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医药卫生   6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红细胞补体受体1型的分子定量测定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为临床常规检验和进一步研究红细胞补体受体1型(ECR1),建立一种敏感、特异和重复性良好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戊二醛固定红细胞,并定量“液相包被”于V型板中,依次加入抗CR1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AP)标记二抗及可溶性底物显色,移显色液于比色孔,405nm比色,计算吸光度值(A)。结果 正常人ECR1分子表达数量A值平均值为1.26±0.35,显高于肝细胞癌(0.87±0.21)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02.
不同术式治疗有移位髌骨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有移位髋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对行改良AO张力带钢丝固定,环形,横U形,竖U形钢丝固定,髋骨部分和全切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O张力带钢丝固定术式的骨折愈合时间为4 ̄14周,优良率为88.5%,与其它术式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改良AO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有移位髌骨骨折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一型分子 (CR1)基因型及数量表达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以及酶联法定量测定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结果 SLE患者红细胞CR1分子密度相关基因型高表达较正常人明显下降 ,中、低表达明显升高 (P <0 0 5 ) :SLE患者CR1分子的数量表达全部低于正常健康人平均水平 (P <0 0 0 0 1) ,并且CR1分子数量表达的变化与病情恶化程度明显相关。结论 对SLE患者进行红细胞CR1分子的定量测定 ,对临床诊断和病情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4.
红细胞CR1分子的定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9,自引:6,他引:63  
目的 建立一种定量测定红细胞CR1分子的敏感且重复性良好的实验方法 ,研究其临床价值。方法 戊二醛固定红细胞 ,将 3× 10 6的红细胞定量“液相包被”于V型板中 ,依次加入抗红细胞CR1的单抗、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第二抗体及可溶性底物显色 ,移显色液于比色孔 ,在 40 5nm比色 ,计算其吸光度A值。结果 本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重复性 ,正常健康人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显著高于肝细胞癌 (HCC)、大肠癌 (LIC)、风湿性心脏病 (RC)、卵巢癌 (OC)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病人 (P <0 0 1) ;SLE患者CR1分子的数量表达显著低于其他疾病 (P <0 0 1)。结论 本方法能准确测定出红细胞CR1分子表达的数量 ;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表达及其变化与免疫相关性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定量测定红细胞CR1分子 ,对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与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对比不同剂量的低辐射手动触发技术在多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滦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肺动脉栓塞患者90例,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各45例。均给予多排螺旋CT扫描,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49.98±10.03)岁,选择常规剂量(60 ml)低辐射手动触发技术;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0.49±10.06)岁,选择小剂量(30 ml)低辐射手动触发技术。对比两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CT值及对比噪声比(CNR)值。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观察组CT容积剂量、剂量长度积及有效剂量[(5.42±1.03)mGy、(112.98±20.45)mGy·cm、(2.30±0.32)mSv]均显著少于对照组[(11.14±2.16)mGy、(313.76±25.43)mGy·cm、(5.27±0.88)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计算信噪比、信号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背景噪声、图像质量评分[(15.67±0.48)Hu、(4.78±1.02)分]均高于对照组[(8.31±0.35)Hu、(3.55±0.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CT值高于对照组[(452.96±24.38)Hu比(387.12±43.09)Hu],CNR值低于对照组[(33.17±3.54)比(36.21±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剂量低辐射手动触发技术在多排螺旋CT扫描肺动脉血管中取得质量相同的图像时,小剂量的低辐射手动触发技术能够显著减少对比剂与辐射的使用剂量,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6.
儿童抽动——秽语症又称多发性捕动症,以多发性的不自主运动、口出怪声、秽语和局部肌肉抽搐为临床特征的病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多见于学龄儿童及少年期,且以男孩发病为多见。笔者从治疗方法和病例研究方面对该病症进行了治疗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究老年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危险因素,防止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年龄60~79岁,Fisher分级>1。将患者分为DCI组和非DCI组。分析患者的相关指标(性别、吸烟史、局部脑氧饱和度等),找出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其预测性能。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中,69例患者伴有DCI。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CI组患者中,有吸烟史、低钠、局部脑氧饱和度<50的患者比例明显大于非D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钠离子浓度(■=3.011,95%CI:1.123,8.070)与局部脑氧饱和度(■=3.324,95%CI:1.734,6.372)是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局部脑氧饱和度预测性能更佳。结论  局部脑氧饱和度是老年患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定是否移除分为内固定移除组(13例)和内固定保留组(2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占40%。单因素分析发现迟发型感染、术中异体输血、清创次数≥3次与内固定移除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迟发型感染(OR=17.458,95%CI=1.639~185.919)、清创次数≥3次(OR=53.154,95%CI=2.591~1090.417)是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对于迟发型感染及清创次数达到3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的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利用血细胞快速培养系统模式设计为红细胞调控血糖的系统血液生物学实验,探讨肝癌患者与正常人红细胞胰岛素受体调控血糖浓度能力的差异,为肝癌系统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方法:肝癌患者与正常人枸橼酸抗凝新鲜血各自都设为全血细胞培养组和白细胞培养组,37℃温育1h,测定培养物中血糖浓度(mmol/L),计算红细胞对血糖吸附率=(白细胞培养组血糖浓度一全血培养组血糖浓度)/白细胞培养组血糖浓度。结果:正常人红细胞对血糖吸附率明显高于肝癌患者红细胞对血糖吸附率。结论:肝癌患者红细胞胰岛素受体调低血糖,将血糖转换为能量的功能明显低下。红细胞具有系统血液生物学调节功能(包括免疫和内分泌等)。枸橼酸抗凝新鲜血是一种动态的和活的血细胞悬液,而枸橼酸抗凝新鲜血细胞快速培养系统模式可设计成各种系统血液生物学实验体系用于各种疾病系统血液生物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RNIAF)与血清可溶性Ⅰ型补体受体(sCR1)的浓度变化,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肝功能正常、血清HBV DNA大于106 U/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肝功能正常组,48例转氨酶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肝功能异常组。检测RNIAF,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清sCR1含量。结果肝功能异常组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较肝功能正常组及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而sCR1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态观察持续肝功能异常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与血清sCR1含量变化,显示二者呈明显负相关(r=-0.9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含量与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呈明显负相关(r=-0.87)。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与血清sCR1的含量变化与肝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