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6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2岁,因“反复头痛20年,再发1周”于2019年7月4日入院。患者20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头痛,多于睡眠或情绪不佳时出现,头痛为双侧额颞部搏动样胀痛,每次头痛发作前伴有视物变形和闪光先兆,持续15~20 min后出现头痛,头痛每次持续数小时至1 d,可服用止痛药物缓解或自行缓解,过程中伴有畏光畏声。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对 35例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和 35例对照组中的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Hcy测定。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血浆Hcy(18. 9±6. 8)μmol/L高于对照组(11. 4±4. 1)μmol/L,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 001)。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应该给予重视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3.
背景与目的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在蛋白编码序列中多以富集成簇的方式分布,并提示其可能有民族区域和人种之间的差异性,然而SNPs在黔西南汉族人群表皮生长因子前体蛋白(preproEGF)编码序列第14和16外显子中的分布状况迄今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对35例黔西南汉族受试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SNPs在preproEGF编码序列第14和16外显子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设计合成4条引物,分别对35例汉族受试者preproEGF编码序列第14和16外显子区段进行PCR扩增和产物的DNA测序;检索单核苷酸多态性资料库(dbSNP)获取资料并与测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5例黔西南汉族受试者中13例(37.1%)在preproEGF编码序列的2 525 bp位点出现SNPs,基因型为AG和GG,频率分别为69.2%和30.8%,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A 34.6%和G 65.4%;27例(77.1%)在2 576 bp位点有SNPs,基因型为AA和AG,频率分别为66.7%和33.3%,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A 83.3%和G 16.7%。相比之下,北京汉族受试者较黔西南汉族受试者在preproEGF编码序列第14外显子内多了1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即2 619 bp位点;欧美等其他民族不仅在preproEGF编码序列第14外显子内分布有rs199935855等7个SNPs,而且在其第16外显子内也分布有rs149396988等6个SNPs;黔西南汉族和北京汉族受试者在preproEGF编码序列的第16外显子内均未见有SNPs分布。结论 在黔西南汉族、北京汉族和欧美等民族的preproEGF编码序列第14和16外显子中,SNPs分别具有各民族、各种族的特征性分布,据此可区分不同地域的种族和人群,甚至进行个体识别。也可将这些呈特征性分布的SNPs视为遗传标记进而深入研究SNPs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4.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较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文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案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999年9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7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19~80岁),均经病理证实为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全部患者接受放疗,其中15例放疗后接受化疗等综合治疗.结合文献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见,发病急,病程短,病情进展快.临床表现复杂,颅内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头颅CT以及MRI检查显示中枢侵及额叶多见,CT扫描多表现为较高密度肿块,MRI显示T1加权像多呈低信号,T2加权像多呈高信号.CT和MRI增强扫描病灶多呈均匀明显强化,可单发或多发,极少发生出血、钙化或囊变.PCNSL主要起源于B细胞,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17例患者随访7~65个月,中位时间17个月,平均生存23.9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76.5%和23.5%,5年生存率仅有5.9%.结论:PCNSL是一组异质性肿瘤,侵袭性强,预后差,伴脊髓侵犯者则预后更差.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变,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三维立体定向穿刺活检(定向活检)可显著提高诊断效率.其病程短,疗效不理想,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加放疗、化疗的联合治疗.虽然对放射及化学药物治疗敏感,但缺乏共识方案,较全身及其他部位淋巴瘤预后差.中等剂量放疗加足疗程化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增加放射剂量未能改善肿瘤控制.综合治疗是提高本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膝关节弥漫型巨细胞瘤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的效果,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7年9月~2008年7月间收治的10例膝关节弥漫型巨细胞瘤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关节镜手术,并经术后病理确诊。放疗采用德国西门子直线加速器6MV-X线照射,对1例肉眼全切除者照射剂量20Gy/10次;对不全切除者则30Gy/15次,均为5次/周。结果: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的9例患者中,其中8例患者获得2~10年(平均5年)随访。术后放疗者均未见肿瘤复发及症状复发;关节功能恢复良好。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3.7分增加到87.5分。未发现急性或迟发性放射并发症。术后1例未及时放疗,1例未放疗,2例均在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膝关节弥漫型巨细胞瘤术后容易复发,术后联合放疗具有明显的预防肿瘤复发作用,无明显的放疗并发症,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 通过高胆同醇血症诱发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游离胆固醇通过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进行研究. 方法 C57BL6/J背景野生型和apoE基因缺陷小鼠各6只,分别使用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分别喂养,13周后对两组动物的血脂分析,原位TUNEL染色观察巨噬细胞凋亡,并比较两组动脉组织中CHOP的蛋白表达. 结果高脂饲料喂养的apoE基因缺陷小鼠血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尤以胆固醇的升高最为明显,并形成了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TUNEL染色显示动脉粥样病灶中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凋亡;免疫印迹实验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组织中CHOP表达显著增高. 结论大量的游离胆固醇在巨噬细胞内聚集并通过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诱导巨噬细胞凋亡,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美多巴联合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4年8月至2015年8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8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美多巴联合司来吉兰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美多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05%)高于对照组(67.44%)(P0.05);两组Webster评分治疗后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Webster评分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DRSPD评分治疗后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MDRSPD评分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用药不良反应。结论美多巴联合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9.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MMP-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及动脉硬化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喂食普通兔料)、模型组(喂食高脂饲料)、阿司匹林组(喂食高脂饲料并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干预),每组8只。饲养12周后处死动物,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bolt分析主动脉病灶中MM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病理学大体观察发现,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主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平均斑块厚度、管腔狭窄度和斑块所占周径比值等4项指标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中MMP-2蛋白和mRNA呈低水平表达,而在模型组中的表达均明显增高,阿司匹林组MMP-2蛋白和mRNA的表达降低(P均<0.01)。结论 MMP-2在正常血管组织中低水平表达,随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MMP-2表达,减轻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0.
DcR3是一种新近发现的TNFR超家族成员,在一些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表达明显增加.DcR3通过竞争地与FasL、LIGHT及TLIA结合,产生抑制细胞凋亡和细胞调节的生物学特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cR3有可能成为一种新颖的肿瘤特异性指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诊断、治疗、预后及疗效观察等方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临床应用揭开新的篇章.
Abstract:
Decoy receptor 3 (DcR3) is a newly discovered member of 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TNFR) superfamily, expresses highly in the digestive system neoplasms. DcR3 inhibits cellular apoptosis and produces cellular modulation by competitively combining with FasL, LIGHT and TL1A, therefore it deeply relates to the digestive system neophlasm's generation and progression. DcR3 is supposed to be the new tumor-specific marker that may cast the light to the digestive system neoplasms' generation, diagnosis,treatment, prognosis and effect observation. DcR3 is expected to open a new chapter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