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医药卫生   1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双源CT机对3 550例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分析冠状动脉走行及心内外结构,判断各种冠状动脉变异.结果 3550例患者中,共检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98例,检出率为2.76%,包括:(1)冠状动脉起源异常89例,检出率2.51%;(2)冠状动脉瘘9例,检出率为0.25%.结论 DSCTA冠状动脉造影方便、快捷、无创,是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电子束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 (EBT)在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 8例临床有冠心病症状、可疑冠心病症状或无症状的老年男性 ,进行 EBT及冠脉造影 (CAG)检查 ,以 CAG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 EBT与冠脉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冠状动脉狭窄组的 EBT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狭窄组 (P<0 .0 1) ;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 2 EBT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准确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 86 %、6 7%、33%、14 %、83%、95 %、4 0 %、2 .6及 0 .2 1。3EBT阳性与冠脉存在狭窄血管支数之间呈正相关。 4 EBT对于冠脉近段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 ,而对远段血管的诊断则与 CAG相差较大。结论 :1EBT是预测老年冠心病的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2EBT对于冠脉近段病变具体位置的确定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4.
以往对于鼻窦、上颌窦检查时 ,大都采用俯卧式瓦氏位摄片检查 ,将患者俯卧在摄影台上 ,X线垂直拍照。这种方法较为传统 ,摆放时操作人员和病人都不方便 ,因此 ,照片上经常出现鼻窦或上颌窦显示不很清楚 ,影响诊断结果。经过反复实践我们改用立位后 ,效果良好 ,且摆放位置方便准确、迅速 ,患者舒适、容易配合。提高照片的成功率 ,对其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现将拍摄方法介绍如下。1 材料 采用GENDEXATC 5 2 5X线机 ,高速增感屏 ,固定滤线器 ,2 0× 2 5 ( 8× 10 )的胶片 1张 ,横放。2 投照体位 患者直立于胸片架前 ,面朝胸片架…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CT(MSCT)和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劣势。方法2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或查体者分别经EBCT和MSCT血管造影检查。由2名有经验的心血管专业放射诊断医师分别阅读两组资料片,将冠状动脉各支共分成4支9个节段,逐一对照两种检查方法所显示的各支冠状动脉主干的可视长度、可评价长度,各节段血管成像质量等级比率,不同三维重建方法及其对斑块的显示优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MSCT和EBCT所显示的冠状动脉各主干血管的可视长度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对前降支和回旋支的可诊断长度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②MSCT的A级节段比和B级节段比均高于EBCT,总的可诊断节段比明显高于EBCT(P<0.01);而C级节段比则明显低于EBCT(P<0.01)。MSCT的C级节段主要集中在运动伪影明显的右冠中段,EBCT的C级节段则主要集中在前降支和回旋支远段。③MSCT可显示EBCT无法显示的血管上、下壁的非钙化性斑块和EBCT易遗漏的管壁一侧的轻度增厚改变。④在各种三维重建方法中,除了轴位MIP血管显示两种检查方法没有明显差别,其他三维重建方法的成像清晰度MSCT均优于EBCT。结论MSCT对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的成像及非钙化性斑块的显示优于EBCT,但右冠成像因中段频繁的运动伪影而明显劣于EBCT。EBCT和MSCT,尤其是MSCT,是极有临床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冠状动脉造影,但可作为冠心病的常规筛选检查方法,减少有创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大动脉炎(TA)患者的全身动脉血管受累情况。方法连续收集57例可疑 TA 患者,给予一次性全身动脉双源 CT 血管造影(CTA)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80 kV,参考管电流300 mAs,开启自动管电流调控,图像重建采用迭代重建技术。记录每例患者的容积 CT 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所有病例均分别对头、颈、胸、腹、上肢动脉及下肢大、小腿动脉行主观及客观图像质量评分,同时统计全身各部位动脉血管的受累情况及病变的 CT 表现。结果经临床和 CTA 证实 TA 患者共40例。患者的平均 CTDIvol 为(2.5±0.9)mGy,平均 DLP 为(403.7±91.4)mGy·cm。颈、胸、腹和大腿动脉的图像质量计分最高,其次是上肢动脉,头部及小腿动脉图像质量最低且分值接近。额外检出的颅内动脉、下肢动脉及上肢动脉受累比例分别为5.9%、3.3%、0.5%,共38支(9.7%)。结论颅内及四肢动脉的额外检出为 TA 的全身受累情况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采用低对比剂用量和最佳单能谱成像进行头颈部双能量CTA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行头颈部双能量CT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组30例行0.7 m L/kg对比剂,流率5.0 m L/s,低剂量组30例行0.5 m L/kg对比剂,流率3.0 m L/s。两组其余扫描参数一致。扫描后重建图像并将数据传到工作站进行分析,进行最佳单能量重建图像。分别测量两组主动脉弓,两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双侧大脑中动脉3个层面动脉血管的强化CT值和图像噪声,并比较两组间的统计差异性。结果在55 ke V重建图像中,低剂量组重建图像在主动脉弓层面,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层面,大脑中动脉层面,强化CT值,对比噪声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双源CT头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采用30m L在对比剂并重建最佳单能量60±5 ke V图像,其强化CT值,图像噪声都已达到影像诊断标准,可以满足临床要求,比常规扫描对比剂用量减少近40%,降低了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系统相关副作用和对比剂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lectronbeamCT,EB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在冠心病早期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对445例患者应用ImatronC-150型电子束CT进行平扫记录其钙化分数,分别按各个危险因素及危险因素的个数进行分组,分析和比较各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暴露组的冠状动脉钙化率(coronaryarterycalcificationincidence,CAC率)分别为52.2%,62.0%,79.5%,48.9%,45.9%,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arterycalcificationscore,CAC积分)分别为1(28),3(84),45(193.8),0(20.62),0(10),均高于非暴露组冠状动脉钙化率(22.9%,31.2%,35.5%,38.5%,34.9%)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0(3),0(2),0(9),0(4),0(9)(P<0.05);冠状动脉钙化率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随危险因素个数增加而增加。0~6个危险因素的冠状动脉钙化率分别为16.75%,25.3%,41.6%,42.6%,55.9%,79.5%,100%,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别为0(0),0(1),0(6.5),0(4.345),1.03(29.925),35(218.73),604.5(952.015)(P<0.001);高龄组冠状动脉钙化率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高于低龄组。<60岁、60~80岁、≥80岁年龄组的冠状动脉钙化率分别为36%、63.5%、100%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别为0(2),131(365.125),658.5(833)(P<0.001);男性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用床位移动追踪技术(movingbedinfusiontrack-ing,MobiTrak)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相结合的应用效果,探讨该技术在导致功能障碍的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男7例,女4例)下肢功能障碍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应用MobiTrak造影剂跟踪技术,行下肢动脉增强MRA扫描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技术重建,从而获得下肢连续的动脉全程图像。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可直观、完整地显示下肢的动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经手术及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结论MRI-MobiTrak造影剂跟踪技术,可以全面地观察下肢多发性动脉疾病,了解病变的程度及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在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疑有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用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行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增强MRA扫描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技术重建,从而获得腹腔、盆腔和下肢连续的动脉全程图像。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可直观、完整地显示腹腔、盆腔和下肢的动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结论: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可以全面地观察腹腔、盆腔和下肢多发性动脉疾病,了解病变的程度及范围,利于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案的制定,极具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