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线粒体脑肌病并高乳酸血症与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MRI和MRS表现,探讨MRI对该病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表现及肌肉病理活检确诊的MELAS综合征患者,24例均行常规MRI(包括T1WI平扫与增强扫描,T2WI,T2FLAIR),14例行MRA,3例行DwI,3例行MRS。综合分析所有病例的多模态MRI特征。结果:24例(79个病灶)均出现大脑皮质或皮质下片状长T1长T2信号,以枕叶(29个)、颞叶(25个)和项叶(16个)受累为主,可双侧出现;14例MRA示病变区与动脉供血区域不吻合,4例可见血管增生;10例随访患者中7例发现病灶具有游走性;3例行DWI患者均可见扩散受限所致异常信号;TzFLAIR可同时显示新、旧病灶(呈不同程度高信号),且所显示慢性期病灶的数目与DwI相同(2例)或更多(1例)。3例MRs均可见乳酸(Lac)峰增高,且不局限于MRI所显示的病灶内,1例较陈旧病灶可见氮一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降低。结论:MELAS综合征具有较特异的MRI表现;MRS提示病灶内和病灶外Lac峰增高,结合高乳酸血症,对该病早期确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 MR 表现特点,提高对 MELAS 综合征早期诊断的能力。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的 MELAS 综合征共16例,均由肌肉病理活检证实。所有患者均行 MR 平扫,其中3例行 ASL 扫描,15例行 MRA 检查,14例行 DWI 扫描,3例行 MRS 扫描,并回顾性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资料。结果MRI 检查发现,本组 MELAS 综合征多表现为大脑半球各叶大小不等片状病灶,病变多位于大脑半球后部脑皮质区,向皮层下的白质蔓延,病灶的分布与脑血供分布不一致;自旋回波 T1 WI 呈低信号、T2 WI 呈高信号,FLAIR 呈高信号;DWI 呈高信号;3例行 MRS 分析提示病灶区典型乳酸峰;其中1例 MRA 检查提示病灶区分支血管增多,1例分支血管减少;3例行 ASL 检查提示病灶区高灌注。16例中4例随访病灶具有游走性、多变性、此起彼伏等表现,旧病灶有脑萎缩、脑软化等表现。16例行肌组织活检见破碎样红纤维(RRF);电镜见线粒体体积增大、数量增多,肌纤维粗细不等,少数萎缩变细。3例行线粒体基因测序发现线粒体 DNA(mtDNA)A3243G 点突变。结论DWI、MRS 及 ASL 在 MELAS 综合征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线粒体脑肌病(MELAS)综合征的多模态影像学特点,探讨功能成像技术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过临床、基因检测证实的MELAS患儿的完整磁共振成像(MRI)资料,包括脑MRI平扫、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扩散加权成像(DWI)、波谱成像(MRS)、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结果病变主要分布于双侧枕顶叶脑皮质或皮质下区域,病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在急性期DWI上呈等或高信号,ADC图呈现低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脑回样强化或不强化。5例双侧病变,3例表现为对称性,3例复查发现,额、顶叶出现新发病变,原发病灶萎缩改变,呈多变性、游走性。2例MRA显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分支增多,其余未见明显异常。4例经ASL检查,急性期病变呈高灌注,MRS均在病灶区及正常区均可见升高的乳酸双峰。结论儿童MELAS综合征容易误诊,脑功能影像具有特征性,多模态MRI对儿童MELAS综合征的早期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MELA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复习线粒体脑肌病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2例经肌肉病理活检证实的MELAS综合征病人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病人均为卒中样起病伴癫间发作。影像检查提示:1不对称累及颞顶枕叶的"脑梗死"样病灶:CT示片状低密度影,MRI示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稍低信号;2病变同时累及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3MR血管成像(MRA)未见相应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4灌注加权成像(PWI)显示病变区异常高灌注;5磁共振波谱成像(MRS,TE=135 ms)示病灶区明显倒置的乳酸峰。实验室检查示血和脑脊液中乳酸含量明显升高。肌肉活检(改良Gomori Trichrome染色,MGT)示细胞内散在破碎红纤维。2例均确诊为MELAS综合征。基因检测线粒体DNA(mt DNA)A3243G点突变情况,病例1呈阴性,病例2呈阳性。病例1的病人于首次发病1年后复发,新发病灶向颞极迁移,原发病灶累及脑区萎缩。结论MELAS综合征临床较为罕见,临床表现和影像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多模态MRI检查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最终确诊依赖于肌肉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MELAS综合征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ELAS综合征的MRI表现特点.方法 对13例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多位于颞、顶、枕叶皮层,病变形态、大小、范围易变,呈游走性,多灶性,不按血管支配区分布.MRA没有大血管闭塞.常见基底节钙化,伴脑室扩大和脑萎缩.DWI病变多表现为ADC值升高.病灶MRS检查可见Lac峰.