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慧 《医药与保健》2010,(1):117-118
目的探讨临床实践对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分析。方法对100例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结果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率低,接受华林治疗者更少。结论应加强临床医生尤其非心血管专科医生对房颤引起脑卒中的认识及正确使用华林抗凝知识,并不断提高房颤患者所致脑卒中的危险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张先生被查出患有房颤,因为家族史的缘故,他对抗凝药物的使用有所了解,认为使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就可以了,不必去医院,吃父亲配的药就行了。其实,张先生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抗凝与止血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年来经桡动脉八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治疗的55侧患者与接受介入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抗凝及止血治疗情况,观察其治疗成功率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成功,治愈率为100%,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治疗及介入治疗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止血方便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不会对术后抗凝产生影响,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血栓栓塞,包括脑栓塞和周围动脉栓塞,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临床对有发病可能的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抗凝治疗,以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并予以长期持续的关注。该文对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进展展开综述,分析各类抗凝药物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肺高血压包括肺动脉高压、肺静脉高压和混合性肺高血压,其特征是肺动脉压力增高,伴或不伴有小肺动脉病变的恶性肺血管疾病。近年来肺高血压以其越来越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本病的基础治疗(吸氧、强心、利尿、抗凝)常被忽视,尤其是抗凝治疗。文章对肺高血压抗凝治疗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对华法林、阿斯匹林和低分子量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分析,为肺高血压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7.
付红梅  崔琼  黄颖  任丽娟 《中国保健》2009,(20):878-878
抗凝药物是临床常用药,正确合理使用该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常用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8.
孙晓燕 《中国保健》2010,(11):26-26
在临床使用抗凝药物时,如果用量不足会导致血栓栓塞复发加重,如果过量则会导致出血。因此,正确合理使用该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避免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笔者就常用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准确掌握抗凝剂的使用量.方法 将55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ACT监测下使用肝素抗凝.观察2组患者凝血及出血状况.结果 ACT监测下小剂量肝素抗凝可以避免凝血和意外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产科中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妇产科患者60例,针对不同疾病形式进行抗凝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水肿、下肢胀痛临床症状消失,均治愈出院,无脑、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多普勒检查患者静脉回流通畅,早期溶栓后血栓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不同的妇产科疾病进行抗凝治疗,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抗凝药物的循征医学结果及新型抗凝药物的问世使抗凝药物在心脏病中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走向规范化,本文就心脏病中常用抗凝药物的特性、适应证及用法介绍如下。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1.1普通肝素(UFH)体内肝素主要由肥大细胞产生及释放,肝脏含量最丰富,临床上常规应用的肝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华法林钠(warfarin)和低分子肝素钙(LMWH)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患者高凝-纤溶状态的抗凝效果与尿蛋白减少的关系.方法将78例血D-2聚体(D-D)阳性,凝血酶原时间(PT)<11s的RNS患者,在常规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成4组.2组分别用正常量warfarin和LMWH抗凝,另2组分别用加大剂量的warfarin和LMWH抗凝,以PT延长至正常值1~1.5倍及2~2.5倍为度.全部患者疗程4周,治疗前后测定血D-D及尿蛋白各1次.结果warfarin与LMWH在PT达正常值1~1.5倍及2~2.5倍的各时段内,患者的血D-D转阴、尿蛋白消减,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剂量warfarin在PT达正常值1~1.5倍和2~2.5倍间,患者的尿蛋白消减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剂量LMWH在PT达正常值1~1.5倍和2~2.5倍间,患者血D-D转阴、尿蛋白消减有显著性差异.warfarin比LMWH能更快地延长PT时间.结论warfarin和LMWH能使RNS患者高凝-纤溶状态改善和尿蛋白消减,用药剂量以PT达正常值2~2.5倍为佳.warfarin比LMWH奏效快.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通过对280例房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价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对我院2000年4月-2007年2月出院诊断为持续性房颤的280例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详细登记及回顾性总结,建立患者的数据库,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83例,发生脑栓塞14例(16.86%)。