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癫(癎)发作特点.方法 结合脑电图、头颅MRI检查结果,对9例明确诊断为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癫(癎)发作特征、发作类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9例患者累计癫(癎)发作17次,其中70.6%(12/17)为频繁发作.(癎)性发作表现为多种形式,其中视觉症状多见,占29.4%(5/17).结合脑电图结果分析,局灶性癫(癎)发作78.6%(11/14),全面性癫(癎)发作14.3%(2/14),持续性癫(癎)发作占7.1%(1/14);枕叶癫(癎)占41.2%(12/17),颞叶癫(癎)占11.8%(2/17),额叶或顶叶癫(癎)17.6%(3/17),与MRI显示的颅内病灶相一致.结论 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癫(癎)发作,较为频繁,以视觉症状为突出表现;以局灶性发作,枕叶癫(癎)多见,与头颅MRI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2例癫痫患者在癫痫发作后出现的可逆性脑改变,探讨其MRI改变规律和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患者1为28岁男性,约8.5年前(2007年9月15日)曾出现左下肢一过性抽动,次日在左下肢抽动后迅速出现四肢强直伴意识丧失。患者2为20岁女性,约9年前(2007年1月)反复发作四肢抽动伴意识障碍,7.5年前(2008年7月)间断出现精神行为异常。2例经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均能有效控制发作,神经系统检查和辅助检查均未发现症状性癫痫的诊断依据。患者1在癫痫发作后第3天(2007年9月18日)、1个月(2007年10月15日)和3个月(2007年12月20日)进行了头颅MRI检查。患者2在首次癫痫发作后1周(2007年1月17日)、1.5年(2008年7月)、约2年(2009年2月)及约3年(2010年2月)时进行了头颅MRI检查。结果:患者1在癫痫发作后第3天(2007年9月18日)头颅MRI出现双侧额叶以及左枕叶皮质、皮质下多发长T1、长T2信号和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发作后1个月(2007年10月15日)异常信号范围明显缩小,3个月(2007年12月20日)异常信号近乎消失。患者2在首次癫痫发作后1周(2007年1月17日)的头颅MRI未见异常,发作后1.5年(2008年7月)头颅MRI示右侧颞叶皮质长T2信号,发作后约2年(2009年2月)和约3年(2010年2月)复查头颅MRI均未见异常。结论:癫痫发作可以造成可逆性的单个或多灶性脑损害,病灶出现在额叶、枕叶和颞叶,以皮质受累为主。重复MRI检查有利于诊断和避免对此类病灶的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3.
张亚超  乔辉  李泽  李鹏 《放射学实践》2019,34(12):1390-1393
【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MRI和PET-CT对原发性癫痫患者脑内致痫灶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接受手术治疗原发性癫痫且在确定为器质性癫痫的患者,均行脑电图、磁共振和PET-CT检查,比较三种方法对癫痫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及定位准确度。结果:50例患者中共发现癫痫病灶72个。术前脑电图有异常改变者58个,检出率为80.6% ;其中34个病灶定位诊断准确,定位符合率为58.6%(34/58)。MRI表现异常者26例,其中25个病灶能够准确定位,定位符合率达96.2%(25/26)。PET-CT显示有局灶性代谢异常和/或异常CT表现64处,检出率为88.9%;其中56个病灶定位准确,定位符合率为87.5%。脑电图和PET-CT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致病灶的定位符合率显著高于脑电图和PET-CT,差异具有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MRI和PET-CT对癫痫患者致病灶的检出和定位诊断各具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联合诊断,可提高对致痫灶的检出率以及定位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头颅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及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检查在癫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6例已确诊的癫痫病人分别进行EEG、VEEG、SPECT、CT及MRI检查,对EEG、VEEG、SPECT、CT、MRI定位致痫灶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EEG异常126例,局灶棘波52例(41.3%);VEEG异常126例,局灶棘波114例(90.5%),两组局灶棘波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SPECT异常105例(83.3%),MRI异常32例(占55例的58.2%),CT异常5例(占48例的10.4%)。