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占丰  闵继康  王丹  钟建明  李恒 《中国骨伤》2017,30(11):1013-1017
目的 :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进行计算,通过与全膝置换术比较,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其对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膝关节单髁置换术65例,全膝置换术65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组男27例,女38例;年龄50~82岁,平均(62.3±4.3)岁;其中70岁14例,50~70岁51例;BMI指数18.3~30.1 kg/m2,平均(23.9±2.6)kg/m2。全膝置换术组男23例,女42例;年龄57~81岁,平均(67.4±4.9)岁;其中70岁34例,50~70岁31例,BMI指数20.6~33.1 kg/m2,平均(25.6±2.3)kg/m2。根据Gross方程计算术后隐性失血,比较两组隐性失血量差异,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差异,同时分析其与BMI指数、术后膝关节功能是否存在相关性。动态观察术后全血容量变化,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情况。结果: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组术后隐性失血量(375.25±168.09)ml,HSS评分87.11±5.39。全膝置换术组术后隐性失血量(898.81±221.47)ml,HSS评分82.23±3.08。两组隐性失血、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男女间、不同年龄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隐性失血量与术后HSS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隐性失血量与BMI指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两组术后全血容量变化比较,术后第2、4、5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组没有患者接受术后同种异体输血,全膝置换术组3例接受术后同种异体输血。结论: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是总失血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失血量较全膝置换术少,机体可对其进行代偿,不会增加术后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和比较三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探讨肥胖对TKA术后患者早期疼痛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于我中心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156例,按照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正常组(18.0~23.9kg/m2)、超重组(24.0~27.9kg/m2)和肥胖组(BMI≥28.0kg/m2),正常组51例,超重组55例,肥胖组50例,比较患者的基线指标、术后第1、3、5、15天静息和活动状态的VAS评分,术后第5天和第15天的膝关节活动度及围术期并发症。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第1、3、5、15天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天和第15天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肥胖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更长(P=0.031)。结论肥胖不影响TKA患者术后的早期疼痛和功能康复,并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肥胖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效果,但需要更长的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537-1541
[目的]探索肥胖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因骨关节炎拟行THA的患者286例,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两组:A组为肥胖组(BMI≥25 kg/m2),共121例,B组为正常体重组(BMI25 kg/m2),共165例;观察两组患者THA后早期全身系统性并发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全身常见系统性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口无菌性并发症及浅表感染的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深部感染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他早期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肥胖与THA术后早期伤口浅表并发症(无菌性并发症及浅表感染)的发生率存在明显相关性,会增加THA术后早期浅表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肥胖可能不会增加THA术后早期系统性并发症及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体重指数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体重指数(BMI)对骨关节炎(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功能的影响.方法由同一组医生使用同一种假体对320例(520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按体重指数分为4组非肥胖组(BMI<25.0 kg/m2)、超重组(BMI 25.1~27.0 kg/m2)、肥胖组(BMI 27.1~30.0kg/m2)和病理性肥胖组(BMI>30.0 kg/m2),分别记录术前及随访时HSS膝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伸直度数和并发症.结果术前超重组、肥胖组和病理性肥胖组功能评分较非肥胖组低(P<0.05),但膝评分差异无显著性.通过平均28.3个月的随访,无论膝评分和功能评分各组术后均明显提高,各组提高的幅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虽然超重组、肥胖组和病理性肥胖组术后最大屈曲、伸直度数较非肥胖组小,但是改善幅度仍相当,差异无显著性(P>0.05).肥胖组和病理性肥胖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增高(P<0.05),在总共93例(181膝)中,有14膝(9.2%)出现伤口并发症,其中1膝(0.5%)感染,感染发生于术后10周内,与伤口并发症有关;2膝(1.3%)内侧副韧带损伤.超重组166例(258膝)中有6膝(2.3%)出现伤口并发症,无感染及内侧副韧带损伤病例.非肥胖组61例(81膝)中有1膝(1%)出现伤口并发症,无感染及内侧副韧带损伤病例.结论TKR是进展期OA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肥胖并不是膝关节置换手术的障碍.但围手术期并发症增多,包括伤口愈合、感染、内侧副韧带损伤,应注意伤口缝合技术和保护内侧副韧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肥胖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3月在本科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06例,男性36例、女性70例。