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9篇
医药卫生   6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CBM、维普、万方、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Web of Science,搜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协作网等推荐的方法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个文献,合计5 425例受种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与其它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相比,产生的压痛症状少[RR=0.95,95%CI(0.92,1.00)];肿胀症状多[RR=1.67,95%CI(1.03,2.69)];发烧症状多[RR=1.08,95%CI(1.03,1.14)];发红症状[RR=1.11,95%CI(0.64,1.91)]、食欲减退症状[RR=1.05,95%CI(0.97,1.13)]、易怒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8,95%CI(0.98,1.18)]。结论 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与其它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相比,产生的压痛症状少,肿胀症状和发烧症状多,发红症状、食欲减退症状及易怒症状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
3.
随萍  宋丽娟  卢颖  王海滨 《西部医学》2020,32(11):1664-1668
【摘要】目的 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及潜在机制。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6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接受诊治的86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静脉联合局部注射UCMSC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足部体征评分、Wagner分级、血清炎症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1α(SDF 1α)水平及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足部皮肤温度、疼痛程度、皮肤色泽、踝肱指数和间歇性跛行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Wagner分级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 6(IL 6)、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VEGF、bFGF和SDF 1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脉联合局部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能明显减轻患者足部症状,降低患者Wagner分级,提高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抗炎和促进血管新生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定是否移除分为内固定移除组(13例)和内固定保留组(2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占40%。单因素分析发现迟发型感染、术中异体输血、清创次数≥3次与内固定移除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迟发型感染(OR=17.458,95%CI=1.639~185.919)、清创次数≥3次(OR=53.154,95%CI=2.591~1090.417)是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对于迟发型感染及清创次数达到3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的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本地区STD门诊患者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淋球菌(NG)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从而指导临床诊断与用药.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Taqman技术,对采集自来院就诊STD门诊患者的女性宫颈口分泌物、男性尿道口分泌物及相关尿液标本中的特异性DNA核酸片段进行荧光PCR检测.结果 CT、UU、NG、HPV四种病原体总感染率分别为7.49%、42.92%、3.11%和3.06%,除HPV外其它三种病原菌感染率存在性别差异;其中以UU感染率居首位,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二重感染率为5.76%,三重感染率为0.83%,未见四重感染,其中以CT和UU二重感染最常见;不同年龄段感染情况显示,以40岁以下年龄段感染率最高.结论 将HPV纳入泌尿生殖感染检测很重要;通过本研究也发现,无论单一病原体感染还是混合感染,除HPV外均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布差异,而且两种感染的性别分布相一致;40岁以下年龄段为主要传染源和高危人群,应作为性传播疾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双重感染和三重感染较常见,应引起高度重视;目前未发现四重感染.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并趋于年轻化,一直备受全球关注.我国成年人心衰的患病率大约在0.9%,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达到数百万,心衰死亡率高,财政花费大,在诊断后有85%男性和65%的女性在6年内死亡,出院病人6个月内再住院率55%.心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中迫切需要解决和攻克的难题,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新挑战.而能及时预测心衰的风险、准确判断提供风险信息十分重要,本文就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心衰及其相关的重要标志物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对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的影响。方法体外循环下单瓣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分为芬太尼组(F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2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1,依托咪酯0.2mg·kg-1及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1,芬太尼10μg·kg-1或R组瑞芬太尼2μg·kg-1。术中2组均持续泵入丙泊酚4~6mg·kg-1·h-1维持镇静,间断静脉推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F组在切皮前、转机前、转机中、停机后,根据血压、心率分别追加芬太尼10~15μg·kg-1;R组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2—0.5μg(kg·min)-1,根据血压、心率变化调整输注速度。于麻醉诱导前(哟)、主动脉阻断前即刻(T1)、主动脉开放1h(T2)、主动脉开放3h(13)、主动脉开放6h(T4)、主动脉开放12h(T5)、主动脉开放24h(T6)采动脉血5mL,测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浓度。结果2组患者H—FABP蛋白血清浓度在眨、T3、T4及T5时间点均升高,与,IU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3时间点升高最明显:2组间H—FABP蛋白血清浓度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可引起患者H—FABP血清浓度增高,临床常用剂量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对H—FABP影响是相似的,故两者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心肌的影响有相似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通过观察虎杖苷对宫颈癌HeLa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诱导凋亡的可能机制。不同浓度的虎杖苷(50,100,150μmol·L~(-1))处理HeLa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虎杖苷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AO/EB染色法荧光显微镜观察HeLa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Annexin/PI双标记法检测HeLa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分析HeLa细胞周期分布;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eLa细胞中PI3K,AKT,mTOR,P70S6K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显示,虎杖苷显著抑制HeLa细胞增殖,且具有一定剂量依赖性;虎杖苷能够引起HeLa细胞发生S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显著下调HeLa细胞中PI3K,AKT,mTOR,P70S6K的mRNA和蛋白表达。表明虎杖苷具有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基因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RNIAF)与血清可溶性Ⅰ型补体受体(sCR1)的浓度变化,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肝功能正常、血清HBV DNA大于106 U/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肝功能正常组,48例转氨酶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肝功能异常组。检测RNIAF,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清sCR1含量。结果肝功能异常组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较肝功能正常组及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而sCR1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态观察持续肝功能异常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与血清sCR1含量变化,显示二者呈明显负相关(r=-0.9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含量与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呈明显负相关(r=-0.87)。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与血清sCR1的含量变化与肝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