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29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3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门诊单一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CHB患者,给予口服替比夫定 600 mg,1次/d,连续治疗156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毒学、血清学及生化学指标的变化。其中有62例患者达到3年疗程,根据24周时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水平将患者分为<lg3拷贝/ml和≥lg3拷贝/ml 2组,比较其在治疗156周时的抗病毒疗效,观察其安全性。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结果:替比夫定治疗156周时,HBV DNA不可测(<lg3拷贝/ml)率为79.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复常(≤1.0×ULN)率为72.6%,HBeAg血清转换率为39.7%,耐药率为11.3%。24周时HBV DNA<lg3拷贝/ml的HBeAg阳性患者,156周时的HBV DNA不可测率显著高于HBV DNA≥lg3拷贝/ml的患者( χ2=13.98,P<0.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亦较高(P >0.05),而耐药发生率较低( χ2=4.17,P<0.05);因HBeAg阴性患者数量少(n=4),无法分组进行统计比较。治疗156周过程中,37.1%患者曾出现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升高,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而停药。结论:3年的临床试验表明替比夫定是强效的抗HBV药物,具有抑制HBV复制强,HBeAg血清转换率较高的优点,3年耐药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治疗24周时HBV DNA水平可较好的预测156周疗效。  相似文献   
22.
目的:在建立肿瘤基质血管内皮细胞模型(ECV304-SKOV3)和成纤维细胞模型(L929-H22)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二者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协同作用.方法:对ECV304-SKOV3和L929-H22细胞用RT-PCR测定其端粒酶活性,双室联合培养测定ECV304-SKOV3细胞游走与管腔形成能力、L929-H22细胞促进肿瘤细胞侵袭与内皮细胞管腔形成能力.结果:ECV304-SKOV3细胞和L929-H22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强于亲代细胞ECV304、L929,分别为0.778±0.011、0.875±0.026、0.692±0.014、0.684±0.012(P<0.001).ECV304-SKOV3细胞较ECV304细胞的游走能力强2.10倍,差异非常显著(P<0.001),且管腔形成能力明显增强,管腔数多0.94倍(P<0.01),管腔长0.91倍(P<0.01).L929-H22明显促进肿瘤细胞侵袭(P<0.001)与ECV304、ECV304-SKOV3细胞形成管型(P<0.05),尤其与ECV304-SKOV3联合培养时形成的管腔最多且最长(P<0.01;P<0.001).结论:肿瘤基质血管内皮细胞存活能力、游走与管腔形成能力增强.肿瘤基质成纤维细胞明显促进肿瘤细胞侵袭与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型.二者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3.
24.
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分布遍及亚、非、欧、美各洲,我国建国前在长江以北16个省、市、自治区的广大农村有流行,1958年在我国范围内已接近消失.  相似文献   
25.
电穿孔对原代大鼠肝细胞生物学性状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电穿孔条件对原代大鼠肝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优化外源基因转染原代肝细胞的条件。方法 以低电压(220-400V)、高电容(500-950μF)单脉冲电击原代大鼠肝细胞后接种培养,分别于36h-9d不同时点采用台盼蓝拒染法与MTT法观测肝细胞活力,并检测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蛋白(ALB)、ALT与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以未电穿孔肝细胞为对照组。结果 培养36h-9d各组肝细胞存活率均高于90%,贴壁率高于95%。培养36h肝细胞上清液中ALB、ALT与LDH值,电穿孔B组(220V,950μF),C组(400V,950μF)明显高于对照组;但MTT法检测各电穿孔组肝细胞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该电穿孔条件不影响肝细胞的存活能力,还能促进肝细胞ALB等蛋白的合成与释放,可作为外源基因转染原代肝细胞的优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评价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异氟醚是否具有处理效应及丙泊酚对异氟醚预处理效应的影响。方法 将30例择期行心脏直视手术的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分为三组:异氟醚吸入组(Ⅰ组)、异氟醚吸入加丙泊酚输注组(Ⅱ组)和对照组(Ⅲ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平稳后(T1)、主动脉阻断时(T2)、主动脉阻断开放后30min(T3)采血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分别于T2、T3、再灌注后3h(T4)及12h(T5)采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结果 在T2时,与同期Ⅲ组比较,Ⅰ组SOD活性降低(P〈0.05),MDA含量升高(P〈0.05),Ⅱ组SOD活性升高(P〈0.05)。T3时Ⅰ组SOD活性和MDA含量均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主动脉开放后的各个时点(T3、T4、T5),三组的血清LDH活性和CK-MB活性均较T2时显著升高(P〈0.05);Ⅰ组的LDH活性和CK-MB活性在T3、T4、T5时较Ⅱ组和Ⅲ组低(P〈0.05)。结论 心脏直视手术中缺血前吸入异氟醚对再灌注心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缺血前吸入异氟醚同时输注丙泊酚可能会减弱异氟醚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7.
内毒素体外诱导人肝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毒素 (LPS)在体外直接作用于LO2细胞 ,引起细胞凋亡所表现出的病理及生物化学特性的变化。方法 :LPS诱导LO2细胞的凋亡。将LO2细胞培养 2 4h后换用含LPS( 2 0 μg/ml)的新鲜培养液 ,设多个时间点 ,提取肝细胞的DNA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肝细胞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 ;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 ;TUNEL标记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LPS直接作用的LO2细胞在形态学上表现出胞浆浓缩核凝聚成团块、形成凋亡小体、细胞器机构基本正常等凋亡细胞的特征 ;在生物化学方面表现典型的凋亡梯形。肝细胞凋亡在处理后 2 4小时之内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TUNEL检测结果显示染色阳性细胞。结论 :LPS在体外的直接作用可诱导正常肝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评价不同镇静方法在小儿骶管麻醉术中镇静的优缺点 ,从而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镇静方法。方法 选择 45例ASAⅠ~Ⅱ级在骶管麻醉下行择期下腹部、会阴短小手术的患儿 ,体重 9~ 2 4kg。随机分为氟芬合剂对照组 (I)组、咪唑安定 (M )组和异丙酚 (P)组 ,每组 15例。I组 :氟芬合剂 (芬太尼 2 μg/kg) ;M组 :静脉泵注咪唑安定 1.5~ 2 .0 μg/kg·min ;P组 :静脉泵注异丙酚 2 5~ 75 μg/kg·min。每组患儿术中镇静评分在 2~ 4分。 结果 I组镇静效果比M组和P组差 (P <0 .0 5 ) ,呼吸抑制和术后躁动发生率较高。清醒时间I组比M组和P组延长 ,M组比P组延长 (P <0 .0 5 )。结论 持续静脉泵注异丙酚或咪唑安定是小儿骶管麻醉术中较为理想的镇静方法。  相似文献   
29.
30.
设计合成了N〔3(1H1,2,4三唑1基)2(2,4二氟苯基)2羟基丙基〕氨基乙酸及其9个衍生物,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初步药理试验表明:部分化合物对浅部真菌有一定的活性,除卡氏枝孢霉菌外,对其它深部真菌活性较弱,其中化合物(5e),(5h)对某些真菌的体外活性较强,明显优于氟康唑,但稍弱于酮康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