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重症手足口病8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小儿重症手足口病(HFMD)临床表现类型,探讨其早期高危因素.方法 对87例小儿重症HFMD住院资料作回顾性总结.结果 HFMD病重者87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者68例,占78.16%,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为重症病人的主要表现,精神萎靡和肢体抖动、激惹往往是最初表现和最常见表现.合并循环系统损害者4例,占4.60%,合并持续高热15例(17.24%),重症肺炎3例(3.45%),急性肺水肿2例(2.30%),消化道出血4例(4.60%),明显腹胀3例(3.45%).87例小儿平均月龄(19.43±3.61)个月,<3岁者69例,占79.31%,与对照组(36/103,34.9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高血压者68例(78.16%);临床发现重症病例随机血糖增高,87例重症病儿平均血糖为(8.91±1.03)mmol/L,与对照组(5.12±1.14) m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7例重症患儿平均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为(16.65±4.13)×109/L,与对照组(6.96±1.31)×109/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病例组共有79例(90.80%)血象升高,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同步升高者71例,与对照组22例(21.36%)白细胞升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7例小儿中具有典型疱疹者71例(81.61%),87例小儿经治疗后痊愈出院84例(96.55%),自动出院1例,死亡2例.本病的早期高危因素有:年龄、发病时间、发热、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象升高等.结论重症HFMD合并神经系统损害较为常见,应高度关注早期高危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谢歆昕 《海南医学》2016,(17):2818-2819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其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密切接触;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和四肢末端的斑丘疹、疱疹,重者可引起多种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干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等,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制定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对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而磁共振(MRI)是目前监测HFMD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有效手段。本文就手足口病并神经系统损害的MRI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重症手足口病1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2010年陕西地区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病原、高危因素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56例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6例重症HFMD,EV71感染占75.2%。临床特点:皮疹,持续发热,精神差、易惊,嗜睡,肢体抖动,部分伴呼吸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外周血中白细胞及CRP升高,高血糖。积极给予降颅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激素等对症治疗,临床痊愈出院119例,遗留有肢体活动障碍后遗症者29例,死亡8例。结论:陕西地区重症HFMD多为EV71感染,均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尽早应用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可有效防治病情进展。出现神经系统受累时需注意神经源性肺水肿及心脏损害,早期机械通气,积极改善循环功能状态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0-2011年濮阳市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病原、高危因素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330例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0例重症HFMD,EV71感染占298例(90.30%).临床特点:皮疹,持续发热,精神差、易惊,嗜睡,肢体抖动,部分伴呼吸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外周血中白细胞及CRP升高,高血糖.治疗予降颅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激素等对症治疗,临床痊愈出院315例,遗留有肢体活动障碍后遗症者12例,死亡2例,家长要求放弃治疗1例.结论 濮阳市重症HFMD绝大多数为EV71感染,均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尽早应用甘露醇、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病情进展.出现神经系统受累时需注意神经源性肺水肿,如出现危重症临床表现时应早期机械通气、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及积极改善循环功能状态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肠道病毒71型(EV71)与非EV71感染所致的合并有神经系统损害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细胞因子水平.方法 选择合并有神经系统损害的HFMD患儿共126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并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EV71感染组和非EV71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126例患儿均出现皮疹及精神萎靡,其次以发热(92.06%)常见,部分患儿存在易惊、肢体抖动、恶心呕吐、嗜睡、呼吸节律不齐、抽搐、肌无力、颅神经麻痹.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合并肺炎及死亡情况、发病至入院天数、发病至神经系统受累天数、发热天数、发热最高体温以及入院时心率、呼吸频次、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V71感染组的乳酸脱氢酶、白细胞介素(IL)-2、IL-6及IFN-γ水平均高于非EV71感染组(P<0.05).结论 在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HFMD患儿中,EV71阳性率较高,EV71感染者比非EV71感染者更容易出现组织细胞损坏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住院治疗的362例HFMD病例,其中合并脑炎病例9例,就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早期给予脱水、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所有患儿均达到临床治愈,未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状。结论重症HFMD合并脑炎病例,病情进展迅速,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治疗,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临床表现特点,为早期诊断、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例重症HFMD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收治HFMD 4 229例,重症病例199例,占4.7%.重症病例发病以3岁以下多见,易惊为最常见表现,大部分病例有发热、心率快、血压高、白细胞高、血糖高等表现;脑脊液以细胞数升高较明显;EV71感染占87.9%;14例发生肺水肿.结论 发热、易惊、手抖、心率快、血压高等是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表现,及时行脑脊液检查对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钟卫东  陈海生 《吉林医学》2013,34(3):500-501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为早期发现重症患者提供线索。方法:对住院治疗的268例HFMD病例,其中合并脑炎病例89例,就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早期给予脱水、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大部分患儿均达到临床治愈,未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状。结论:重症HFMD合并脑炎病例,病情进展迅速,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治疗,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特征,为重症HFM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3月~2011年5月收治重症HFMD患儿64例,对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HFMD多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均有发热、皮肤黏膜损害,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突出,心肌酶升高及血压增高常见,血白细胞和血糖升高,危重患儿可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或肺出血.64例患儿经综合治疗,治愈率89.06%,病死率6.25%.结论:重症HFMD以神经系统并发症为主,精神萎靡、肌阵挛、易惊、激惹、膝反射亢进为其早期症状,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及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脏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其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其心电图有典型改变及心肌酶学升高,并可合并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等。而不典型心肌梗死往往因临床表现不明显或心电图早期表现不明显,临床接诊医生经验不足或警惕性不高,极易引起误诊、误治和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汶川地震灾区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21例地震灾区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21例患者均有口腔疱疹、溃疡,4例发热,16例合并有肛周及手足皮疹,5例合并有手足疱疹;诊断后除1例患儿转诊后方医院外,其余患儿均就地隔离治疗,1周后痊愈,局部无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结论:地震灾区手足口病仍以发热、口腔及肛周和手足疱疹为特征,早期诊断、早期隔离,对症治疗后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多部门协同加强防疫管理,可避免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93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于雪静  闫静  王皓  宋山英 《中国热带医学》2007,7(3):369-369,373
