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3篇
医药卫生   11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控制性低温对兔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早期肺部炎症反应和对肺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常温组(N组)、浅低温组(MIH组)、中低温组(MOH组),每组6只。采用ELISA法测定肺组织匀浆上清液TNF-α、IL-6、IL-8、IL-10含量及肺水含量。结果创伤失血性休克后8h,肺组织匀浆TNF-α、IL-6、IL-8、IL-10含量均显著升高;MIH组和MOH组TNF-α含量低于N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H组和MOH组肺组织IL-6含量显著低于N组(P<0.01);MIH组肺组织IL-8含量显著低于N组和MOH组(P<0.01),MOH组肺组织IL-8含量低于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H组和MOH组肺组织IL-10含量均显著低于N组。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早期总肺水含量显著升高,MIH组和MOH组总肺水含量低于N组(P<0.01)。结论不同程度的控制性低温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早期肺促炎反应和抗炎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后的肺组织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浅低温对创伤后肺组织炎症反应和抗炎反应的抑制作用强于中低温,而且其可控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少,因此,浅低温更有益于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早期肺组织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背景:心肌挫伤后心功能障碍除与心脏因受暴力直接损害导致心肌收缩性降低外,是否还与心肌细胞内Ca^2+和线粒体ATP奠的变化有关目前尚不得而知。目的:探讨心肌细胞内游离钙([Ca^2+]i)和心肌ATP酶变化在心肌挫伤后心功能障碍发生机制中的意义。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选取四川健康家兔36只,雌雄不限,分在伤前,伤后2,4,8,12,24h组,每组6只。经右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采用BIM-Ⅱ型生物撞击机致成心肌挫伤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心肌挫伤前,伤后2,4,8,12,24h测定家兔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心肌细胞内[Ca^2+]i含量和心肌匀浆组织及线粒体ATP酶活力。结果: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受到损害,代表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左室收缩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pressure,LVE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the maximal rate of left 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 changes,+dp/dtmax)、等容收缩压(isovolemec ventricular pressure,IP)、实测心肌最大收缩速度(the maximal physiological velocity,Vpm)在伤后4—12h内恢复至伤前水平(P&;gt;0.05);代表左心室舒张功能的舒张期左室内压下降时间常数T、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the maximal rate of left 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 changes,-dp/dtmax)在伤后24h与伤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和P&;lt;0.01)。伤前心肌细胞内[Ca^2+]i平均通道荧光为(2.26&;#177;0.16),伤后2h开始升高为(2.63&;#177;0.47)(P&;gt;0.05),伤后8h达最高峰为(3.56&;#177;0.33)(P&;lt;0.01),此后开始下降,但伤后24h仍然显著高于伤前(P&;lt;0.05)。伤后2h心肌匀浆组织ATPase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伤后4hCa^2+-ATPase活性下降明显(P&;lt;0.05),伤后8hCa^2+-ATPase和Na^+-K^+-ATPase活性降至最低(分别P&;lt;0.05和P&;lt;0.01),伤后12h上升与伤前无差别(P&;gt;0.05);伤后Mg^2+-ATPase活性较伤前也有所下降,但与伤前比较无明显差别(P&;gt;0.05)。伤后4h心肌细胞线粒体ATPase活性均明显下降(P&;lt;0.05),此后上升,至伤后24与伤前无明显差别(P&;gt;0.05)。相关分析表明LVEDP和-dp/dtmax与心肌细胞内游离钙含量变化呈明显正相关(γ=0.792,0.753,P&;lt;0.01和P&;lt;0.05),与心肌组织Na^+-K^+-ATPase活力改变呈明显负相关(γ=-0.674,-0.691,P&;lt;0.05),与心肌组织Ca^2+-ATPase活力改变呈明显负相关(γ=-0.613,-0.642,P&;lt;0.05),与心肌细胞线粒体Na^+-K^+-ATPase活力改变呈明显负相关(γ=-0.622,-0.616,P&;lt;0.05)。结论:心肌挫伤后心脏功能降低,心肌细胞内[Ca^2+]i含量升高和ATP酶活性下降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创伤后T细胞功能与抑制性T细胞(Ts)及反抑制T细胞(Tcs)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小鼠截肢伤模型,观察T细胞功能的变化,并测定Ts细胞对正常T细胞功能的抑制活性以及Tcs细胞对Ts细胞的反抑制活性变化。结果:创伤小鼠脾细胞的T淋巴细胞转化活性降低,辅助性T细胞(Th)、Tcs细胞数目一过性减少,Ts细胞数目一过性增多;创伤后Ts细胞对正常T淋巴细胞转化、白细胞介素2(IL2)生成、IL2受体α(IL2Rα)表达、IL2mRNA及IL2RαmRNA水平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而Tcs细胞对Ts细胞的反抑制活性明显减弱;Ts细胞抑制率及Tcs细胞反抑制率变化与T淋巴细胞转化活性降低均密切相关;去除创伤小鼠脾细胞中Ts细胞,则可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活性、IL2生成及IL2Rα表达;正常Tcs细胞对伤后Ts细胞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逆转效应。结论:创伤后Ts细胞活性增强、Tcs细胞反抑制活性减弱可能均介导了创伤后T细胞功能的受抑过程  相似文献   
14.
