[1 h分别为(4.78±0.66)%和(9.62±3.05)%;24 h分别为(5.84±1.19)%和(13.44±3.33)%;48 h分别为(6.41±1.24)%和(15.10±3.76)%;72 h分别为(6.63±0.82)%和(15.94±4.62)%;t值均为6.000,P值均<0.05].梗死心肌体积百分比在再灌注后各时间点明显小于对照组[24 h分别为(19.74±2.94)%和(25.08±4.68)%,t=25.000,48 h分别为(20.34±2.46)%和(27.07±5.44)%,t=26.000;72 h分别为(20.72±2.10)%和(26.17±5.19)%,t=24.000,P值均<0.05].结论 DE-MSCT可以作为评估无复流的方法,替罗非班能够减小AMI再灌注后的无复流和梗死心肌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WI及ADC值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诊断价值及通过与肝酶、病理对照研究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2只,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按照IRI后行MR扫描时间分为0.5、2.0、6.0、12.0、24.0和48.0 h IRI组及假手术(Sham)组。IRI组阻断肝左叶血供60 min后,恢复血供。Sham组未作缺血处理。采用3.0 T DWI,梯度因子(b)=20、50、100、200、300、400、500、600 s/mm2,同时行T2WI、T1WI和T1WI增强扫描,并行组织病理学和肝酶学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检查。不同b值下多组ADC值、各IRI与Sham组的AST、ALT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数差异的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 ADC值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在复氧后0.5h明显下降,然后在2.0h组急剧上升,经过6.0~12.0h缓慢上升后,24.0h组再次下降,于48.0 h组ADC明显升高。B值分别为20、50、100、200、300 s/mm2时,Sham组ADC值分别为(3.47±0.53)×10-3、(3.11±0.39) ×10-3、(2.87±0.19)×10-3、(2.56±0.37)×10-3和(1.95±0.33)×10-3mm2/s,0.5 h IRI组ADC值分别为(2.63±0.31) ×10-3、(2.47±0.32)×10-3、(2.12±0.38)×10-3、(2.01±0.51) ×10-3和(1.61±0.17)×10-3mm2/s,24.0 h IRI 组ADC值分别为(2.72±0.09) ×10-3、(2.51±0.11) ×10-3、(2.28±0.30)×10-3、(1.96 ±0.14)×10-3和( 1.58 ±0.17)×10-3mm2/s。当b≤300 s/mm2时,0.5h与24.0 h IRI组ADC值均低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ham组、0.5 h IRI组、2.0 h IRI组、6.0 h IRI组、12.0 h IRI组、24.0 h IRI组和48.0 h IRI组ALT分别为(80±8)、(181 ±34)、(413±62)、(474±83)、( 424±41)、(332±41)和(302±39) U/L,AST分别为(79±10)、(454±55)、(547±72)、(607±31)、(649±79)、(785±49)和(1526±167) U/L,各IRI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表现在IRI早期肝窦内、汇管区、中央静脉及小动脉内充血淤积,随着损伤加重,肝窦肿胀,肝细胞核同缩凋亡,肝窦解离,最后发展为凝同性坏死。结论 3.0T DWI能够动态监测肝IRI的病理发展过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