结论:VEEG、EEG、SPECT、MRI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对难治性癫痫病人术前致痫灶的定位和指导手术治疗有较大的廊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对本院儿科6年收治的276例癫痫患儿中的25例脑性瘫痪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面发作13例,局灶性发作12例,全部为痉挛性脑性瘫痪,其中8例出现过癫痫持续状态,15例表现智力不足。CT或MRI异常率为91.3%(21/23);10例联合用药,结果发作控制3年以上已停药8例,其余17例正在治疗中。结论脑性瘫痪合并癫痫,主要表现为偏瘫,其次为双瘫,都为继发癫痫,可出现各种类型癫痫发作;脑部CT或MRI检查有利于明确病因和预后;治疗中控制癫痫发作与脑性瘫痪的功能训练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症状性枕叶癫痫的病变类型,总结各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37例均经临床、病理或典型影像学表现证实的症状性枕叶癫痫患者的临床和CT、MRI、MRS和SPECT检查资料.结果 37例患者枕叶病变分别为枕叶脑皮质发育不良4例、灰质异位4例、脑裂畸形3例、脑软化灶及瘢痕10例,枕叶钙化3例,动静脉畸形3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星形细胞瘤2例、脑膜瘤1例、炎性肉芽肿2例、脑脓肿1例,线粒体脑肌病2例、Sturge-Weber综合征1例.结论 症状性枕叶癫痫病变种类复杂多样,影像检查对致痫灶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癫痫发作期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视频脑电图(VEEG)在致痫灶定位中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VEEG监测异常的癫痫患者45例,当患者出现临床发作和(或)脑电图出现典型癫痫波时30 s内注入锝-双半胱乙酯(^99Tc^m-ECD),30 min后行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比较癫痫发作期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和VEEG在癫痫定位诊断中的一致性,对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发作期SPECT和VEEG定位的一致性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45例癫痫患者中,发作期SPECT定位阳性率为93.3%(42/45),均表现为高血流灌注灶,其中40例(95.2%)表现为单叶局限性高灌注,2例(4.8%)表现为多个病灶高灌注.VEEG监测结果为:31例患者VEEG表现为局灶性异常放电,明确定位达68.9%(31/45),各导联同步对称性异常放电不能定位者占所有患者的31.1%(14/45).比较二者定位结果发现,对于部分性发作的患者,发作期SPECT和VEEG定位的一致性为83.9%(26/31);对于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患者,VEEG表现为各导联同步对称性异常放电,而发作期SPECT则显示为孤立高血流灌注灶,故二者定位无一致性.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发作期SPECT和VEEG定位的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78,P<0.05).结论 发作期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和VEEG在癫痫灶定位诊断中的一致性与癫痫发作类型相关.对于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者二者联合定位可指导手术治疗;而对于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发作期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和VEEG联合定位无一致性,需借助于其他检查方法方可明确定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ET/MRI在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确诊癫痫患者16例,脑电图均异常,均行PET/MRI检查。检查前避免声光刺激,注射FDG休息30min后行PET显像,时间8min,再行MRI检查,并加扫海马序列,时间共约12min。