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透明帽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Cap)与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EMR—CaP治疗的30例(EMR—Cap组)及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接受MBM治疗的32例(MBM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技术的疗效、安全性及费用。结果EMR,Cap组平均病变切除时间和治疗总时间分别为26rain和43min.明显长于MBM组的10min和32min(P=0.036,P=0.038)。切除病变总厚度和黏膜下切除深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MR—Cap组平均治疗费用为(5466±354)元,明显高于MBM组的(4014±368)元(P=0.008)。EMR—Cap组出现术后狭窄1例,MBM组出现术中穿孔1例。术后随访17~42个月,无一例局部复发,EMR—Cap组m现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EMR—Cap和MBM均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手段。在保证相同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与EMR—Cap相比,MBM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时间短、治疗成本低的优点,适宜广泛推广和开展。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许多地区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仍占恶性肿瘤的前3位。当前提高胃癌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胃镜是检出早期胃癌的最佳手段,但早期胃癌的形态往往缺乏特异性,缺乏早期胃癌诊断经验的医师容易漏诊。近期日本学者报道使用靛胭脂加醋酸的染色方法标记早期胃癌效果较好,为此我们对醋酸靛胭脂染色方法标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内镜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应用透明帽法对71例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进行食管黏膜切除。结果 71例患者共切除88块病变,每块切除病变黏膜下平均注射肾上腺素盐水18 ml,切除标本大小为(21.8±1.0)mm×(18.2±1.0)mm。术后5例出血,其中1例动脉出血,4例渗血,应用内镜压迫、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均成功止血;术后4例发生狭窄,其中3例是由于切除直径超出食管全周3/4,术后1个月应用水囊扩张,狭窄均缓解。未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是一种较为简便、安全、有效的黏膜切除方法,如果操作得当,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寻一种简便的恶性肿瘤初筛自查方法。方法将人体肿瘤分为三类:体表肿瘤约占15%;空腔脏器肿瘤占65%;深层实体脏器肿瘤20%。通过科普宣传教育,让群众学会自查体表部位肿瘤,每年用自查盒助查各空腔脏器有无微量出血,隐血阳性时,去医院进一步精查。北京部分大学选40~70岁居民1万人,分成试验组、对照组各5千人。结果试验四年后:试验组共查出79例癌,年平均癌检出率482.5人/10万,癌死亡率为12.2/10万;对照组癌死亡率206.2人/10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在癌症高发区,同时作扩大普查试验:广东四会市肿瘤所,在门诊普查1669人,检出25例癌,鼻咽癌占24例。1999~2000年,江苏省食管胃癌高发区,普查近8万人,检出480例癌。加上“九五”以前的普查统计,用秦氏自查盒已筛查431075人,检出1272例癌,癌前病变1万多例。结论试验证明该方案设计合理,在当前是一种最简便的恶性肿瘤初筛自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粒子炭在指导直肠癌手术中淋巴结清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患者随机分组:40 例直肠癌患者术前经肠镜局部注射微粒子炭后行直肠癌根治术,40例仅行常规直肠癌根治术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记录清除的淋巴结数并做病理检查。结果:术中被黑染的淋巴结清晰可辨;注墨组平均每例清除淋巴结数为(24. 6±4. 2)个,对照组为(15. 1±2. 6)个,P=0. 003 7;淋巴结转移病例中,注墨组平均每例清除转移淋巴结(7 .8±1 .7)个,对照组(4. 2±2. 0)个,P=0. 004 5;注墨组总的淋巴结黑染率62 .0%, 转移淋巴结黑染率66. 4%。结论:局部应用微粒子炭对指导直肠癌手术中的淋巴结清除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联合超声内镜引导下经食管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纵隔、肺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纵隔、肺门病变的患者行TBNA或EUS-FNA,穿刺标本均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为89.9%(116/129),其中行TBNA 59例,诊断率为84.7%(50/59);行EUS-FNA 70例,诊断率为94.3%(66/70).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率分别为92.2%(107/116)和87.9%(102/116).通过病理检查,可使诊断率提高8.4%(9/107).116例通过穿刺诊断的患者中,有103例患者得到明确组织分型,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分型诊断率分别为73.8%(76/103)和89.3%(92/103).通过病理检查,可使组织分型诊断率提高35.5%(27/76).结论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能扩大穿刺技术对纵隔肺门病变的诊断范围,提高诊断水平.病理检查可提高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和组织分型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联合超声内镜引导下经食管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纵隔、肺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纵隔、肺门病变的患者行TBNA或EUS-FNA,穿刺标本均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为89.9%(116/129),其中行TBNA 59例,诊断率为84.7%(50/59);行EUS-FNA 70例,诊断率为94.3%(66/70).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率分别为92.2%(107/116)和87.9%(102/116).通过病理检查,可使诊断率提高8.4%(9/107).116例通过穿刺诊断的患者中,有103例患者得到明确组织分型,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分型诊断率分别为73.8%(76/103)和89.3%(92/103).通过病理检查,可使组织分型诊断率提高35.5%(27/76).结论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能扩大穿刺技术对纵隔肺门病变的诊断范围,提高诊断水平.病理检查可提高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和组织分型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联合超声内镜引导下经食管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纵隔、肺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纵隔、肺门病变的患者行TBNA或EUS-FNA,穿刺标本均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为89.9%(116/129),其中行TBNA 59例,诊断率为84.7%(50/59);行EUS-FNA 70例,诊断率为94.3%(66/70).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率分别为92.2%(107/116)和87.9%(102/116).通过病理检查,可使诊断率提高8.4%(9/107).116例通过穿刺诊断的患者中,有103例患者得到明确组织分型,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分型诊断率分别为73.8%(76/103)和89.3%(92/103).通过病理检查,可使组织分型诊断率提高35.5%(27/76).结论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能扩大穿刺技术对纵隔肺门病变的诊断范围,提高诊断水平.病理检查可提高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和组织分型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贲门癌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在食管贲门癌高发区河北省涉县 ,对人群贲门黏膜Hp感染与贲门癌发生的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Hp感染与贲门癌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对象为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北省涉县偏店、固新两乡的当地居民。用舌诊法作为初筛方法 ,以“青紫舌”作为入选标准 ,筛出“青紫舌”者 2 0 1例 ,男 12 2例 ,女 79例 ,年龄为35~ 6 5岁 ,中位年龄 5 5岁。内镜普查 ,以贲门脊 (胃上角 )作为定位标志 ,在食管胃交界线下方 2~ 3cm长的管状贲门区黏膜的脊根部内镜下 12点钟位和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内镜在寻找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隐匿性原发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以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常规检查(CT、MRI及内镜)未发现原发灶,使用NBI内镜进行鼻咽喉部检查,观察NBI内镜对原发灶的检出能力.结果 在53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中,NBI内镜对隐匿性原发灶的检出率为47.2%(25/53),明显优于影像学检查和普通内镜检查(0,P<0.001).检查的原发灶均具有病变小且浅表的特点,在NBI内镜下,黏膜表面的微血管具有典型的特点,鼻咽部浅表癌病变表面可见细树枝状或扭曲线条状的新生血管,口咽、下咽和喉部浅表癌黏膜表面的血管形态表现出排列紧密的棕色斑点.结论 NBI内镜通过判断黏膜表面微血管的形态来发现病灶,能明显提高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隐匿性原发灶的检出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