根据BMI,30例患者列入肥胖组(BMI≥30 kg/m~2),36例列入超重组(BMI 25.00~29.90 kg/m~2),40例列入正常体重组(BMI≤24.90 kg/m~2)。对比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KSS评分、伤口并发症、血栓事件、30 d再入院率以及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等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72 h时VAS评分,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有3例、超重组有1例发生伤口脂肪液化;肥胖组有2例、正常组有1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经相应处理均末造成不良后果。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3个月肥胖组的KSS评分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低于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时,三组之间KSS评分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可达到与正常体重、超重患者相同的临床效果,但术后疼痛症状较重,早期康复速度较慢,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住院时间延长,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胖对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和手术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12月上海市肺科医院3 494例肺部疾病行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同将3 494例患者分为两组,非肥胖组(BMI<28 kg/m2):3 340例,男2 502例,女838例;年龄(61.9±10.7)岁;肥胖组(BMI≥28 kg/m2):154例,男87例,女67例;年龄(59.7±9.6)岁。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肥胖(BMI≥28 kg/m2)对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结果围术期共死亡26例,其中非肥胖组死亡23例,肥胖组死亡3例,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23/3 340)vs.1.9%(3/154),P=0.118]。两组患者任一并发症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呼吸系统外,肥胖组患者其它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P<0.05),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高于非肥胖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BMI≥28 kg/m2)不是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系数为0.648、OR值为1.911,95%CI(0.711,5.138),P值为0.199]。结论肥胖不引起肺切除术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及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4年4月~2004年8月符合纳入条件行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68例。年龄23~78岁,平均60岁。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14.34~40.39kg/m2,平均25.88kg/m2。人工髋关节置换43例48髋,人工膝关节置换52例80膝。患者按WHOBMI标准分层,即:非肥胖BMI≤25.00kg/m2、超重BMI25.01~27.00kg/m2、肥胖BMI27.01~30.00kg/m2、病理性肥胖BMI>30.00kg/m2,以及按年龄分为≤40岁、41~60岁、61~70岁、>70岁4层,研究其与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相关性。患者术前及术后7~10d均行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术后DVT,并于术后7~10d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发生率。结果术后45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47.4%,近端DVT发生率为3.2%。DVT组BMI为27.50±3.18kg/m2,高于无DVT组(24.42±4.51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后,BMI>25kg/m2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是BMI≤25kg/m2患者的2.24倍(P<0.05);BMI按WHO标准进行分层后,超重、肥胖及病理性肥胖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非肥胖患者的7.04、4.80及9.60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比其他两层患者低,而病理性肥胖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最高。DVT组年龄为65.24±6.98岁,高于无DVT组(54.84±15.1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0岁、61~70岁及>70岁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年龄≤40岁患者的24.0、38.2及24.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BMI>25kg/m2)及高龄(年龄>40岁)是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其中61~70岁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最高。肥胖、高龄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应予足够预防性抗凝治疗,术后严密观察双下肢情况,必要时行超声或静脉造影检查,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576-1580