检查结束后对结果进行视觉及半定量分析,结果实行双盲阅片,将PET与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例患者PET表现为一处或多处低代谢灶,2例PET显示为正常。5例MRI表现为异常信号灶,余11例均正常。PET检出14例,占87. 5%,MRI正确诊断5例,占31. 3%,PET检出率高于MRI,二者有统计学意义。二者信息互补,对癫痫灶定位可达100%。结论 PET/MRI二者具有信息互补作用,对癫痫检出及定位价值高。PET较MRI有更高的灵敏度与准确性,MRI可以显示更多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各种癫痫患者的^18F-脱氧葡萄糖(FDG)PET图像与致痫灶的关系,以期术前较准确地定位,选择手术适应证和预测疗效。方法 73例癫痫患者(男51例,女22例,平均年龄23.3岁)行FDG PET脑显像,并与同期脑电图和MRI结果进行比较,40例进行了手术疗效随访,其中8例术后复查了FDG PET,并比较FDG PET,视频脑电图(VEEG),MRI对致痫灶术前定位的准确性及脑代谢改变的不同图型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1)72 例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皮层局灶为低代谢表现,仅1例部分癫痫持续状态者表现出发作期的高代谢。(2)FDG PET病变定侧率高于VEEG,低代谢灶检出率高于MRI,(3)40例手术患者中,属于Engels疗效分级I,II级的30例手术切除部位应为确定的致痫灶,FDG PET<VEEG与MRI定侧定位准确性分别为93.3%,73.3%,53.3%,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4)单侧颞叶低代谢手术效果好;对部分双侧颞叶低代谢者,切除其代谢减低更严重的一侧,发作也会改善,颞叶外癫痫手术效果不如颞叶癫痫好,病灶局限者,手术效果优于伴有其他部位皮层代谢改变者:单侧多脑叶代谢改变者,半大脑切除术效果好;双侧大脑多脑叶弥漫性病变者,手术效果差。结论 FDG PET对癫痫灶定位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优于VEEG和形态学影像技术。FDG PET的代谢图形可帮助临床医生确定病灶部位,选择手术适应证和预测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源性影像(MSI)在MRI阴性的结节状灰质异位伴癫痫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病理证实为结节状灰质异位的MRI阴性的患者行MSI检查,进行发作间期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的定位。结果:患者中5例癫痫灶位于颞叶,此5例行前颞叶及海马切除;1例癫痫灶位于右侧额顶中央区,行右额顶癫痫灶切除。所有6例患者均为结节状灰质异位,其中4例伴有局灶性脑发育不良或微发育不良,4例伴有海马硬化。随访结果中依据南京军区总医院评估标准,疗效满意者5例(5/6),显著改善者1例(1/6)。结论:MSI可提示灰质异位伴发癫痫患者的癫痫灶定位,是术前无创伤性定位的有效手段,通过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18F-FDG PET显像对致癎灶的定位及在外科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对致痫灶的定位及在引导外科手术和放射定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原发性癫痫患者110例,皆行^18F-FDG脑三维PET显像,通过目测和半定量方法分析图像.所有患者均行头皮脑电图(EEG)检查,其中26例行皮层脑电图(ECoG)或深部脑电图(DEEG)检查;66例行脑MRI及(或)CT检查.110例中17例行单侧颞叶切除术,69例行X刀或伽玛刀治疗.随访时间>1年.结果①110例中,PET显像阳性检出率为88.2%,明显高于EEG和脑MRI(分别为67.3%、43.5%,x^2值分别为13.88、24.17,P均<0.01),94.8%的病灶为低代谢灶,5.2%为高代谢灶.单病灶检出率PET显像明显高于EEG(分别为60.8%和35.1%,x^2=11.08,P<0.01).与ECoG或DEEG相比,PET对致痫灶的检出灵敏度为92%,定位准确性为87%.17例在PET显像引导下行颞叶切除术,69例在PET显像引导下行X刀和伽玛刀治疗,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18F-FDG PET对致痫灶的检出及定位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对引导癫痫外科手术及放射定向治疗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磁源性影像对脑软化灶伴发难治性癫痫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源性影像(MSI)对脑软化灶伴有难治性癫痫发作患者癫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11例脑软化灶伴有难治性癫痫的患者进行了MSI检查,将其结果与视频脑电图(VEEG)、皮质脑电图(ECoG)结果进行比较。