结论 MELAS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根据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合肌肉活检可对该病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Sturge-weber综合征在小于1岁婴儿中的颅脑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小于1岁的Sturge—Weber综合征患儿的MRI图像,7例行MRI平扫,6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本组患儿均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血管瘤。5例病变累及单侧大脑半球,均可见病变区脑白质于T2wI上信号明显减低,伴有局部脑萎缩改变,其中4例可见患侧脉络丛扩大;2例累及双侧大脑半球脑叶。6例增强后均可见脑回表面软脑膜强化,其中5例可见异常强化的软脑膜血管瘤,1例同时见幕下结构受累。结论:对临床怀疑为Sturge—Weber综合征的婴儿,MRI增强扫描可以帮助明确诊断及确定病变范围,为临床评估患儿的预后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袁哲星  刘文  蔡宗尧  肖朝勇 《放射学实践》2007,22(11):1168-1171
目的:探讨多种影像技术对线粒体脑肌病(M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7例行常规MRI扫描,3例行MRA扫描,4例行MRS扫描,1例行DSA检查,6例行CT平扫.结果:6例病变主要累及两侧大脑皮层和皮层下,1例主要表现为白质内改变,均表现为长T1、长T2改变;MRA示2例未见明显改变,1例示病变处血管分支明显增粗;4例MRS在病变处检出乳酸双峰,1例在脑脊液中检出乳酸双峰.1例行DSA检查示病灶内血管分支增粗,血运加快.6例行CT检查病灶均呈低密度改变.结论:影像检查尤其是MRI检查对ME的诊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当年青患者出现非典型性脑梗死表现,MRS检出乳酸双峰时要考虑到线粒体脑肌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多模态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弥漫性PCNSL患者的临床及多模态影像学资料。结果: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34~67岁,平均(53.5±8.7)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病程2周~6个月。6例行血清及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查,3例行自身免疫抗体、中枢脱髓鞘四项检测,均为阴性结果。11例的主要影像表现为非对称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以深部脑白质或皮质脊髓束分布为主。10例行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影5例,低~稍高密度影5例。11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病灶在T1WI上呈等~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FLAIR图像上呈高信号;增强后呈散在斑点状或斑片状强化。5例短期复查,其中4例显示病变大小及强化范围均较前进展,其中2例出现结节或团块状明显强化。9例行DWI检查,7例表现为部分病灶扩散轻度受限,2例表现为病灶扩散明显受限。5例行1H-MRS检查,示病灶区的Cho峰增高、NAA峰减低,3例出现Lac峰、2例可见高耸的Lip峰。5例行SWI检查,病变内磁敏感信号(ILSS)分级均为0级。2例行DTI检查,显示病变区域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FA值明显减低。4例行PET-CT检查,病灶呈稍高代谢3例,高代谢1例。结论:非对称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以深部脑白质或皮质脊髓束分布为主、增强后主要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强化、短期复查显示病变进展较快时应考虑弥漫性PCNSL的可能,临床资料结合多模态成像可提高对弥漫性PCNSL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表现。18例均经DSA检查明确诊断。其中12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同期6例行MRA检查。结果: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的特征性表现为脑沟、脑裂、基底池内血管影增粗、增多,呈散在分布,受累及的静脉窦增粗,且病变区没有畸形血管团。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在T2WI上表现为局部流空信号增宽,MRA原始图像显示局部有较丰富的异常纤细血流信号。结论:认识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MRI对显示软脑膜血管扩张优于CT。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是确诊本病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CT、MRI多模态成像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PCNSL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PCNSL 35例,术前均行CT及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MRI及功能成像的变化及特点。结果:35例共检出39个病灶,3例多发。CT平扫:38个病灶呈等或高密度,32个呈均匀密度。MRI平扫:38个病灶T1WI、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27个病灶DWI呈均匀高信号,ADC值降低。多数病灶呈轻至中度水肿和占位效应。CT和MRI增强扫描多为均匀强化,"缺口征"、"尖突征"的出现具有特异性,少数病灶呈环形强化。PWI表现为低灌注,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延长。常出现胆碱(Cho)峰升高、肌酸(Cr)峰降低、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明显降低或缺失及高耸的脂质(Lip)峰,肿瘤实质区Cho/NAA、Cho/Cr、NAA/Cr比值均明显高于瘤周水肿区和正常组织(均P0.05)。