目的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防止爆发流行。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6—7月份为该病的高发季节,发病人群主要为1-5岁的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皮疹,皮疹部位以手、足、口、臀、膝等为主。结论除对患儿进行积极的隔离治疗和疫点处理外,有效的健康教育对该病的预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防止爆发流行。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5~7月份为该病的高发季节,发病人群主要为1~5岁的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皮疹,皮疹部位以手、足、口、臀、膝等为主。结论除对患儿进行积极的隔离治疗和疫点处理外,有效的健康教育对该病的预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009-2011年邯郸地区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将邯郸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共228例重型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和一般实验室资料,结合临床经验和既往文献知识,对其部分指标进行比较,以探讨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重型患者多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EV71肠道病毒是重型患者和死亡患者的最主要病原体,对于年龄<3岁、发热、皮疹稀疏和高血糖、高血压的EV71型手足口病患者应警惕向重型发展。该病的流行季节为春末夏初时节,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且男孩发病率通常高于女孩。结论通过以上对重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进行总结分析,可清楚地认识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流行特征,对该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疫情监测等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症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救治经验和转归.为重症危重型手足口病的救治积累经验.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的37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危重型手足口病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5~7月份,以5月为主,持续高热伴精神萎靡、惊跳、呕吐、是神经系统受损的早期临床症状.呼吸急促,X线改变要警惕神经性肺水肿.主要治疗药物为甘露醇、甲基泼尼松龙、静脉丙种球蛋白,有肺水肿先兆者尽早机械通气.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起病急、变化快,除对症治疗外,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有肺水肿先兆及呼吸功能障碍者尽早正压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6.
李晖 《中原医刊》2011,(1):27-28,31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急性期影像学表现,为手足口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提醒临床及早发现重型病例,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搜集本院收治的50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其影像学征象。结果除发热、皮肤黏膜疹、呕吐、惊颤等临床症状外,其中18例胸部X线片检查示阴性,11例示胸部X线片两肺提示肺炎,20例胸部X线片支持支气管炎,1例胸部X线片两肺提示瘀血、水肿、出血。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提高诊断警惕性和及时识别出重症病例的早期影像学表现是降低HFMD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71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71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治疗转归加以总结。方法:对2008年4月至8月收治的171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好发于4岁以下婴幼儿,皮疹以手、足、口为著,所有病例经及时、早期治疗,均获痊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手足口病可形成大规模流行,但只要及时、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邓雪玉 《华夏医学》2011,24(3):269-270
目的:观察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与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取145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与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利巴韦林进行对症治疗;两组患儿均持续给药7 d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无论在退热时间,还是在对并发症的防治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运德素)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166例患有手足口病的小儿,按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52例,运德素肌肉注射组(观察1组)56例,运德素雾化吸入组(观察2组)58例。全部病例给予常规护理,炎琥宁抗病毒治疗,有细菌感染的应用抗生素,发热的退热处理,口腔痛的局部护理等,观察1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运德素肌注;观察2组应用运德素超声雾化吸入,疗程均为5天,比较各组患儿退热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用药后用药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在用药后临床表现及临床效果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用药后临床表现及临床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德素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均取得满意疗效,且雾化吸入方法更易被患儿和家属接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高侠  刘璐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8):1067-1070
目的分析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心肌酶肌酸激酶混合同工酶(CKMB)水平和异常率,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56例单纯手足口病患儿作为A组,44例合并心肌损害患儿作为B组),另选取50名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A组和B组患儿治疗前后CKMB水平,并与对照组的CKMB水平进行比较。同时分析观察组患儿合并心肌损害与未合并心肌损害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一步对可能影响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观察组CKMB活性、CKMB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CKMB活性及异常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2组的CKMB活性以及异常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组患儿发热率、发热持续时间、CKMB、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水平均高于A组患儿(P<0.05~P<0.01),而2组心率异常、血压异常、呼吸频次、皮疹部位、皮疹持续时间、淋巴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WBC、CRP以及CKMB水平均是导致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手足口病患儿,CKMB升高提示合并心肌损害风险,临床中应加强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酶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异常患儿及早予以干预治疗;特别是对有发热症状以及WBC、CRP和CKMB水平升高者更需要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减少临床心肌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