[目的]探讨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应用骨蜡止血的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2例患者资料。与同期未使用骨蜡治疗的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按1∶1配对,配对条件为诊断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近(±3岁)、BMI相近(±2)、膝关节影像学相似;手术及术后处理相同。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比例、临床效果(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评估,分析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病例年龄、性别、BMI、术前Hb、PLT、HSS评分、术中止血带时间、术中失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蜡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 d Hb分别为(109.88±10.71)g/L和(103.98±10.88)g/L、第3 d Hb分别为(94.67±8.64)g/L和(89.83±6.86)g/L,显性失血量分别为(385.71±173.04)ml和(453.93±163.39)ml、总失血量分别为(884.07±206.31)ml和(995.48±209.33)ml,其中术后24 h引流量分别为(138.10±110.74)ml和(206.31±107.64)ml。上述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切口愈合、感染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蜡封闭假体未覆盖截骨面及定位骨孔,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而且未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滑膜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对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因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108例,其中男48例,女60例。其中54例术中行滑膜次全切除术,男26例,女28例;年龄57-69岁,平均(60.2±6.1)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3-30.8kg/m^2,平均(27.5±2.5)kg/m^2;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9分,平均(5.9±1.9)分。54例行部分切除术,男22例,女32例;年龄56-68岁,平均(59.3±5.9)岁;BMI21.8-29.9kg/m^2,平均(27.0±2.1)kg/m^2;术前VAS评分6-9分,平均(6.7±1.8)分。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五个时间点分别对患者髌上10cm周径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与次全切除组相比,部分切除组术后1周、2周、1个月肢体肿胀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切除组患者术后1周、2周、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中保留滑膜可以减轻术后早期肢体肿胀,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血栓风险人群术前D-二聚体升高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式,系统回顾本院2016年9月~2018年1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98例患者资料,其中术后发生DVT的患者共77例列入血栓组,未发生DVT的患者121例列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BMI、血压、和术前D-二聚体升高、血脂异常、糖尿病史比率,筛选与术后血栓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的年龄(65.61±7.92)岁均大于对照组(62.53±7.7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BMI (28.61±3.01) kg/m2大于对照组(27.24±3.04)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升高比率显著大于对照组(OR=5.337, 95%CI 2.388~11.923, P0.05)。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术前D-二聚体升高(OR=5.162, 95%CI 2.321~11.467)和BMI (OR=1.639, 95%CI 1.051~2.582)是术后血栓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D-二聚体升高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是D-二聚体正常患者的5.162倍;患者BMI (体重正常BMI24,超重24≤BMI28,肥胖BMI≥28)每跨越一个等级,术后血栓风险增加1.639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术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过低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76例患者,其中,低BMI (BMI18.5 kg/m~2) 35例;正常BMI (18.5kg/m~2≤BMI25 kg/m~2) 14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栓发生率、围手术期输血率、术后抢救率、术后早期VAS评分、术后ROM恢复情况、KSS评分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BMI组住院时间显著多于正常BMI组(P0.05),但两组间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事件方面,低BMI组的血栓事件发生率高于正常BMI组,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7%vs 1.42%,P0.05);低BMI组伤口并发症率显著高于正常BMI组(17.14%vs 2.84%,P0.05);低BMI组输血率显著高于正常BMI组(22.86%vs 2.13%,P0.05);低BMI组围手术期抢救事件发生率高于正常BM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 vs 0.71%,P0.05)。疼痛方面,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48、72 h,低BMI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BMI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随访过程中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膝关节伸屈ROM和KSS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ROM和K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11.42%vs 7.80%,P0.05)。[结论] BMI低于正常值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可达到与正常体重患者相同的临床效果,但术后早期疼痛症状更明显,输血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Xa因子活性试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瘀斑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12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4例,女98例;年龄45~73岁,平均(64.5±2.4)岁,根据患者围术期是否出现瘀斑将其分为瘀斑组和非瘀斑组。瘀斑组32例,男2例,女30例;年龄45~73岁,平均(65.3±1.6)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1.7~25.4 kg/m~2,平均(24.3±1.5)kg/m~2。非瘀斑组80例,男12例,女68例;年龄46~73岁,平均(65.7±2.8)岁;BMI为21.4~25.6 kg/m~2,平均(25.1±1.7)kg/m~2。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凝血指标、血栓弹力图指标、出血情况以及抗Xa因子活性。