其中5例行伽玛刀放射治疗,6例行手术治疗。结果5例伽玛刀放射治疗后,3例疗效满意,1例显著改善,1例无效,1例癫痫灶距离软化灶后方约4cm,1例脑软化灶位于右额顶叶,但其癫痫源主要位于右侧颞叶,右额叶软化灶后方只出现少量棘波,3例癫痫灶位于脑软化灶周围。6例经手术治疗的患者中,VEEG、ECoG和MSI对癫痫灶定位完全一致3例,2例ECoG确定的棘波范围均大于VEEG及MSI,1例VEEG、MSI及ECoG定侧均不一致,该患者进行了双侧枕叶癫痫灶切除术,所有手术治疗的患者疗效满意。结论MSI对脑软化灶伴有难治性癫痫发作患者癫痫灶定位准确,具有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线粒体脑肌的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表现特征并分析磁共振在线粒体脑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05年1月~2007年7月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资料21例,男5例,女16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检查(平扫加增强扫描),7例患者行磁共振波谱检查。结果:21例中有17例患者脑内病灶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变主要累及颞、顶、枕叶皮层、及深部灰质核团(以基底节多见),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病灶对称或不对称,且具有多发性,迁移性和与血管分布区不一致性;4例患者头部常规扫描仅见轻度脑萎缩。FLAIR及DWI序列能更清楚和准确显示较隐匿的病灶,7例磁共振波谱检查表现为病变区、无信号异常的脑区和/或脑室系统均可见较特征性的乳酸峰。结论: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磁共振成像(包括DWI、FLAIR、MRS)在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对该病代谢物改变的检测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各种癫痫患者的1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图像与致痫灶的关系 ,以期术前较准确地定位、选择手术适应证和预测疗效。方法  73例癫痫患者 (男 5 1例 ,女 2 2例 ,平均年龄2 3 .3岁 )行FDGPET脑显像 ,并与同期脑电图和MRI结果进行比较。 40例进行了手术疗效随访 ,其中 8例术后复查了FDGPET ,并比较FDGPET、视频脑电图 (VEEG)、MRI对致痫灶术前定位的准确性及脑代谢改变的不同图型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 ① 72例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皮层局灶为低代谢表现 ,仅 1例部分癫痫持续状态者表现出发作期的高代谢。②FDGPET病变定侧率高于VEEG ,低代谢灶检出率高于MRI。③ 40例手术患者中 ,属于Engels疗效分级I、II级的 30例手术切除部位应为确定的致痫灶 ,FDGPET、VEEG与MRI定侧定位准确性分别为 93 .3% ,73 3% ,5 3 3 % ,经 χ2 检验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④单侧颞叶低代谢手术效果好 ;对部分双侧颞叶低代谢者 ,切除其代谢减低更严重的一侧 ,发作也会改善 ;颞叶外癫痫手术效果不如颞叶癫痫好 ;病灶局限者 ,手术效果优于伴有其他部位皮层代谢改变者 ;单侧多脑叶代谢改变者 ,半大脑切除术效果好 ;双侧大脑多脑叶弥漫性病变者 ,手术效果差。结论 FDGPET对癫痫灶定位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优于VEEG和形态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顽固性癫痫患者在发作间期PET/CT显像对癫痫灶定位的诊断价值,以指导手术治疗。资料与方法对28例顽固性癫痫患者,行发作间期的^18F—FDG PET/CT显像。对其中的21例癫痫灶较局限的患者行癫痫灶或颞前叶切除,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CoG)或深部脑电图(DEEG)描记,以检测其特异性,术后进行随访。结果28例顽固性癫痫患者中,经PET/CT显像有25例显示出低代谢灶,敏感性为89.3%(25/28)。21例手术患者经随访1年以上,癫痫发作消失者18例。结论PET/CT脑显像对癫痫患者的术前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正常人及癫痫病人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脑电图的信息传输量的规律性,比较在不同条件下信息传输的差异.方法引用一种称为"信息传输”的理论来计算局灶性癫痫患者脑电的皮层信息传输序列,并计算该序列的复杂度,用复杂度来描述信息传输序列的信息含量.比较了正常人和局灶性癫痫病患者以及患者在诱发癫痫发作的不同时期的大脑皮层信息传输.