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负荷耐力训练对大鼠腓肠肌铁贮量、铁转运蛋白表达及NO(nitricoxide)含量的影响,阐明运动中NO对骨骼肌铁代谢的调节机制.方法:1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适度运动组(MG)、运动性低血色素组(SG).于运动5周后取材,测定腓肠肌、肝脏及骨髓铁含量,血清及肌组织NO含量;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腓肠肌铁转运相关蛋白: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1(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DMT1)、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TfR1)及膜铁转运蛋白1(ferroportin1,FPN1)表达的变化.结果:适度运动组大鼠腓肠肌铁含量和NO含量均比对照组升高(P<0.01),运动性低血色素组血清NO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适度运动组;运动性低血色素组骨髓铁贮量急剧下降,肝铁变化不明显;一定范围内,大鼠腓肠肌铁含量与NO含量线性相关(r=0.81,P<0.01);与对照组相比,适度运动组和运动性低血色素组大鼠腓肠肌DMT1(IRE)、TfR1表达增加,FPN1减少(P<0.05),而DMTI(non-IRE)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中等强度运动可使腓肠肌细胞膜上向细胞内转运铁的TfR1和DMT1(IRE)蛋白表达增加,而向细胞外转运铁的FPN1表达降低,增加腓肠肌铁含量.运动中腓肠肌的铁代谢可能受到NO调控.而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则会引发机体铁代谢紊乱,可能与过量NO有关.  相似文献   

2.
骨骼肌细胞铁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铁在ATP合成、氧的转运与利用等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骨骼肌是机体运动中利用铁的重要器官,运动会改变骨骼肌细胞的铁稳态,骨骼肌铁缺乏或铁超载都会影响骨骼肌细胞的功能,进而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因此运动与铁代谢的关系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骨骼肌细胞膜上铁转运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1(divalentmetal transporter 1,DMT1)、膜铁转运蛋白1(ferroportin 1,FPN1)等参与了铁的摄取和释放,NO可能对运动中骨骼肌铁代谢起重要调控作用,但其具体分子机制尚需深入研究.此外,骨骼肌细胞膜上分布着参与调节肠铁吸收的铁调素调节蛋白(hemojuvelin,HJV),其在运动中对肠铁吸收的调控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膜功能变化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研究红细胞膜功能改变与运动方式的关系。研究方法:通过跑台运动和游泳运动两种方式建立运动性贫血动物模型,测定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率,带3蛋白,葡萄糖载体蛋白-1转运功能,钠钾ATP酶活性。研究结果:两种运动方式诱导的运动性贫血时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率,带3蛋白阴离子转运蛋白功能、葡萄糖载体蛋白转运葡萄糖功能,钠钾ATP酶活性变化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运动性贫血红细胞膜功能的改变与不同运动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运动和铁代谢的关系已经做了大量广泛的研究。虽然目前对于运动是否会导致真正的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仍没有达成共识,所得的结果也不一致,但根据已有的文献分析,可以认为运动本身并不会造成所谓“运动性贫血”,但确可引起低铁状态。运动引起的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增加可能是运动性低铁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寻营养补充对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铜蓝蛋白与铁代谢指标变化的规律,以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跑台作为运动方式建立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模型,并对大鼠进行营养干预,对其血清、组织中的铜蓝蛋白以及铁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导致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明显上升,铁蛋白明显下降,而且与血清铁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血清铜蓝蛋白、铁蛋白、转铁蛋白可以反映机体铁代谢情况;运动训练导致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组织铜蓝蛋白含量与血清铜蓝蛋白变化不一致;营养补剂的干预显降低了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含量,提高了血清铁及铁蛋白含量,表明抗贫血铁制剂复合营养补剂对提高大鼠铁贮备和维持大鼠铁代谢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运动性贫血主要是以下三种原因造成的:1)运动引起高血容量反应;2)红细胞机械损伤、破坏、溶血;3)运动员需铁,耗铁剧增,铁吸收或供应不足。高血容量反应是运动训练适应性的表现,不会造成真正意义上的贫血;而红细胞溶血和铁缺乏对运动员不利,可导致临床意义上的贫血。  相似文献   