结果瘀斑组患者抗Xa因子活性值高于非瘀斑组(P0.05);以抗Xa因子活性值为121.38 ng/mL时约登指数最高,其敏感性为59.38,特异性为80.00;非瘀斑组隐形失血量低于瘀斑组(P0.05);术后抗Xa因子活性值为瘀斑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斑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瘀斑组(P0.05)。结论抗Xa因子活性值是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瘀斑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隐性出血与瘀斑形成有关,瘀斑的产生可能会降低术后康复效果,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施行TKA并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48例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9例,女119例;年龄39~89岁,平均71.2岁。按体重指数分类标准分为4组:非肥胖组(BMI≤25.0 kg/m2)38例45膝,男9例,女29例,平均年龄(70.0±8.2)岁;超重组(BMI 25.1~27.0 kg/m2)40例48膝,男10例,女30例,平均年龄(72.6±7.4)岁;肥胖组(BMI 27.1~30.0 kg/m2)37例43膝,男7例,女30例,平均年龄(70.4±6.0)岁;病理性肥胖组(BMI〉30.0 kg/m2)33例39膝,男3例,女30例,平均年龄(71.7±6.4)岁。分别记录各组术前和随访时KSS评分,膝前痛及手术时髌骨软骨损坏情况。结果:各组患者术后KS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大幅提高,优良率97.1%。在膝评分方面,术前及术后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P=0.789,术后P=0.133);在膝功能评分中,肥胖组的术前功能评分最低,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P=0.036,术后P=0.225)。术后膝前痛发生率为9.7%(17/175),其中14膝为Ⅰ级,3膝为Ⅱ级。各组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4,P=0.862)。发生膝前痛的患者平均体重指数(27.4±3.6)kg/m2,无膝前痛的患者平均体重指数(27.5±4.4)kg/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1,P=0.951)。各组髌骨软骨损坏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070,P=0.314)。结论 :不同BMI患者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都有大幅提高,都能从TKA手术中获益,并且肥胖患者术后疗效可以与非肥胖患者一样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物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防治中的应用,旨在探讨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分别应用抗生素持续灌注治疗与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VAS评分)、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临床相关指标(感染控制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94.4%)高于对照组(66.7%),观察组术后的VAS评分(2.51±1.08分)低于对照组(4.26±1.57分),观察组术后的HSS评分(86.6±3.2分)高于对照组(77.9±4.1分),观察组感染控制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17.6±1.6天、26.3±2.8天、31.4±6.0天)均短于对照组(30.5±1.8天、44.5±4.7天、52.4±7.2天),均P0.05。结论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物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且可有效控制感染,加速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胖及超重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并针对肥胖及超重患者制定手术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超重或肥胖组42例(BMI≥25 kg/m2),正常及低体重组174例(BMI<25 kg/m2),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结果。结果:超重及肥胖组BMI平均(26.0±1.4)kg/m2,正常及低体重组平均(22.0±2.1)kg/m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史、肿瘤类型、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转移数量或淋巴结转移率、术后感染、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应用于肥胖或超重患者虽然手术难度相应增加,在术者具备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遵循根治原则的基础上,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全髋关节置换前方直接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术后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32例(40髋)股骨头坏死晚期、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前方直接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DAA组,共14例20髋,男11例16髋,女3例4髋;年龄17~83岁,平均72岁;骨关节炎10例13髋,股骨头坏死4例7髋;术前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34±5.63)kg/m2。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PLA组,共18例20髋,男14例15髋,女4例5髋;年龄22~86岁,平均75岁;骨关节炎9例9髋,股骨头坏死9例11髋;术前患者BMI指数(27.34±5.30)kg/m2。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BM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术前BMI指数:DAA组(23.34±5.63)kg/m2,PLA组(27.34±5.30)kg/m2,DAA组BMI指数低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0.05)。两组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DA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均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DAA组(124±29.21)min,PLA组(53±10.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2,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前方直接入路可比后外侧入路获得较快的术后康复,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旨在探讨如何提高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0月~2010年10月3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1年25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作为对照组,12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作为实验组。两组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随访时间等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随访时间及术前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两组膝关节屈曲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两组的胫骨倾斜度与关节力线对位不良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受肥胖、下肢力线对位情况和术后主动功能锻炼等因素影响,术中术后减少以上因素影响可以提高膝关节术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张卓  周勇刚  林峰  任鹏  柴伟  李睿  倪明  陈继营 《中国骨伤》2016,29(9):809-813