结果发现局灶性癫痫病人的大脑皮层信息传输有非常特殊的现象.正常人各导联间的信息传输量趋于随机,未发现特别规律;而局灶性癫痫病人痫性导联与其它导联的皮层信息传输量在癫痫发作前3~7s有所增加(P<0.05);在患者病情发作时期,痫性导联之间的信息传输量有明显增加(P<0.01),同时,该信息传输量也比正常人有显著增大(P<0.01);相反,非痫性导联之间的信息传输量有显著降低.结论认为这个方法在研究和理解人脑功能时可能是一个有潜力的方法,可能用于预报癫痫发作,是研究和诊断局灶性癫痫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锰增强MR功能成像(ME-fMRI)检测戊四氮(PTZ)诱发的猫急性癫痫模型的脑功能激活区,探讨ME-fMRI在脑功能成像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40只家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癫痫A、B组与对照A、B组,癫痫A、B组肌内注射PTZ55ms/ks,诱发急性癫痫发作,对照A、B组肌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癫痫A组与对照A组用相同的方法观察其行为改变及行脑电图检查。癫痫B组与对照B组用相同的方法行ME-fMRI检查,测量感兴趣区不同时间的信号强度,计算增强率。结果癫痫A组均成功诱发急性癫痫发作。肌内注射PTZ后,癫痫B组ME-fMRI显示大脑皮层弥漫性明显对比增强,其中额顶枕叶脑皮层增强率达(34.6±5.7)%,颞叶皮层增强率达约(22.9±6.5)%,对照组分别为(14.9±4.5)%、(11.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43、-5.46,P值均〈0.05)。海马、脑室、脑白质、基底核团、面肌增强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注射PTZ 55mg/kg能成功诱发猫急性癫痫发作;ME-fMRI能准确反映该动物模型的脑功能激活区,具有直观性、可视性、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在研究脑功能方面具有极大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有海马硬化的颞叶内侧癫痫(MTLE)患者的症状学及头皮脑电特征。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1例行标准前颞+海马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症状学及脑电图特征。结果 11例患者均直接进行手术切除,共记录38次癫痫发作,清醒期发作占65. 8%(25/38)。MTLE症状学特点为先兆发作→自动症发作→对侧肢体强直发作/肌张力障碍→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致痫灶同侧放电9例,双侧颞区放电2例,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向其他脑区扩散。结论 MTLE典型的症状学及脑电图可进一步明确疾病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该文报道了1例表现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Dyke-Davidoff-Masson综合征患者。女, 33岁, 间断左侧肢体抽搐20年。头颅CT示右侧额骨增厚、额窦腔增大、侧脑室增宽、额叶萎缩。头颅MRI示右侧额叶、双侧小脑半球脑萎缩(左侧著);右侧中脑大脑脚体积减小;右侧侧脑室扩张, 右侧额叶、基底核区软化灶, 各向异性分数值减低。PET-CT示右侧额叶、顶叶前部、基底核及桥脑脑萎缩伴代谢减低, 右侧颞叶及左侧小脑半球代谢减低。视频脑电图示癫痫发作间歇期双侧顶枕区、右侧额中央区非同步棘慢波, 数次右侧半球起始的局灶性意识清楚阵挛发作, 持续10~30 min。全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诊断为Dyke-Davidoff-Masson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颞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认识功能的因素。方法对71例颞叶癫痫患儿的脑电图、影像学、认识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脑电图提示单侧颞叶41例,双侧颞叶同步或交替放电20例,额颞叶放电,以颞叶放电为著者8例,颞叶放电传到枕叶2例。头颅影像学检查中29例(40.8%)显示有颞叶结构异常。智力缺陷的发生率为56.3%(40/71)。智力与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用药种类密切相关。结论颞叶癫痫临床表现多样化,但结合临床、脑电图、影像学结果可以作出诊断。发作频率高、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联合用药种类多的颞叶癫痫患儿智力容易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