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13篇
  免费   643篇
  国内免费   403篇
医药卫生   13059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238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214篇
  2015年   241篇
  2014年   529篇
  2013年   408篇
  2012年   510篇
  2011年   624篇
  2010年   552篇
  2009年   592篇
  2008年   601篇
  2007年   629篇
  2006年   628篇
  2005年   699篇
  2004年   632篇
  2003年   518篇
  2002年   423篇
  2001年   410篇
  2000年   391篇
  1999年   359篇
  1998年   293篇
  1997年   342篇
  1996年   317篇
  1995年   258篇
  1994年   213篇
  1993年   183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114篇
  1988年   85篇
  1987年   81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50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0篇
  1965年   17篇
  1964年   8篇
  196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进行前列消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预测,同时采用临床试验进行验证,证明前列消汤对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前列腺液(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 EPS)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 IL-17)及双头叉转录因子p3(Forkhead box p3, Foxp3)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网络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出前列消汤在ⅢA型前列腺炎治疗中发挥疗效的主要作用靶点,采用临床随机非盲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ⅢA型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口服自拟前列消汤,对照组口服银花泌炎灵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症状及证候评分情况、前列腺按摩液以及其IL17、Foxp3表达的差异。取40例正常男性前列腺液为正常对照。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提示IL17信号通路为前列消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重要通路之一,临床试验结果提示经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达89.19%,较对照组的73.68%为优(P < 0.05)。两组患者服药后的临床表现、前列腺按摩液WBC、症状及证候评分均存在明显改善。观察组和对照组IL-17水平较治疗前下降,Foxp3表达较治疗前升高(P < 0.05)。观察组对降低IL-17表达和提升Foxp3表达上较对照组差异更大(P < 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正常组IL-17和Foxp3水平比较差异较小(P > 0.05)。结论 网络药理学能一定程度上预测中药作用于疾病的相应靶点,前列消汤对ⅢA型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降低IL-17表达,对Foxp3表达有提升作用,在总有效率和对细胞因子的影响上较银花泌炎灵片组明显。  相似文献   
2.
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神经退行性病变,目前病理学机制尚不明确,内嗅皮层可能是最早发生改变的脑结构。MRI是评估内嗅皮层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可以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标记。本文就AD相关的内嗅皮层改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两种切口脂肪处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肥胖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大于28kg/m2]随机分为两组。A组105例,其中男45例,女60例;年龄(69.1±5.7)岁,BMI为(28.5±1.2)kg/m2;采用骨刀刮除的钝性处理方式。B组105例,其中男46例,女59例;年龄(68.7±6.1)岁,BMI为(28.3±1.3)kg/m2;采用手术刀切除、组织剪剪除的锐性处理方式。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10例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A组患者无切口并发症发生,B组4例(3.81%)出现切口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d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末次随访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钝性处理方式可有效保留纤维间隔和毛细血管网,保护存留脂肪组织血供,为皮肤愈合提供血液营养支持,可降低切口并发症;而锐性处理方式,纤维间隔和血管网被一同去除,易损伤健存的脂肪组织,影响切口边缘皮肤血供,出现切口并发症。但在术后膝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改善方面,两种处理方法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新诊断老年Ⅱ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基线特点并比较发病年龄对新诊断Ⅱ型糖尿病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2011年12月至2016年5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新诊断Ⅱ型糖尿病患者,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成年型糖尿病组和老年型糖尿病组,对两组的胰岛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72例,老年型糖尿病组103例(37.87%)。不同发病年龄下,老年型糖尿病组的收缩压、TG低于成年型糖尿病组, irt1h、irt2h、irt3h、AUCirt、胰岛素抵抗则高于成年型糖尿病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收缩压、体重指数、尿酸、CHOL、HDL、LDL、空腹血糖、ogtt 0.5h、ogtt 1h、ogtt 2h、ogtt 3h、AUCogtt、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irt 0.5h、AUCogtt/AUCirt、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成年型糖尿病,老年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流行状况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 259例,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根据是否NAFLD分为单纯T2DM组和T2DM并NAFLD组,分析NAFLD流行状况,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 259例,T2DM并NAFLD为774例,患病率为61. 48%;亚组分析,糖尿病病程1年,1≤且5年,5≤且10年,≥10年NAFLD患病率分别为67. 21%、64. 40%、63. 60%、54. 52%;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NAFLD患病率分别为76. 5%、64. 5%、56. 7%;正常体重、超重、肥胖NAFLD患病率分别为42. 44%、68. 74%、83. 27%;有血脂异常、无血脂异常NAFLD患病率分别为67. 01%、42. 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BMI、ALT、TG、2h血糖是T2DM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是其保护性因素(P 0. 05)。结论 T2DM并NAFLD患病率较高,BMI、ALT、TG、2h血糖是T2DM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miRNA-19a、miRNA-19b-1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程度及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病例组)和正常者(对照组)各80例;根据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根据斑块易损性将患者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采用qPCR检测各组血清miRNA-19a、miRNA-19b-1的表达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二者预测高危斑块的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血清miRNA-19a和miRNA-19b-1水平比较:病例组高于对照组;重度组高于轻度和中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高危组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中危组高于低危组(均P<0.05)。miRNA-19a和miRNA-19b-1表达与动脉狭窄程度(r=0.826、0.795,P<0.05)、斑块易损危险性(r=0.701、0.658,P<0.05)呈正相关。miRNA-19a和miRNA-19b-1预测高危斑块的AUC分别为0.774和0.685,二者联合检测可将AUC提高至0.814。结论血清miRNA-19a、miRNA-19b-1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程度及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提示血清miRNA-19a、miRNA-19b-1可能是动脉狭窄和斑块易损的影响因素,可用于预测大脑中动脉M1段高危斑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对LVEF和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9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辛伐他汀+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得分、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15.56±6.33)分比(12.14±3.18)分]、颈动脉斑块面积[(1.54±0.32)cm~2比(1.34±0.30)cm~2]、内膜中层厚度[(1.37±0.08)mm比(1.15±0.04)mm]均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总有效率(80.00%比95.56%)则显著升高(P=0.024);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压积(44.24±3.24)%比(37.72±2.41)%,血小板聚集率(45.62±15.95)%比(38.10±2.52)%,纤维蛋白原(4.06±1.43)g/L比3.18±1.15) g/L,全血粘度(2.66±0.77)mPa·s比(1.55±0.25)mPa·s,血浆粘度(1.45±0.11)mPa·s比(1.21±0.16) mPa·s]、血清CRP[(4.36±1.03)mg/L比(1.70±0.20)mg/L]显著降低,而LVEF[(49.30±3.74)%比(56.67±4.37)%]则显著增加(P均0.0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17.18%比4.44%,P=0.004)。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辛伐他汀、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可获得更理想的总体疗效,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6例,根据双盲法的分配法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选择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择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情况、智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认知情况、智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认知情况、智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其效果较常规内科治疗方式显著,可提高认知情况、智能情况以及生活能力,而且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