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0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术后1年影像学上间盘置换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术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获得完整临床随访资料的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获得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男15例,女20例,年龄39~70(55.57±7.73)岁,手术出血量20~100(40.29±18.39)ml,住院时间4~28(11.03±4.63)d,随访时间(12.97±1.36)个月。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Tanaka Yasushi Cervical Spondylitis Symptom Scale 20 Score,YT20)及日本矫形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术后1年通过X线依据McAfee标准评价Hybrid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情况,并对是否发生异位骨化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末次随访时平均YT20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JOA平均改善率为(70.66±0.44)%。24个节段中10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发生率为41.70%,其中Ⅰ级为29.20%,Ⅱ级为12.50%。异位骨化发生和未发生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YT2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异位骨化发生患者YT20评分明显低于未发生患者。结论:Hybrid术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异位骨化发生的原因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节段及3节段颈椎病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双节段或3节段Hybrid手术108例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住院患者,根据手术节段数目不同将患者分为双节段组52例和3节段组56例,其中双节段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35~67(45.94±14.67)岁;3节段组男23例,女33例,年龄32~65(47.54±15.34)岁。比较两组的结局指标,其中临床指标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强度,根据Odom''s评分对一般临床结果进行分级;并通过X线、CT及MRI测量颈椎活动度、融合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且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双节段组和3节段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5~180(152.30±44.74) min和110~210(165.18±45.86) min,出血量分别为20~100(32.88±8.75) ml和20~150(34.64±10.63) 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NDI、JOA、VAS、Odom''s评分较术前有较大改善(P<0.05),NDI、JOA、Odom''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3节段组高于双节段组。两组术后C3-C7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手术切口顺利愈合,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两组骨融合率分别为43例(82.69%)和45例(80.35%);双节段组出现2例邻近节段骨质增生,3节段组出现3例邻近节段骨质增生、1例邻近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此外,3节段组有1例融合器松动,不伴随明显临床症状。结论:应用前路Hybrid术式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既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极大地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同时也证实了Hybrid在多节段颈椎间盘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绝大多数位于颅内动脉分叉处或分支处[1-3],发生在其他无分支部位的动脉瘤是非常少见的.而位于颈内动脉前肇动脉瘤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类,Ogawa等[4]报道740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仅有48例(0.6%),现将我们2007年发现并治疗的2例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荣华  宣井岗  彭亚  王穗暖 《当代医学》2010,16(35):666-667
目的探讨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mA)致动眼神经麻痹(OMNP)血管内治疗疗效。方法对9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方式及神经功能恢复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动眼神经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7例,部分恢复2例。恢复程度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结论血管内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瘤能更快、更有效恢复动眼神经功能,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合理治疗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本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结果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PCNSL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颅高压和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结论PCNSL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均缺乏特异性表现,术前诊断十分困难,脑活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本病的唯一手段。发病机制不明确,预后差。手术不能根治,对延长生存期无益,其作用限于明确组织学诊断,降低颅压,结合放疗化疗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微创疗效可靠,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前交通动脉是双侧大脑半球之间血流平衡和代偿的重要通道,也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由于该部位血管解剖的特殊性,前交通动脉瘤特别是微小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存在栓塞率低和并发症高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护士心理弹性现状,为基层医院护理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对川东北地区3所县级医院和11所乡镇医院的541名护士进行调查,应用SPSS22.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层医院护士心理弹性总分(58.86±17.17)分,低于国内常模(65.40±13.90)分。学历、工作满意度、家庭支持程度、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的护士之间,心理弹性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基层医院护士心理弹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者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基层医院护士心理弹性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高血糖对血管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剔除糖尿病患者),根据入院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入院高血糖定义为血中葡萄糖7.8 mmol/L)57例和非高血糖组143例。入院和出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术后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程度,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术后90 d预后情况。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住院时间、发病到再通时间(ORT)、脑梗死TOAST分型、再通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结局。结果 (1)两组患者在TOAST分型、年龄、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史、卒中史、冠心病史、ORT、入院NIHS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mTICI分级、取栓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血糖组患者的出院时病死率、住院期间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分别为28.1%(16/57)和31.6%(18/57)、非高血糖组分别为14.7%(21/143)和18.2%(26/1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28和0.039)。结论入院高血糖对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术后预后可能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早期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占脑卒中的5%,而其中75%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其中高分级颅内动脉瘤占20%~30%。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已经明显下降至20%,死亡患者中超过90%为入院时的高分级动脉瘤患者。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36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患者应用弹簧圈介入栓塞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