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医药卫生   6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增生性瘢痕中凋亡相关基因转录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 -2、bax、p5 3和c- myc在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转录变化。方法 提取 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和 8例正常皮肤的总RNA后 ,分离mRNA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bcl- 2、bax、p5 3和c -myc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在增殖期的瘢痕中 ,凋亡促进基因bax、c- myc和 p5 3的表达量分别是正常皮肤的(62 .8± 14 .7) %、(78.0± 17.0 ) %和 (4 9.8± 4.3 ) % ,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在成熟期的瘢痕中 ,这 3种基因的表达量都明显高于增殖期的瘢痕 ,恢复到正常皮肤水平。在正常皮肤中 ,bcl- 2基因表达水平较低 ,而在增殖期和成熟期的增生性瘢痕中表达量都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bax、c- myc和 p5 3基因表达降低 ,bcl- 2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瘢痕中细胞凋亡减少 ,形成增生性瘢痕的机制之一 ,而bax、c- myc和 p5 3基因表达增强可能与瘢痕达到成熟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62.
笔者采用穴位按压法治疗呃逆20例,经观察均取效迅速,且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3.
颈部肿块12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收集颈部肿块患者1268例进行临床分析找出其共性及特点。方法 对颈部肿块进行分类,分析其发病性别、年龄、部位、性质等临床特征。结果 颈部肿块的发生视年龄、性别、部位、性质而不同,且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结论 颈部肿块良性者居多,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其性别差异不大,40岁以上年龄组恶性肿块发生率较高;颈部各区肿块好发部位颈前区为最多,颈侧区以炎性肿块为主,锁骨上肿块几乎全为恶性肿块。  相似文献   
6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具有许多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高热、全身中毒症状起病,发病后血循环中的淋巴细胞绝对数量随病情加重而显著下降,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和IgA含量进行性降低以及年长患者重症SARS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等特点。SARS可能是一种由病毒“超抗原”引起的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e系统状态和复制指标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的关系,探讨它们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1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S0~S4期等5组,分别用定量PCR及放免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BV-DNA及肝纤维化标志透明质酸、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和层粘连蛋白的含量;HBeAg和抗-HB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并观察其在不同肝病理纤维化分期时的变化.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血清HBV-DNA含量逐渐升高,从S1期开始显著增加(P<0.01);而HBeAg阳性率逐渐降低,S3、S4期较S0显著减少(P<0.05和P<0.01);抗-HBe阳性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在S3和S4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S0期(P<0.05和P<0.01).血清HBV-DNA( )HBeAg( )组血清纤维化标志最低,HBV-DNA(-)抗-HBe( )组最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HBV复制和e系统状态的改变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肝内病毒复制标志与血清纤维化标志联合检测,对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和指导抗病毒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中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胎儿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8例不同胎龄(13~33周)的胎儿皮肤总RNA后,分离mRNA,用RT-PCR方法检测这3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MMP-9、MMP-2和TIMP-2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胎儿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相似.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这3种基因表达较弱,随着胎儿生长发育,MMP-9,MMp-2和TIMP-2基因表达逐渐增强,妊娠晚期的皮肤组织内,这3种基因表达产物的灰密度比值分别是妊娠早期的8.8、2.4和3.1倍,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MMP-9,2和TIMP-2对皮肤的生长发育、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创面修复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妊娠早期,TIMP-2基因低表达可能与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相关,而妊娠晚期皮肤中TIMP-2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创面愈合后形成瘢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激活胆碱能受体途径对内毒素血症和肠缺血/再灌注动物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静脉注射内毒素(LPS,10 mg/kg和5 mg/kg)复制大鼠内毒素血症模型(每组10只),肠系膜上动脉夹闭1 h后松夹复制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每组6只),兔肠系膜上动脉部分阻断后4 h恢复血流复制兔肠部分缺血/再灌注模型(每组5只).内毒素血症大鼠分别施与迷走神经刺激或电针副交感神经相关穴位(后三里穴),并分别设模型组、假手术组和迷走神经切断组或电针假穴组;肠缺血/再灌注动物经肠袋(距离回盲部15 cm处起始,向空肠端作一个长约10 cm肠袋,保留血液供应)给予卡巴胆碱(大鼠:0.1 mg/kg;兔:3μg/kg),并设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组大鼠于实验结束时、各组兔于上动脉阻断0、2、4、6、8 h及1、2、3 d取股动脉血测定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结果:与模型组、迷走神经切断组或电针假穴组比较,采用迷走神经刺激或电针刺激副交感神经相关穴位(后三里穴)明显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早期血浆ALT活性(P<0.05或P<0.01);肠缺血及再灌注后大鼠ALT明显升高,肠袋给予卡巴胆碱后ALT水平均有明显改善.肠袋输注卡巴胆碱兔血浆ALT活性在缺血/再灌注早期较缺血前增加,再灌注后逐渐恢复,伤后3 d基本接近正常水平,而模型组则逐渐升高.结论:通过刺激副交感神经或局部给予拟胆碱药的方式激活胆碱能受体途径对内毒素血症和肠缺血/再灌注动物肝脏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8.
Kubicek每搏心输出量计算公式的三维有限元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 Kubicek模型三维有限元仿真的角度对 Kubicek每搏心输出量计算公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在计算机仿真研究中 ,我们对比了模型仿真结果、具体采用 Kubicek每搏心输出量计算公式所得结果以及所设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仿真结果表明 :模型中阻抗改变与主动脉中血液容积改变之间存在着近似的线性关系 ,证明了 Kubicek每搏心输出量计算公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同时也为心阻抗血流图基础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69.
联合时频分析将分离的时域或频域分析方法统一成二维的时间—频率分析,也即在时频平面内研究信号的时变谱,该方法在非平稳信号的处理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介绍联合时频分析的基本理论后,综述了该方法在心音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0.
氧化苦参碱对胆碱酯酶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 (OM)治疗病毒性肝炎过程中 ,胆碱酯酶 (ChE)的动态变化及与同期白蛋白 (ALB)、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及其他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9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成 4组 ;A组 31例 (静脉注射OM) ,B组 30例 (口服OM) ,C组 7例 (肌内注射OM) ,D组 30例 (一般护肝药物 ,不用OM)。定期检测血清ChE、ALB、PTA、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血清补体 1型受体 (sCR1)、红细胞黏附功能 (EIIAF)指标。结果 A、B、C 3组在治疗中ChE明显下降 ,治疗前中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值分别为 <0 0 0 1、<0 0 0 1、0 0 2 3) ;同时在ChE数值及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0 1)。A、B、C 3组在治疗前中后 ,ALB、PTA随病情而变化 (P值均 >0 0 5 )。4组治疗后病情均有明显好转 ,ChE的下降并不伴随肝功能的恶化。结论 OM制剂在治疗病毒性肝炎中ChE明显下降 ,但反映肝脏实质功能的ALB、PTA等指标无改变 ,ALT、AST、TBiL好转。在OM治疗结束后 ,ChE迅速恢复正常。所以 ,ChE的下降并不表明病情的恶化 ,其机理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