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胜强 《体育世界》2007,(5):102-104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并对体育锻炼功能进行探讨,得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对指导体育教学与课余锻炼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486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揭示了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体育锻炼和体育锻炼后的感觉与心理健康关系明显,而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与心理健康关系不明显;(2)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效益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方面。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通过研究海南省大学生的运动量、体育锻炼感觉、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运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的正相关;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的正相关;体育锻炼感觉与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线性关系。此研究提示,通过体育教育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贫困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锻炼态度量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省3所新建院校2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贫困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高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显著性;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锻炼态度各分量表基本不存在差异;贫困生的锻炼水平低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体育锻炼水平与贫困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显著相关。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应重视通过体育教育途径帮助贫困生树立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入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应对策.力图以体育心理学为切入口,通过长期加强体育锻炼来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石河子大学学生的体育行为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深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体育持有浓厚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好。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体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的体育行为,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当代体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问卷调查、量表评定、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体育锻炼对普通高校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我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男大学生和普通男大学生这两个不同层面的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进一步探讨如何采取更好的体育锻炼手段来促进普通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取SCL-90量表等工具,对我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男大学生和普通在校男大学生共480人进行测试和调查。结果:( 1)运动队男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明显好于普通男大学生;(2)参加集体项目运动队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参加个人项目的男大学生。结论:长时间,多种类型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锻炼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对调节和缓解大学生因学习负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有良好的效果.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安徽、河南两省的3所高等院校的73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全国常模、高等学院进行了比较,另外还研究了运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证明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确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分析了安徽省8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状况,为实施体育心理疗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的促进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效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培养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对促进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身体锻炼可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等。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通过体育运动来促进大学生此能力健康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疆高师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新疆高师1147名大学生,对他们体育锻炼运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新疆高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好于全国大学生同年龄段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体育锻炼运动量总体上分布比较均衡;中等运动量对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其作用主要集中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研究通过对宁波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分析和体育锻炼干预的实验研究,探讨体育锻炼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效应,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北京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 表明,北京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全国大学生同年龄组水平,男生相对好于女生,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据有关资料的数据表明:有20%左右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使用SCL-90量表进行调查,了解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目前心理健康状况,提出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可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成为真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体育师友》2019,(4):29-3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智力发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有利于改善学生人际关系,高校通过开展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课程、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浙江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变联系密切,对调节和缓解大学生因学习负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有良好的效果.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归纳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因素及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归纳,重点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的适宜选择进行探讨与分析。认为:受心智尚待成熟、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效果差和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且近年来发病率呈增多趋势,既严重影响着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较大负担,而采用体育学手段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进行干预的有效性已得到世人普遍认可。因此,对其适宜干预措施或手段进行探讨与归纳,以利于用作日常实践参考与指导,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CL-90对397名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并与国内同龄青年、普通大学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基本属于轻度,出现频率较高的心理问题有强迫倾向、人际关系敏感、敌意情绪、偏执和抑郁;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典型的专业特点,即总体水平上略低于国内同龄青年,而又显著高于大学生群体,与文科专业大学生相比,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意问题突出,与理科专业大学生相比,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意更突出;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王玉秀  颜军  黄滨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5):109-114,127
研究以伤残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调适性体育教学与传统的保健体育教学在伤残大学生中应用的不同效果。通过现场教学及心理测量的方法对104名伤残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体育锻炼态度及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均产生了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对以上各因子的促进作用未达到显著差异;教学方法和测量时间因子对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和体育锻炼态度的大部分因子效应均有显著影响,教学方法和测试时间因子之间有一定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