7.
观察分析在不同的运动强度诱导的“运动性酸中毒”环境中 ,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侧膜钠离子依赖性枸橼酸转运蛋白 m RNA表达量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 :不同运动强度对枸橼酸转运蛋白 m RNA表达量的作用不一。A组运动强度较小 ,血乳酸的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无显著性升高 (P>0 .0 5 ) ,转运蛋白 m RNA表达量也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B组和 C组运动强度较大 ,血乳酸水平相对于对照组呈显著性升高 (P>0 .0 5 ) ,转运蛋白 m RNA表达量也呈现明显增加 (P<0 .0 5 )。C组较 B组血乳酸水平显著性升高 (P<0 .0 5 ) ,但 2组转运蛋白 m RNA表达量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提示可能存在酸碱度变化对转运蛋白 m RNA表达量影响作用的阈值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贫血产生机理及其低氧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贫血不仅严重影响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发挥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且对身体十分有害。高血容量反应是运动训练适应性表现,不会造成真正意义的贫血,而运动训练中红细胞溶血、铁储备状况和造血因子的监测则是预防运动性贫血的重点。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就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从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为运动性贫血的研究和运动员合理防治运动性贫血提供参考,并对利用低氧防治运动性贫血的可行性提出理论性探讨。  相似文献   

9.
有氧运动对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通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有关长时间运动过程中内源性活性氧产生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的研究已取得较丰富的研究结果,几乎所有这些有关工作均推测:线粒体通透性转运通道的打开引起的钙转运紊乱可能是产生长时间运动性疲劳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就长时间运动对线粒体通透性转运产生的影响作一简要介绍,进一步了解长时间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对运动性铁缺乏的问题在国内外很早就开始了研究,目前,运动对铁代谢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就:(1)运动可引起铁缺乏;(2)运动引起铁缺乏的机制;(3)运动性铁缺乏的预防及治疗;(4)运动引起缺乏机制的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某些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铁对于运动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铁缺乏一直是运动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女运动员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月经以及饮食习惯、训练、胃肠道等因素成为缺铁的高发人群,因此对于女运动员的缺铁问题要非常重视,目前女运动员缺铁的治疗用血红素铁要比非血红素铁效果要好很多。  相似文献   