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197例,发生脑栓塞8例(4.06%)(P<0.05),提示华发林抗凝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患病率低于应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口服华发林过程中出现出血事件为21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口服华发林相关的出血高危因素为慢性肝病,收缩压>160mmHg,年龄>70岁。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优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口服华发林危险因素为慢性肝病,收缩压>160mmHg,年龄>70岁,单纯监测INR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危急重症患者多合并急性肾功能损伤和脓毒血症等,需施行血液滤过替代肾功能,清除炎性介质患者病情。本研究对比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和普通肝素抗凝在危急重症患者行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lysis,CVVH)治疗中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01-01-2018-01-01本院行CCVH治疗的80例危急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采用的抗凝方式分为对照组(肝素全身抗凝,38例)与观察组(局部枸橼酸抗凝,42例)。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内环境、肾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为(59.72±3.95)s,低于对照组的(84.93±6.01)s,t=21.926,P<0.00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为(16.34±3.01)s,低于对照组的(23.63±3.45)s,t=10.024,P<0.001。治疗后,观察组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为(18.15±1.52)mmol/L,高于对照组的(17.93±1.45)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2,P=0.255;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为(219.34±20.01)μmol/L,低于对照组的(223.63±21.45)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2,P=0.180。治疗后,观察组Na~+、Ca~(2+)、HCO_3~-、pH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尿素氮分别为(18.15±1.52)mmol/L和(17.93±1.45)mmol/L,t=-0.662,P=0.255;肌酐值分别为(219.34±20.01)μmol/L、(223.63±21.45)μmol/L,t=0.922,P=0.18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低于对照组的5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6,P=0.004。结论针对行CVVH治疗的危急重症患者,RCA和普通肝素抗凝效果相当,RCA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小,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抗凝药物的循征医学结果及新型抗凝药物的问世使抗凝药物在心脏病中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走向规范化,本文就心脏病中常用抗凝药物的特性、适应证及用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素抗凝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合对照组各45例,两组首先均给予正规标准激素治疗,治疗组加用肝素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肾功能指标(SCr、BUN、CysC)都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Fg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对血AT-IIIac活性影响无显著性(P>0.05).结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液多呈现高凝状态,及时应用肝素治疗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情的进展,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具有病情的复杂性、多变性,加之又有中风以及出血的危险,而且治疗方案也多种多样,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也较为复杂,因此,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重抗凝方案就显得十分的关键。本文意在对各种抗凝治疗方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永利  赵明 《职业与健康》1999,15(12):45-45
本文通过对我院1997年所有应用抗凝药物的脑梗塞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了用药类型、剂量范围、疗理,开始用药时间,症状开始改善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等项目。结果发现抗凝药物对改善患者症状,缩短病人病程、减轻并发症均有积极的作用;但个别病人也出现了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过敏反应、心肌缺血、脑出血等不良反应,有的神经系统症状在用药后反而明显加重。因此对一些本身神经系统症状较轻的患者应慎用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凝血抗凝异常与不明原因反复妊娠丢失相关性。方法:选择78例(除外口服避孕药)不明原因反复妊娠丢失(RPL)患者及健康妇女60例,分别检测血浆凝血因子FⅡ、FⅤ、FⅧ、FⅨ、D-二聚体(D-D)水平及抗凝血酶(AT)、蛋白C(PC)活性。结果:RPL患者和对照组FⅧ活性水平分别为142.1%±59.8%、103.0%±25.7%,P=0.0001。FⅧ∶C水平大于150%,RPL危险增加4.2倍;FⅧ∶C水平大于130%,RPL危险增加3.3倍。RPL患者和对照组D-D水平分别为(0.38±0.29)mg/L、(0.19±0.12)mg/L,P=0.0001,胎死宫内患者升高尤其显著[(0.40±0.32)mg/L]。RPL患者FⅡ、FⅤ、FⅨ及AT、PC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FⅧ活性升高和D-D水平升高是反复妊娠丢失的高危因素,尤其使胎死宫内的危险性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