目的 :对比使用倒刺缝合线和传统缝线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口关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选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16例,分为研究组(T)和对照组(C)。研究组68例,平均年龄(65.26±8.50)岁,其中女58例,男10例;对照组48例,平均年龄(64.43±10.08)岁,其中女41例,男7例。所有患者接受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选用可吸收倒刺缝合线连续缝合关节囊,对照组选用可吸收抗菌薇乔连续锁边缝合关闭关节囊。所有患者采用2-0可吸收抗菌薇乔缝合皮下组织,皮钉闭合皮肤。对两组患者的缝合时间、术后3 d切口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特殊事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研究组平均缝合时间(21.65±4.11)min(15~32 min),对照组平均缝合时间(31.83±4.55)min(22~45 min),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00);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30.88%(21/68),对照组20.83%(10/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1,P=0.161);研究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68±1.36)d,对照组(5.46±1.29)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7)。结论 :使用倒刺缝合线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明显缩短手术缝合时间,但需要更为细致的缝合方法和谨慎的术后观察。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对手术效果及患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照研究在不使用止血带情况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加压包扎与非加压包扎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我科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60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抽签法分组,研究组(A组)术后接受从脚踝到大腿的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对照组(B组)不接受任何加压包扎,每组80例;同时每组内再随机分为引流组(A1、B1)与非引流组(A2、B2)各40例。加压包扎引流组(A1组):男5例,女35例;年龄43~80岁,平均(64.75±9.42)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17.0~35.0 kg/m~2,平均(28.95±4.09)kg/m~2。加压包扎非引流组(A2组):男10例,女30例;年龄37~79岁,平均(65.29±9.37)岁;BMI为18.7~33.5 kg/m~2,平均(26.78±4.78)kg/m~2。非加压包扎引流组(B1组):男9例,女31例;年龄53~89岁,平均为(64.63±10.24)岁;BMI为19.3~36.5 kg/m~2,平均(28.82±4.04)kg/m~2。非加压包扎非引流组(B2组):男8例,女32例;年龄50~81岁,平均(66.04±7.56)岁;BMI为17.0~33.5 kg/m~2,平均(27.12±4.04)kg/m~2。四组在性别、年龄、BMI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比较各组间患者舒适度、切口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肿胀程度、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发生率、总失血量等指标。结果术后患者舒适度方面B组好于A组;术后第3天疼痛VAS评分,A组为(2.03±0.73)分,B组为(1.85±0.7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A组肿胀为(2.91±1.66)cm, B组为(2.36±1.32)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A组膝关节ROM为(107.58±15.95)°,B组为(109.41±14.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DVT发生率为23.75%,B组为1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失血量为(986.79±485.16)mL,B组为(966.13±316.1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引流与非引流比较,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B1组引流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使用止血带的情况下结合术中控制性降压,有效术中止血,同时联合氨甲环酸的静脉、局部使用,TKA术后切口无需加压包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关节遗忘度评分(forgotten joint scores, FJS)研究肥胖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遗忘度的影响。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11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均为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其中男性24例,女性86例;年龄47~84岁,平均(64.80±8.43)岁。按照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分级标准分为三组,BMI<24 kg/m2的患者为正常组,24 kg/m2≤BMI<28 kg/m2的患者为超重组,BMI≥28 kg/m2的患者为肥胖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进行膝关节FJS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40±1.46)个月。术后3个月时,正常组FJS评分(28.55±6.62)分,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