CT、MRI多模态成像对PCNSL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纯应用CT或常规MRI。结论:PCNSL临床表现多变,病理确诊前诊断困难。CT、MRI多模态成像能有效提高PCNS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周寨文  张延伟  韩伟强  盖荣荣  王慧   《放射学实践》2013,(11):1160-1163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骨肉瘤的X线、CT及MRI表现。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23例骨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3例均行X线检查,22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分析其X线、CT及MRI表现。结果:23例中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0例,均可见不同类型的瘤骨;纤维母细胞型骨肉瘤6例,以溶骨性破坏为主,部分病例见少量瘤骨;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5例,可见成簇分布的点状、环状的瘤骨,增强扫描呈环状/花边状/间隔强化;血管扩张型骨肉瘤1例;小圆细胞型骨肉瘤1例。结论:X线、CT及MRI对不同病理类型的骨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与卒中样发作事件(MELAS)脑内卒中样病灶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及~1H磁共振波谱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7例MELAS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检查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所行12次磁共振检查共计评价超急性期卒中样病变12个、急性期病灶12个、亚急性10个和慢性病灶6个.MELAS脑内卒中样病灶最初表现为局限大脑皮层的水肿信号灶,可累及皮层下区,多发于颞、枕、顶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病变在超急性期(3 d内)表现为以细胞毒性水肿为主,呈边界清楚的高信号灶;急性期(4~7 d)、亚急性期(2~4周)至慢性期(>4周)病变逐步扩大,边界变模糊,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1H磁共振波谱分析,脑卒中样病变在早期以高耸的双乳酸峰为特点,伴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等脑代谢物成分不同程度降低;随后,乳酸峰逐步降低,NAA等代谢物浓度可部分恢复.结论 MELAS卒中样病灶主要累及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区,细胞毒性水肿出现早但持续时间短,~1H磁共振波谱以典型的双乳酸峰为特征并伴有NAA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翔  章士正  赵峰   《放射学实践》2010,25(6):669-672
目的:评价影像诊断腹膜后纤维化(RPF)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9例RPF的IVP、CT、MRI表现。5例行IVP检查;9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处理;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影像学表现腹膜后不规则形软组织病变,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多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结论:IVP、CT、MRI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CT和MRI能很好显示RPF病变的各种表现,有利于分期及疗效监测。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RPF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我院7例确诊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7例均行MRI检查,其中4例行CT检查。结果:7例中,双侧顶叶病变6例,枕叶2例,基底节1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1例。病变主要位于皮质区及皮质下区,多呈脑回状,双侧大致对称,少部分不对称。MRI表现: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CT表现为低密度。复查MRI或CT,5例子痫首诊1个月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1例高血压半年后复查可见斑片状软化灶,1例肾病综合征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未见明显病灶。结论:通过CT、MRI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可对PRES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MSCT和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FNH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及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结果:CT平扫显示病灶均呈稍低密度灶,1例在脂肪肝背景下呈相对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均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可见扭曲扩张的供血动脉,8例病灶中央可见瘢痕区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示病灶稍高于、等于或低于周围肝实质,中心瘢痕灶延时期强化。