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及作用部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并对其可能作用部位进行分析。方法:以大鼠截肢结合50℃热水刺激举尾作为创伤痛模型,大鼠创伤后即刻、1d、2d、3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Mel(30,60,120mg/kg)、Pt 20mg/kg、Mel Pt(10 10mg/kg)及溶媒,于创伤前及最后一次给药后20min、40min、80min、120min观察痛阈(50℃刺激举尾潜伏期)变化情况。观察创伤后3d侧脑室注射Mel(0.25、0.5、1.0mg/kg)后20min、40min、80min、120min的痛阈变化情况。结果:创伤后3d痛阈降至最低,7d恢复至正常。腹腔注射Mel(30-120mg/kg)或侧脑室注射Mel(0.25-1.0mg/kg)均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了创伤大鼠的痛阈,且于给药后40min达高峰,持续至120min仍有效。Mel(10mg/kg)与Pt(10mg/kg)合用,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结论:Mel对创伤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主要作用部位在中枢。Mel与哌替啶有明显协同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冲击波复合四氧化二氮 (N2 O4 )染毒致冲毒复合伤大鼠对血气变化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和c fos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复制冲击伤、N2 O4 中毒复合效应动物模型 ,于伤后 3,6 ,1 2 ,2 4 ,4 8及 72h活杀 ,进行主要器官病理形态学检查 ,血气分析并采用H&E及SP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肺组织损伤病变特点及c fos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三组动物PaO2 均在伤后 3~ 6h内显著下降 ,冲毒复合伤组动物伤后PaO2 下降最为显著。三组动物的主要病理形态学均有改变 ,以冲毒复合伤组的损伤最重 ;免疫组化显示c fos蛋白于冲击伤和N2 O4 组表达均明显增加 ,而于冲氮组表达持续呈强阳性。结论 N2 O4 冲毒复合伤对血气的影响极及显著。另外 ,三组动物的主要病理形态学均有改变 ,以冲毒复合伤组的损伤最重 ;结果表明c fos蛋白表达参与冲毒复合伤对肺损伤的加重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后豚鼠耳蜗细胞凋亡现象及其在听力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12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75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组(n=60)。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组进行硫酸卡那霉素200mg/(kg·d)连续肌肉注射14d,根据停药时间分为卡那霉素停药1,3,7,14d组,每组15只。分别处死正常对照组及卡那霉素停药1,3,7,14d组豚鼠,处死前检测其听脑干反应的变化,处死后以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及耳蜗毛细胞核荧光染色计数等检测耳蜗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豚鼠连续应用卡那霉素14d,停药1d耳蜗细胞即出现凋亡现象(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阳性细胞数:柯蒂氏器0.69±0.57,螺旋神经节1.22±0.51,血管纹1.01±0.67),随停药时间延长,耳蜗细胞凋亡数增多(14d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阳性细胞数:柯蒂氏器4.91±0.94,螺旋神经节8.84±1.35,血管纹7.39±1.63),且愈近底回愈多,愈近顶回则愈少,对照组无凋亡现象。②豚鼠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后,随停药时间延长,听脑干反应阈值14d组为43.20±6.73,正常对照组为5.60±1.78,14d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结论:①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可引起耳蜗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凋亡是豚鼠耳蜗损伤的一条途径。②耳蜗细胞凋亡可能是卡那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急性应激反应中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能通过何种信号途径调控下丘脑神经元的神经内分泌活性?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对下丘脑神经元内CREB含量变化的调节作用.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1999-12/2002-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完成.选择孕17 d Wistar胎鼠.方法将培养的细胞分组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0-12,10-10,10-8,10-6 mol/L)刺激组.②预先分别用尼莫地平(5 μmol/L)或CP-154526(500 μmoL/L)处理再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0-12,10-10,10-8,10-6 mol/L)刺激组.③分别设置相应的对照组,对照组用等渗盐水刺激.用PTI荧光成像系统测量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神经元内P-CREB的含量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变化.②神经元内P-CREB的含量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的下丘脑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含量较低,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后,胞浆内游离钙立即升高;预先应用尼莫地平或CP-154526处理再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的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含量的增加明显被抑制,同时也可明显抑制神经元内P-CREB含量的增加.结论在急性应激反应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与下丘脑神经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受体结合,开放膜L-型钙离子通道促使钙离子内流使胞浆内游离钙明显增加,从而进一步激活神经元内P-CREB信号通路.说明在调节下丘脑神经元激活过程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再生医学是研究机体某部毁损后引发组织再生的一门科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工程的出现使再生医学的内容大为扩展,并被誉为"再生医学的新时代".20世纪末,干细胞的研究迅速掀起高潮,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令人瞩目的领域之一,各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拨出巨款以支持对干细胞的研究.近几年来,再生医学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特别是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研究.国内于2010年成立了国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于2011年7月12 - 20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了高峰论坛.受联盟委托,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主持,首次编写了"干细胞年鉴2010"[1];2011年5月,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公布了"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医药卫生领域报告",其中"再生医学"是三项医药卫生重大专项工程之一(另两项为"慢病防控"重大工程和"数字卫生"重大专项).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对再生医学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病历摘要:患者,男,51岁。因反得便血5年,伴右下腹痛2年,于1988年11月1日入院。患者于1983年11月因右踝关节肿痛,活动困难,拟诊类风湿关节炎,经用激素和肠溶阿斯匹林治疗后,关节疼痛减轻,但出现柏油样便,经止血药物治疗好转。此  相似文献   
20.
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屏障功能障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