12.
跑台运动和营养补充对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造成大鼠运动性贫血状态,并对其骨骼肌内某些能量代谢酶进行观察。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筛选分为3组:对照组(10只)、递增负荷跑台运动组(简称运动组,10只)、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营养补充组(简称运动+营养组,10只)。运动组和运动+营养组的跑台训练安排按照运动性贫血模型建立方法实施。研究表明,运动性贫血条件下,大鼠腓肠肌Mg^2+~ATP酶、Ca^2+-ATP酶和Ca^2+-Mg^2+。ATP酶指标结果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LDH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低于运动+营养组,SDH的活力则没有表现出组间差异性。运动性贫血条件下,大鼠腓肠肌内ATP酶多数会发生显著性降低、LDH表现出显著性升高,表明运动性贫血发生时伴随着骨骼肌有氧代谢酶的活性下降和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升高,说明此种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相对提高了机体利用无氧代谢的比例,而此营养补充对此种变化影响作用不明显,此变化的内部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赵骞 《冰雪运动》2013,(4):56-59
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铁和锌与人体运动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铁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以及一些呼吸氧化酶的主要成分,在机体组织呼吸过程发挥重要作用;锌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在组织呼吸以及蛋白质、脂肪、糖和核酸等的代谢中有重要作用,是人体内必须具有结构生理功能的营养素。机体内缺铁时,引起缺铁性贫血,导致运动能力、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锌的缺乏导致运动损伤和疲劳的形成,影响机体雄激素的水平,从而对运动能力产生影响。铁与锌的摄入量不足、训练过程中出汗量大和运动训练强度大等是造成运动员铁和锌缺乏的原因,应该首先从平衡膳食方面加强铁、锌的补充,多吃红色瘦肉、鱼类、蛋、动物肝脏、牡蛎、谷子等粗粮,以及营养补剂的使用,达到微量元素铁与锌的合理补充。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少儿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将受试对象分为三个组 :饮食干预补铁组 ,间歇补铁组和对照组 ,干预和治疗时间为三个月 ,以血红蛋白为评价指标 ,比较治疗效果。认为在少儿运动员中进行营养知识教育和饮食行为干预是预防和治疗运动性贫血的好方法 ,必要时饮食干预和间歇补铁同时应用 ,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Maintaining a positive iron balance is essential for female athletes to avoid the effects of iron deficiency and anaemia and to maintain or improve performance. A major function of iron is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carrying molecule, haemoglobin, via erythropoiesis. Iron balance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peptide hormone hepcidin, dietary iron intake and absorption,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e.g. altitude), exercise, menstrual blood loss and genetics. Menstruating females, particularly those with heavy menstrual bleeding are at an elevated risk of iron deficiency. 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 [Hb] and serum ferritin (sFer) are traditionally used to identify iron deficiency, however, in isolation these may have limited value in athletes due to: (1) the effects of fluctuations in plasma volume in response to training or the environment on [Hb], (2) the influence of inflammation on sFer and (3) the absence of sport, gender and individually specific normative data. A more detailed and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haematology, menstrual cycle pattern, biochemistry, exercise physiolog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raining load can offer a superior characterisation of iron status and help to direct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s that will avoid iron deficiency or iron overload. Supplementation is often required in iron deficiency; however, nutritional strategies to increase iron intake, rest and descent from altitude can also be effective and will help to prevent future iron deficient episodes. In severe cases or where there is a time-critical need, such as major championships, iron injections may be appropriate.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长时间递增负荷运动后以及营养干预对大鼠红细胞老化的影响,试图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的防治方法。方法:本实验在大鼠运动性贫血模型的基础上,选取唾液酸(SA)、丝氨酸磷脂(PS)外翻率的测定,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红细胞的老化。结果:运动性贫血时大鼠红细胞唾液酸(S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丝氨酸磷脂(PS)外翻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抗运动性贫血剂能明显提高大鼠红细胞唾液酸(SA)的含量(P<0.05),并显著降低(PS)外翻率(P<0.05)。结论: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老化增加,抗运动性贫血剂通过降低自由基的生成,有效减少红细胞的老化,改善红细胞损伤来治疗运动性贫血。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运动性贫血与心肌缺氧发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运动性贫血组(T组);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致运动性贫血,并运用偏相关分析研究血红蛋白变化率与心肌缺氧发生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运动性贫血与心肌缺氧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以参加“十运会”的古典式摔跤、男女自由式摔跤、男女柔道五个运动队的重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十运会”前两年运动员贫血的状况。每周一晨对研究对象进行血常规测试,持续两年。结果显示,山东省摔柔项目运动员的贫血患病率低于国内外其他报道;所有的贫血均为轻度贫血,与男队员相比,女队员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缺乏更严重,个别队员先天性血红蛋白水平较低。建议运动员应积极治疗引起贫血的各种原发病,注意营养均衡、饮食科学、针对性的补充运动营养品,而耐力性项目或以有氧能力为基础的项目的运动员选材,要重视血红蛋白这一指标。  相似文献   

19.
运动性贫血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身体机能低下的状态。运动性贫血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机体机能水平,通常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破坏增加,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严重缺铁等现象,其发生和发展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多糖铁复合物是以三价铁(Fe3+)为核心,多糖为配合物的复合补血制剂,具有副作用小、配合性稳定、溶解度好,含铁量高等优点,本文对于10名符合国内亚理想血红蛋白(Hb)标准运动性贫血运动员,通过服用多糖铁复合物前后对运动员血液常规检查对比,发现运动员血红蛋白(Hb)有明显的提高,贫血症状改善.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