MRI检查示病变呈等信号或稍低T1信号及稍高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时期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11例显示病灶中央疤痕呈延迟强化。1例行MRS检查提示Cho峰明显升高。4例行DWI检查,病灶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ADC图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结论:MRI较CT能更全面地显示FNH的病理特征,DWI和MRS检查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DSA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5-69岁。11例均行CT扫描,7例行MRI检查,7例行DSA检查。结果:CT平扫,6例为高密度,5例为不均匀混杂密度;增强后,病变的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周边强化。7例MRI检查,在T1WI上,3例为等信号,4例为略高混杂信号;T2WI上,4例为混杂信号,3例为等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DSA表现为排列粗细不均、弯曲变形的动脉,并在静脉 期可见明显“肿瘤染色”。结论;在CT、MRI、DSA上,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不具备特征性影像表现,联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椎间型感染性脊椎炎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椎间型感染性脊椎炎(IIS)的CT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IIS的CT及MRI表现,其中颈椎1例,胸椎3例,腰椎4例。6例行CT检查,4例行MR检查(有2例仅行MR检查)。结果:3例表现为椎间隙单侧椎体局限性病变(局限型),5例病变累及椎间盘及其上下椎体(弥漫型)。局限型CT表现为椎体终端板及终端板下局限性破坏,早期边缘呈晕征(高密度),并可逐渐扩大,治疗后逐渐减小形成硬化边;MRI显示病变为长T1、T2信号,与椎间盘界限清楚,注射Gd-DTPA后边缘明显强化。局限型一般不伴有周围软组织肿胀.弥漫型CT及MRI均表现为且相对较小,可与结核鉴别。结论:CT和MRI有利于IS的诊断和分型,便于疗效的监测,相比较而言,MRI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胸椎骨巨细胞瘤的 X 线、CT 和 MRI 影像学特点,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胸椎骨巨细胞瘤患者的 X 线、CT 和 MRI 资料并对其回顾性分析。7例行 X 线检查,6例行 CT 检查,7例行 MRI检查。结果9例胸椎骨巨细胞瘤中,8例单椎体发病,1例同时累及左侧第9后肋。X 线检查:6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边界清楚,3例病变椎体变扁,4例周围见软组织肿块形成。CT 检查:5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呈膨胀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边界清楚并可见少许硬化边,4例内见骨嵴影,5例周围见软组织肿块,椎附件、硬膜囊及脊髓不同程度受累及。MRI检查:T1 WI 低信号 5例,等信号2例;T2 WI 等信号 1例,高信号 4例,高低混杂信号2例。结论胸椎骨巨细胞瘤较为少见,应充分分析影像学特点,对提高诊断、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颊间隙病变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该间隙病变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3月CT或/和MRI检查发现颊间隙病变及其累及颊间隙病变23例,包括感染性病变3倒,肿瘤性和肿瘤样病变20例。除5例经临床治疗后证实外,其余均经手术和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结果I3例感染性病变表现为颊脂体及其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原发和累及颊间隙的肿瘤和肿瘤样病变CT、MRI表现多样,除血管瘤Tz加权表现较具特征性外,其余肿瘤信号缺乏特征;多数恶性肿瘤边界不清;肿块相对较大;累及颊间隙的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多间隙侵犯;MRI和CT均能清晰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结论:CT和MRI是诊断颊间隙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对病变的来源及范围可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对定性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SCT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在弥漫性淋巴管瘤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弥漫性淋巴管瘤病的影像学资料,5例行DLG及造影后胸、腹、盆部CT检查,余4例行CT检查.9例中3例行MRI检查.结果 9例中,8例累及脾,5例累及腋窝,5例累及颈部,5例累及腹腔及腹膜后,4例累及髂部及腹股沟,3例累及纵隔,3例累及腹壁,2例累及肺,1例累及肝,1例累及颅内硬膜下,CT表现为囊状低密度影,MRI表现为囊状长T1、长T2信号.8例累及骨,CT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影,MRI上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5例行DLG、造影后CT及胸导管探查示胸导管出口受阻,腹膜后淋巴管扩张迂曲.9例中有4例合并乳糜返流,1例合并锁骨上乳糜囊肿.结论 弥漫性淋巴管瘤病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异性,MSCT DLG可明确显示淋巴管的异常,可为其病因诊断及合并乳糜返流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直接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